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扁担奶奶”进城卖菜 市民专挑小个土豆买

2017-09-20 12:41:00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济南仲宫有个74岁的"扁担奶奶",每天挑着菜来市区卖

  74岁赵殿香的一天,开始得比平常人要早一些。在仲宫张家村生活了几十年,日子过得像她凌晨4点起床的习惯一样。每天在村子和城市往返60多公里进城卖菜,一根扁担上挑着的,远不止两编织袋里自家蔬菜的重量,晃晃悠悠的,是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孙女的学费、几万元的饥荒和儿子重伤之后的补位……    

  她的一天

  从凌晨4点开始

  17日凌晨,窗外仍漆黑一片,赵殿香起身离床,到大北屋(客厅)开了灯,面前几个大箩筐里,晾晒着头天晚上才摘下来的芸豆、豆角。拿过两个编织袋,她一把一把装进去。

  房前屋后是五亩菜地,种的都是些时令菜。7年前,老伴去世了,如今操持这些地的,主要是赵殿香。

  能给她搭把手的,是赵殿香75岁的亲家母――因为在云南老家无人照顾,亲家母来到仲宫,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

  这个季节,赵殿香的儿子李洪安和岳母也会经常从野地里挖一些马生菜、蒲公英,山上的地里这些东西野蛮生长,对城里人来说充满了新鲜感。

  一同被装进编织袋的,还有一些自家种植的小米、核桃,有时候赵殿香也会装一些山鸡蛋进去。卖菜多年的她,熟悉地掌握着城里人的口味――“城里人爱吃,能卖个好价钱。”

  一切收拾妥当,天渐渐亮起来了,家人们逐渐醒来。

  与农田合为一体的开放式农家院子里,开始热闹起来。大白鹅“嘎嘎”叫着跑来跑去,兔子用爪子紧抓着笼子,等着主人来喂它。

  厨房里,周末不上班的儿媳董晓芸开始烧水、热馒头,她还得为婆婆冲一碗“鸡蛋茶”――从云南嫁过来的她,已经熟悉婆婆早饭的口味和习惯。

  更多时候,董晓芸早晨6点半就出门上班了,装好菜后还要简单做一些家务的赵殿香,可能连热乎饭都顾不上吃,因为她要准时在7点钟出门。

  赵殿香端着“鸡蛋茶”满足地喝了一口,她很享受周末这天早晨的短暂时光。平时,一家人难得能坐在一起。

  李洪安的性格和岳母有些相似,起床后,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有两位老人能享用到并不奢侈的“鸡蛋茶”,除此之外,桌上就摆着两盘咸菜、几个馒头。

  儿子受了重伤

  她没掉一滴眼泪

  儿子出事后,赵殿香就撑起了这个家。

  儿媳董晓芸嫁进这个家后,两个孙女陆续出生。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家庭的收入也还算凑合。

  年轻时赵殿香就要强,那时候还没有直达市区的公交车,她就推着小车、挑着扁担,一路走着从南部山区赶到城里卖菜。

  在这个家庭里,赵殿香是主心骨,家里和村里的红白喜事都是她出面。

  最大的打击来自2014年8月17日,就是这天,儿子出了事。

  “他们俩都在外打工,但不在一个地方。那天,我接到电话到医院时,孩子就一直昏迷着。”赵殿香说,儿子干活时摔着了头,光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就住了20多天,饭都是通过鼻子打进去的。儿媳伤心得不吃不喝好几天,还一直流眼泪,孙女也是一直哭。

  赵殿香一滴泪都没掉,“不是不心疼,哭能解决什么事。”

  花了17多万元后,李洪安算是救过来了。包工头就给了七八万块,儿子出院后,一家人欠下了十多万的债务。

  如今,李洪安留下了后遗症,每天需要服药维持身体机能,再也没法出门打工,没法再干重活。

  赵殿香没有停下挑着扁担进城卖菜的脚步,“儿子吃药需要钱,这个家里需要我。”

  很多人特地多跑路

  来买她的菜

  7点钟,门外的李洪安已经发动起三轮车,两大编织袋蔬菜和一根扁担早已放进车厢。

  赵殿香的家在村边的农田旁,门前布满石头的土路狭窄又崎岖,却是通往88路公交车终点站的必经之路。之前没有三轮车的时候,赵殿香只能用扁担挑着菜,用脚丈量这段五公里的路。

  三轮车的出现,减少了赵殿香的出行时间。路上很颠,赵殿香有些坐不安稳。这短短十分钟的路程,是赵殿香一天里最放松的时刻。

  李洪安只能把母亲送到公交站,赵殿香熟练地将儿子卸下的编织袋打结系好,担起扁担上了88路公交车。把行李放在车厢一侧没有座位的地方,她担心半路影响乘客。

  车上的乘客多了起来,赵殿香也迎来了大家的好奇――现在很少有人会用扁担挑着行李赶路了。“到市区卖菜”是每天赵殿香重复最多的解释,见的人多了,赵殿香没有农村老太太特有的羞涩和矜持,“这儿有座位,来这边吧!”看到有老年人上车,赵殿香老远就招呼着让他们坐到空位上。

  更多的时候,赵殿香是沉默的,她静静地坐着,虽然很早起床,她很少在车上打盹,眼睛望着窗外,她总是时刻保持着精神。

  青年桥附近,是赵殿香进城后第一个摆摊的地方。离家六十里的这处不起眼的角落里,很多人都认识她,也知道她家里的情况,很多人都是特地多跑一段路赶来买她的菜。就连她现在所用的扁担,也是五六年前一名宋姓老人在这里送给她的。

  铺好油毡布,打开编织袋,老人慢慢将菜拿出来,还没等她摆好摊,一名市民就买走了一把豆角。“都是好心人,都照顾我这老太太。”在赵殿香的念叨中,一天的卖菜就开始了。

  扁担挑在肩头

  走得很快

  果真如赵殿香所说,大家对于她的熟悉,就像是每天都见的邻居,而这些人中也不少是她的老熟客,“我来一袋蒲公英。”“给我称一斤芸豆。”“一块钱,不用找了。”赵殿香的小摊人流不断,有的人则是走过之后特地转头回来,“这么大年纪还在卖菜,不容易。”

  没人光顾的时候,赵殿香把豆角一根根缕好,按照一斤一把的重量绑好,而夹杂着杂草的马生菜,也被她整理得整整齐齐,一包包装好,“这样看上去更好卖。”

  摆摊时间不长,一位老人到摊位上挑选了一袋蒲公英,边挑选边与赵殿香聊起了家常,赵殿香对于老人的询问有问必答。聊天中,赵殿香也不闲着,她顺手拿起一个塑料袋,将老人挑下来的坏的菜叶拣出来,装进塑料袋内。

  11点多钟,菜卖了一大半,赵殿香准备到另外地点卖菜。她蹲在摊位前,将菜整齐装进编织袋,挂在扁担两边。在离开之前,她特地将散落在路边的两个黄菜叶捡起来,与刚才收拾的坏菜叶一起扔进垃圾箱。

  并不宽敞的上新街里,她沿着道路右侧,走得很快。几十斤重物担在肩头,扁担两端压弯了很多,但肩头位置正挺直。随着老人的前进,扁担上的编织袋一前一后摇晃,扁担有节奏的颤着,也引来不少路人的关注。“看这老人,身板真棒。”

  半个多小时,几里路的路程,赵殿香一路挑着扁担就走到了。大中午,太阳正毒,她走起来还是挺稳健。

  为了多卖一块钱

  可以晚点回家

  中午12点,在制锦市小区摆好摊后,赵殿香从随身携带的包里取出一个馒头,就着开水吃了起来。老人吃得津津有味,“从家里带,这就很好。”

  接下来的时间,不断有熟客来买菜,也有一些路过第一次买菜的市民,无一例外,大家在问过赵殿香的年龄和家是哪里的问题之后,都会夸赞一番,其中有不少人还会多给一两块钱。老人则都会抓起一把芸豆塞给对方,“来,再给你抓上一把芸豆,你们这是照顾我这老太太。”

  “孩子,要点什么菜?”一下午的时间,赵殿香坐在马路牙子上,不断招呼着路过的人。不知道什么原因,马生菜卖得最慢,到下午4点多钟还剩一大半,“可能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吃,没法强求。”说着话,赵殿香也抑制不住卖菜的愿望,有人经过时,她都会询问要不要买菜。

  直到5点多钟,一名中年女子路过,买下了剩余的大半袋马生菜,“马生菜现在晒起来,冬天包大包子非常好吃。”而转过脸,女子跟同行的人小声说道,“这么晚了,让老人早点回家。”

  “不管早晚,我每天都是卖完了才回去,有时候(下午)三四点,有时候五六点,最晚的时候能到七点。”对于老人来说,她每天只有将菜全部卖完后才会回家。与早回家相比,多卖一元钱显然更重要一些。

  夕阳西下,老人收拾好摊位,仍旧是把摊位旁的菜叶垃圾收拾干净后,才背起编织袋、扛着扁担,走上回家的路。

  多买点“扁担奶奶”的菜让她早回家

  多买点“扁担奶奶”的菜让她早回家

  “扁担奶奶”颤巍巍的背影,感动了无数善良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报道刊发后,一句贴心的问候,一次专门的买菜,还有放下钱不让找零的好心人,以及一个明天再来买的约定……“多买点‘扁担奶奶’的菜,让她早点回家”,这成了很多济南人的默契,也体现着这座城市的温度。

  1

  19日上午, 很多市民看到报纸后专程来找 “扁担奶奶” 买菜。齐鲁晚报记者 王倩 摄

  放下100元不让找零

  19日的早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7点,“扁担奶奶”赵殿香出门。不到9点,就到了青年桥,铺好油毡布,一天的卖菜生活开始了。当天的天气有点热,摆上摊后,“扁担奶奶”发现,她的摊位前基本没断过人:一位中年妇女买了一些芸豆和几根白黄瓜。紧接着,又有一名中年妇女停下电动车,挑选了七八根白黄瓜,其间还不断问着“扁担奶奶”的家庭情况。

  当天买菜的市民中,很多人都没问价,直接停下来挑选,“老人家在这里卖菜不容易,买谁的不是买啊。”一名老人边付钱边说。“原来是在这里啊,我今天在齐鲁晚报上看到报道了,特地过来的。”说话间,一名身穿浅绿色上衣的年轻女子停在了摊位前,“芸豆来一点,丝瓜就剩这些了啊,我都要了吧,还有黄瓜也要点。”年轻女子说,她经常经过这里,这是第一次注意到“扁担奶奶”。

  年轻女子买了土豆、芸豆,而且还包圆了黄瓜和丝瓜。就在“扁担奶奶”算钱时,她从兜里掏出100元钱,“奶奶,我也没带零钱,这些钱不用找了。”她边说边放下100元钱转身就走。

  “这可不行,多给60多块钱呢,孩子。”“扁担奶奶”说着追了过去。在对方的一再拒绝下,“扁担奶奶”的零钱也没找出去,不过她顺手从摊位上拿起一包蒲公英,放在了女子的电动车上。“奶奶,明天还在这里吗,我明天还来。”年轻女子留下了这样一个约定离开了。“扁担奶奶”对着离去的背景,感觉很不好意思,“这么好的孩子,都这么帮我。”

  2

  一位市民将百元钞票塞进 “扁担奶奶” 手里。齐鲁晚报记者 王倩 摄

  专挑小个土豆买

  和每天一样,只要“扁担奶奶”摆摊,一位老人都会买些东西。19日上午,老人熟悉地打了个招呼,随后拿起一个方便袋装起了土豆。“有十块钱零钱,来十块钱的吧。”这位老人说。“扁担奶奶”称重之后,5斤足足的。付过钱之后,这位老人没有离开,而是从袋子里拿出一个大一点的土豆,嘴里还说着,“太多了,把大的留下,大的好卖。”“扁担奶奶”却坚持把这个大一点的土豆放进了塑料袋内,“妹妹,每次都这样,小的不够秤,不能这样。”老人说,她跟“扁担奶奶”熟悉了,天天来买菜。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没走出去多远的老人接着又回到了摊位上,“又找到十块钱零钱,我看能把土豆都买了吗。”称重之后,剩下的土豆只有4斤,8元钱,但老人放下10元钱说什么也不让找零。

  这可让“扁担奶奶”又一阵着急,她抓起4个苹果追了出去,硬是拉住了老人塞给她了4个苹果。一位市民说,她是专门过来买“扁担奶奶”菜的,看到齐鲁晚报的报道说,“扁担奶奶”卖完菜才回家。“我没有多少钱,就是想多买点菜,好让‘扁担奶奶’早点回家”。“让‘扁担奶奶’早点回家”,这是网友中最多的留言。不少网民发起活动:看到“扁担奶奶”,一定要多买点她的菜,让她早点回家。

  一根念念不忘的扁担

  “扁担奶奶”说,这样的好人每天都有很多,大家对于她的帮助,让她数也数不清。

  说着话,“扁担奶奶”拿起了她的扁担,扁担正中间刻着一个“宋”字,包括扁担在内,都是爱心人捐赠给她的。5年前,就是在青年桥附近,“扁担奶奶”的扁担已经开裂。一位宋姓老人给她送来了一根扁担。老人一直念叨着,“扁担是宋姐姐送给我的,这恩情忘不了。”有人送扁担,也有人偷偷送生活用品,这些,“扁担奶奶”到现在都能清楚地记起。年初“扁担奶奶”在青年桥附近卖菜时,有好心市民没找到她,便将给她准备好的毛毯和面包放在了附近的超市里。“一条新毛毯,也不知道哪位好心人送的。”扁担奶奶说,拿着毛毯回家的路上,她心里暖暖的。

  “他们都不容易。我不穷,我能卖菜挣钱。”“扁担奶奶”说。

  正中午的一口热饭

  “老人家,吃点热乎的吧。”,中午12点多,看到“扁担奶奶”还没吃午饭,制锦市办事处城管人员正好路过,递给她4个热乎乎的包子。“谢谢了,谢谢了。”“扁担奶奶”说。

  “扁担奶奶”依然很忙活,从家里带来的两大包土鸡蛋被两位居民全部买走,上午剩下的苹果也被一位居民全部买走。望着摊位上只剩下的芸豆和野菜,“扁担奶奶”舒了一口气。

  “早就听说这位挑着扁担进城卖菜的老人了,正好店里需要芸豆,就过来看看。”在附近饭店工作的周先生骑着电动车专门赶到扁担的摊位前,将她上午卖剩下的9斤芸豆全部买走。“不用挑拣了,我都要了,老人家不容易。”

  摊位上只剩下5包蒲公英,守着摊位的“扁担奶奶”望着来往的市民,时不时询问大家需不需要野菜。下午4点多钟,经过的三名市民商量之后,你一包,我两包,他两包,三个人包圆了剩余的蒲公英。

  让“扁担奶奶”早点回家,19日,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扁担奶奶”提前了两个小时收摊。

  收拾完摊位前的垃圾,“扁担奶奶”背着编织袋,扛着扁担,走在回家的路上。家里,不能干重活的儿子一定做好了饭,等着她回家。

  评论:扁担奶奶映照出的,是济南这座城市的"人情味"

  心酸、感动、敬佩、祝福……一夜之间,“扁担奶奶”火了。一根扁担挑起生活的希望,挑出生活的酸甜苦辣,望着她踽踽独行的身影、沟壑纵横的面庞、坚毅淡然的目光,不知有多少人被戳中了泪点。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从农村到城市,从原始到现代,自立自强的“扁担奶奶”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这句老话。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感天动地的话语,但是她的质朴中却透着伟大。在这个最普通的老人身上,我们似乎总能找到一些熟悉的影子,唤起一些尘封的记忆,收获一些莫名的感动。

  “自尊者人必尊之。”尽管生活不易,但是身处社会底层,行走天地之间,“扁担奶奶”坚守着自己的处世原则。为了不影响城市秩序,她总是在不起眼的角落卖菜,自觉保持周围的环境整洁;别人多给她些钱,她总会投桃报李地多塞上些菜,不占人家的“便宜”;遇到热心市民的关心,不管老少,她总是有礼貌地说声“谢谢”……一年又一年,在跟新朋友和老主顾打交道的过程中,“扁担奶奶”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也收获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凡人善举,温情满满。“如果走到那儿一定买 扁担奶奶 的菜,能帮就帮她一下,好让她早回家歇歇。”这是许多市民看到“扁担奶奶”报道后的心声。事实上,过去几年里,和“扁担奶奶”有过交集的济南人早已默默地在这样做着。

  以前,市民也许并不了解她的身世和家境,但是看到这样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只身出来卖菜,总会有热心人下意识地过来支持她的生意。惺惺相惜也好,敬老爱老也罢,多买点菜、多给点钱、一股脑儿包圆,别看每一笔交易不过几块几十块钱,微不足道,但这却是普通人与普通人间最直接的善意,也是热心市民与“扁担奶奶”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城市,说到底是人的城市。对每个人来说,城市不仅是容身之所,更是生活之地,应当是充满温情、充满人情味的。一座城市好不好,普通百姓的言谈举止是最直观的镜子。“扁担奶奶”是弱势群体,和她菜摊打交道的也都是普通市民,没有修饰加工,没有利益瓜葛,他们之间的那份真情,更能衬出城市的底色。

  车水马龙处,总有那么一瞬间,被这座城市的温情动容。为勤劳的农民、为热心的市民、为善良的城市点赞,祝好人一生平安。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高娜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