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县农发办近两年累计投入近2500万元,确保完成91个贫困村行业扶贫任务

2017-09-02 09:04:12 来源: 新锐大众 作者:

  “这就是今年我们新发展的150亩苹果园,秋后这片果园面积还将扩大。”8月21日,在宁阳县东庄镇南鄙南村东南方的谷丰岭上,村支书张存富兴奋地比划着,“正是有了引水上岭,这片荒芜地即将变为我们村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南鄙南村有248户,1029人,其中贫困人口有25户44人,属于省级贫困村。“我们村的贫困,很大原因是缺水造成的。”张存富介绍,他们村地处谷丰岭下,全村1000多亩地都是砂石地,为了浇灌,曾经也尝试过打深水井,却一直没有找到水源,无奈之下,村民只能种植花生、地瓜等一季作物,一亩地纯收入四五百元。

  种地要靠天,吃水则要靠借。“百姓吃水是从旁边的南鄙东村引水过来的,由于管道跑冒滴漏,当时我们按照两元一方水的价格向村民收取水费,那还不够引水所花的电费钱呢!更别提电机、电缆的还时常出毛病,维修费也是笔大开销。”一旁的村干部陈玉红忍不住插话说道。

  改变发生在去年。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对上争取资金400多万元,在谷丰岭实施了3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建设拦河坝、蓄水池、塘坝等设施,实施二级提水工程,实现了引北鄙河河水上岭(西水东调),同时,通过多方勘探,又新打机电井4眼,彻底解决了南鄙南村土地灌溉、百姓吃水的难题。

  “正是因为浇上了水,今年俺这两亩花生的亩产能多产200多斤,估计能达800斤。秋后我想改种小麦,一季作物换成两季,一亩地增收也能有1000多元。”望着即将进入收获期的绿油油的花生,贫困户张涛说着自己的打算,“现在山岭上都是砂石路了,今年运花生也总算可以把小推车换成三轮车了。”

  随着谷丰岭水、路畅通,南鄙南村今年还成立了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山岭地230亩,栽植苹果、桃等林果,全村25户贫困户均有涉及,“我家在山岭上的5亩地都流转了,一年收入3000元,我还在基地上干些零活,一天收入四五十元,这样的日子才更有奔头!”60多岁的陈乃水跟我们算起了一笔收入账。

  据了解,按照宁阳县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要求,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承担全县91个省市级贫困村,人均拥有0.5亩旱涝保收田的行业扶贫任务。为此,他们采取“三见面(与村干部、群众和乡镇工作人员见面)、两考察(组织专家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一确认(协调上级确保立项)”的办法,精准做好行业扶贫工作。

  采访中,县财政局党委委员、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韩长海告诉记者一件事,在贫困村兴隆村打一水井时,村干部说在朝柴路以北,但群众根据多年的经验,建议在路南,后来经过水利专家勘探,也证实了村民所说为真。“在项目实施前采取‘三见面、两考察、一确认’的办法,工程完工后严格第三方验收,投入使用后还要再进行回访,这样有利于我们摸实情、听民意、办实事,确保项目选准、建好、管用,保证农发项目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工程切实落在百姓心坎上。”

  自去年以来,宁阳县农发办已累计投入1600多万元,完成69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今年又安排扶贫资金870多万元,对22个贫困村进行帮扶,确保如期完成全县91个省市级贫困村的行业扶贫任务。

  “我们在扶持产业化发展项目过程中,也注重发挥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参与扶贫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宋明霞介绍,今年他们争取350万元支持7个产业化发展项目,其中为山东弘兴玉米有限公司争取玉米收购贷款贴息70万元,弘兴公司则创新委托经营方式,将上级拨付的贫困村扶贫专项资金委托到旗下子公司经营,母公司进行担保,确保扶贫资金负盈不负亏。通过项目合理运作,成功带动贫困村肖家村、大孟村39户91人,人均分别增收700元、370元,村集体增收上万元。(通讯员 李辉 范加旺 )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