人文┃了不起的齐西人:闯关东打拼出商业帝国

2017-10-03 16:28:25 来源: 山东潍坊 作者:

  导语

  明永乐十八年,四川成都府金堂县的部分齐氏居民迁居昌邑市龙池镇,繁衍生息。后因人口增多,分居齐西、龙东、龙街等村。清同治六年,齐西村挖壕筑圩,村庄形成四面环水的格局。齐西村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子,走出了许多知名人士。齐西人外出经商,在东北经营号称有“七十二家商铺”的广顺号;齐西人崇文重教,“一门四进士”的美誉至今仍被传颂;齐西人的后代齐宗华更是翻译界的传奇,她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担任法语翻译……齐西村历经200年风雨的古民居,见证了齐氏家族的发展和鼎盛时期,至今依然安静、倔强地挺立,一如齐西人永不退缩、勇于创新的性格。

  ▲齐金华讲述齐氏家族的创业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齐西村农民齐以山不满足种地为生、靠天吃饭、饥一顿饱一顿的现状,鼓足勇气,借钱踏上了经商之路。在他的带动下,一批人加入到了经商的行列当中,从小买卖做起,逐渐把生意做到了东北,甚至全国,创建了当时中国商家的巨无霸“广顺号”,开启了齐氏家族辉煌的篇章。

  借钱创业走上经商路,历尽艰辛成为大商贾

  清朝中叶,是齐氏历史上兴旺发达的时期。据《齐氏族谱》记载,齐氏十一世至十七世有千人之多。

  在清乾隆年间,齐氏先人就开始经商,他们农闲时用自己生产的菜蔬、土布以及针头线脑等日用品换点小钱,贴补家用。后来,一部分人尝试走出去。

  齐氏家族中一名叫做齐以山的农民,为了改变靠天吃饭,整天吃不饱穿不暖的现状,1750年左右,36岁的他从一个亲戚处借来三吊八铜钱,和自己的几个亲戚共同做起了买卖。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齐以山在淄博周村创立了齐氏家族的第一家商号“广元增”,经营、批发绸缎布匹。由于齐以山坚持诚信经营,价格最低,质量最优,童叟无欺,很快占据了当地的丝绸和日用品市场,生意逐渐走上了正轨。

  当时的“广元增”有齐西股东四家(“以”字辈叔兄弟四人每人一股),瓦城赵家股东三家,姚徐邓徐家股东两家。

  期间他们经历过多次挫折,但最终都咬牙坚持了下来。经营中,他们对待商铺里的学徒和工人,都像自己的家人一样,大家有巨大的凝聚力,这也为他们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进行物资的流通,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便利,也赚到不少钱。有了钱后,他们并没急着改善生活条件,而是把资金全部投入到了扩大规模、完善经营模式上。

  1800年左右,经过几年的发展,“广元增”已经成为周村首屈一指的大商铺。

  ▲资料图

  创建广顺号,在长春发展成商业巨头

  多年后,他们吸收本族近亲共十几户入股,在筹集了足够资本后,踏上了闯关东之路。

  1810年左右,齐以山和齐氏族人来到宽城子(1825年长春府搬迁到此地后改称长春)开起了钱庄“广顺号”。当时齐以山的叔兄弟齐以道弃儒从商,他头脑聪慧,有洞察社会需求的慧眼及随机应变的能力,他知人善用,深受齐氏族人的信赖和支持,所以当仁不让的担任了“广顺号”第一任掌柜。

  在齐以道的经营管理下,“广顺号”有了极大的发展。后来他们又以广顺号的名义增开了多家商铺,有丝绸布匹、酒店饭庄以及日用百货,备受当地居民的喜爱。

  1830年左右,到第二代掌柜齐增修时,广顺号号称有“七十二家商铺”,开启了齐氏家族辉煌的篇章。据说,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有运送银子的镖车,从长春把银子运回到齐西村,股东们都喜气洋洋的分得白花花的银子,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学而优则仕,积累了财富后,齐氏族人更重视子女的教育,后人更加勤奋读书。光绪年间,齐氏家族的齐忠甲、齐绅甲兄弟,齐耀珊、齐耀琳兄弟,先后考取进士,进入仕途。齐恩铭则考取武进士,同时还有多名举人。齐氏家族由商入仕,进入全盛时期。

  在“广顺号”名动全国,成为商业巨头的同时,齐氏的其他一些族人同样不甘寂寞。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齐西村的齐增修、瓦东村赵梦全、姚徐邓村徐培祺合股在柳疃开设“广盛店”茧庄,开始涉足丝绸业。

  当时,昌邑丝绸技术经过不断改进,到道光末年,发明了柞丝缫丝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缫丝织就的“昌邑茧绸”因之诞生。随着昌邑茧绸业的兴起,齐西村齐振忠(荩臣)、齐恩海等涉足茧绸业并在多家商号占用大量股份。

  随着这些商号的不断扩张,昌邑茧绸占有国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昌邑绸商通过资本与技术输出,将昌邑茧绸的原料基地及生产基地由最初的胶东地区、鲁中南地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南部,开创了中国柞蚕史的黄金时代。

  昌邑市是“昌邑茧绸”的发源地,也是“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齐西古村民居群是研究和见证“昌邑茧绸”、“近代海上丝绸之路”辉煌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之一。齐氏族人开放思维,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同时也与“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息息相关。

  ▲资料图

  建房购地成热潮,形成古建筑群落

  “广顺号”及其他一些商号的发展,为齐西村带来了巨大改变。他们不断往家里寄钱,家里的人有了银两后,建房、购地形成热潮,建筑场所也逐渐向庄中心集中,逐步形成了建筑群。

  这里的房屋安排紧凑,有正房、东屋、西屋,甚至还有南屋。天井全是青砖铺地,与门正对着的是照壁,正中一般是斗大的“福”字,其造型、装饰精美绝伦;北屋为堂屋,既有客厅,也有住所;偏房有的做伙房,有的存放杂物。堂屋相当讲究,照壁或大厅的明柱子上都贴有楹联;多数人家常年悬挂着名人字画、摆放着精美的玉器瓷器。房屋多为白灰割缝,细如麻线,粗细均等,像用尺子量过的一样。为了牢固,地基用的是白灰与粘土混合,然后夯实,这种材料越遇到潮湿越结实。盖屋的材料是“杉木梁、榆木檩、楸木柱子、松木门窗”;为防止盐碱浸蚀,一律采用上下两层板石;墙角及重要部位用钉石钉墙;为防潮湿,高抬屋地,每逢雨后,院子里不存半点水;为美观,正房都有木壁子,其镌刻图案既讲究又富含寓意;为收藏地契、钱财、珍品,屋内都设有木制的阁子,因此好多房屋采用的是方木双梁,既结实又方便。在阁子上可以自由行走。齐西村的古建筑群,除宏伟、别致外,还重点突出了安全:外围有围墙,内有打更巡逻,随时发现情况,防御外敌入侵;大门封锁街道和胡同,可以给进入庄内的敌人制造麻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些设施很有必要,但却不易做到,由此可见当时齐西村的发达。

  撰稿:赵春晖、刘燕

  来源:潍坊晚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