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火星人、潜水艇,古人科幻脑洞让你合不拢嘴

2017-07-16 15:33:46 来源: 新锐大众 作者:

  对科幻的向往,不仅没有中外之分,甚至也无古今之别。中国的志怪小说里,就有诸多脑洞大开的奇思幻想。

  早在先秦《列子》里,就有“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等带有科幻风的故事。而《偃师》一文,更是科幻脑洞大开。

  周穆王西游,越昆仑,登弇山,遇献艺的工匠偃师。穆王问他有何本领,偃师说自己制造了一个机器人。第二天偃师带了一名人造的歌舞艺人。它疾走缓行,俯仰自如,完全像真人。而且它一低头就唱歌,歌声合乎旋律;抬两手就舞蹈,舞步符合节拍。动作千变万化,随心所欲。穆王大奇,叫宠妃一道观看。艺人眨眼挑逗妃嫔,穆王大怒要杀死偃师。畏惧的偃师立即把歌舞艺人拆散,原来都是用皮革、木头和各类颜料组成。穆王仔细检视,见它有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部则是筋骨、肢节、皮毛、齿发。更神奇的是,把它们重新拼装,它又能继续表演恢复原状。穆王拿掉它心脏,嘴巴就不能说话;拿掉肝脏,眼睛就不能观看;拿掉肾脏,双脚就不能行走。穆王叹道:“人的技艺竟能与天地自然有同样的功效。”

  鲁班造云梯,墨翟做木鸢,皆是当世至巧。可他们听说偃师技艺后,只守着圆规直尺勤学苦练,不敢再谈论技艺了。

  到了东晋,古人开始幻想外太空的情况。干宝著《搜神记》,有“来自火星的你”这样的科幻故事。

  《搜神记》载,公元260年时,东吴怕将士投敌,将家属扣押在一起。某日一群被扣儿童玩耍,忽来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衣绿服,高四尺余,“眼有光芒,爚爚外射”。孩童问他:你从何来?绿衣小儿答:我非人,来自荧惑。古代所称荧惑,就是今天的火星。所以儿童们称他为“来自火星的你”。

  火星在古代是不吉和战乱的预警。果然绿衣使者说:天下将乱,定归于司马氏。说完这些,他“耸身而跃,即以化矣。仰而视之,若曳一疋练以登天……飘飘渐高,有顷而没”。他先是跳一下,然后拽一条绳子升空,一会就不见了。不知道云端处,是否有艘飞船在接他?

  南北朝时《拾遗记》,有关于“古代潜水艇”的形象描述。秦始皇时,来自海底的“宛渠国”使者前来拜访。他们驾驶密闭性极好的海螺潜水艇,时浮时沉,若“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

  秦始皇接见了他们。海底人介绍,他们使用一种石头燃料,“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矿石敲碎后,形状像粟米,有很强的照明效果,“扣之则碎,状如粟,一粒辉映一堂”。他们还说当年炎帝造火煮饭,就是用它而成。但以今日视角看,这个石头怎么和煤炭如此相似。

  到了唐朝,志怪小说《酉阳杂俎》,对月球有生动的描述。

  它载,唐文宗时,有郑、王两位读书人,一起游览嵩山,攀藤萝,于山涧幽谷处迷路,“将暮,不知所之”。忽然听有打鼾声,穿荆棘见一白衣男,枕石而眠。两人喜出望外,呼醒而寻路。

  连叫了三五次,此人才醒来,并邀请他们坐下,开始怪异的聊天。他先不说路怎么走,而是劈头便问:“汝知月由何成?”两位读书人顿懵,白衣人说“月乃七宝合成”,即由七种矿石所组成。

  白衣男开始普及科学知识,“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也就是说月球像个丸子,它的光芒,是反射日光所成。它上面的阴影,是凸起的环形山。

  白衣男继续爆料:我是月球修理工,平时挖矿和维修。而像我这样的人,有八万二千家之多。

  他还给地球人展示了自己的生产工具,分享了珍惜的月球食品,“因开幞,有斤凿数事,玉屑饭两裹”。太空作物营养丰富,颇有奇效,“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在指路后,他“嗖”地消失不见了。

  因为后世的“独尊儒术”,社会开始鄙夷百工之学,并严格限制发展,所以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但基于技术层面的科学幻想,却犹如沧海遗珠,至今熠熠生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