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冷饮,在我国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当然,“冷饮”一词其实是现代的流行说法,古人多称为“凉饮”。古代冷饮品种丰富,其中最受青睐的是“乌梅汤”,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酸梅汤”。至今酸梅汤仍是一款重要的夏日饮品。明清时,早已风靡城乡,贫富皆饮。清末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夏季凉饮,以酸梅汤为佳品。系以乌梅和冰糖水熬成,外用冰围之,久而自凉,不伤人,且祛暑也。”
因为广受欢迎,当年制作酸梅汤也成了一个行业。而卖酸梅汤小贩供奉的“祖师爷”是明太祖朱元璋,因为他们认为酸梅汤的发明人是朱元璋。
传说元末年,湖北襄阳发生大瘟疫,朱元璋恰好贩卖乌梅至此,染病卧床,住在“梅马招旅店”,偶食乌梅,顿觉神清气爽,便用来熬汤,不久身体复原。于是,他将所有乌梅熬成酸梅汤,免费施放。恰在此时,襄阳城中有童谣,称:“桂花开,乌梅香,江南和尚做客商,左金鸡,右玉兔,起事在襄阳。”语多暗涉朱元璋反元,城中首富沈万三正嫉妒大家感念朱元璋的善行,便向官府举报。朱元璋仓皇而逃,至于家围村,被逼无奈,只好率村民造反,正好没出襄阳管界,以后建立明朝,明字左为日,像金鸡,右为月,像玉兔。
这个传说颇荒诞,因朱元璋没当过客商,起兵并不在襄阳,且沈万三是江浙人,怎么成了襄阳首富呢?其实,正规官方史料上并无朱元璋贩卖乌梅的记载。有关朱元璋贩卖乌梅的说法,最早见于明代小说《英列传》。书中第七回“贩乌梅风留龙驾”中是这样说的:朱元璋18岁那年,曾跟着郭光卿一起贩梅子到金陵(今南京),“金陵地方,遍行瘟疾,乌梅汤服之即愈,因此梅子大贵,不多时都尽行发完,已获大利。”由于《英列传》的素材多源于民间传说,故不足为凭。只是后人以讹传讹,就把朱元璋传成了酸梅汤的发明人,当行业祖师爷供奉。
然而,过去手艺人非常相信这段传说,故老北京酸梅汤摊位前多立一月牙铲,白铜所制,因朱元璋曾入佛门,月牙铲为佛门器具,以此来向发明人致敬。此铲独到处在于月牙中心部分要镌刻一“日”字,暗示大明。
然而,老北京酸梅汤的发明人,亦有人认为是乾隆。满洲历来有饭后食酸之习,以解腥膻,入关前用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但乾隆认为它不易消化,且本身也是粮食,饭后食之,容易过饱,便让御膳房开发新品,研制出了酸梅汤。乾隆喜食酸梅汤,常饮不辍。
那么,两说究竟谁更有道理呢?朱元璋发明酸梅汤说固然有误,但说是乾隆发明,也较牵强,因为明代乌梅已成常用食品,酸梅汤中,乌梅、桂花、玫瑰茄均产自南方,老北京的酸梅汤显然是舶来品。
酸梅汤的传承有着悠久历史。《周礼》中所说的“六饮”中,便有用梅子制作的冷饮。也就是说,酸梅汤其实在先秦时就已出现。北朝时也有乌梅浸汁制作饮料的记载。到北宋时,酸梅汤已很常见了。至于明代《英列传》中出现“金陵地方,遍行瘟疾,乌梅汤服之即愈”这样的记载。那时,梅汁的品种更加繁多,有“青梅汤”“黄梅汤””梅苏汤”等等。清代为保证皇家食品绝对安全,御膳房管理严格,厨子多是世袭,技法退步,让他们去创新,往往虚应世故,将民间成型的产品改头换面,便成了自己的东西。可以想见,酸梅汤在走进皇宫前,应该已在民间流传多年,饮用者众,绝无风险,才被御厨们引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7月6日,山东省公安厅公布《关于调整驻鲁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省内新生户口迁移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17年起驻鲁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的省内新生,可自愿选择是否将户口迁至学校所在地。该政策调整前,我省自2008年开始,山东省大中专院校录取本省新生不再办理户口迁移手续...[详细]
2017年,山东省级财政筹集普通国省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资金102亿元,支持普通国省道大中修、改扩建、新建改线及日常养护,并推动穿城路、瓶颈路、断头路改造及安全风险路段整治提升。[详细]
近日,全国高校自主招生入选资格考生相关信息已公布,一则排行榜也被疯转。作为领跑山东的山大,也是获得自招资格的济南考生扎堆的地方,共有88人,其中获得降至自招线录取资格的有32人,56人为低于高校模拟投档线下20分以内录取。[详细]
近日,莱西市民去水集街道水沟头文化市场游览时,在众多藏品中发现一件清代木胎冰箱,精巧的设计让他赞叹不已。据史书记载,清代的一些达官显贵使用冰箱的场合很多,不仅盛夏时皇帝御膳时需要,有些官员的家里也使用。[详细]
7月7日,山东省财政厅发布《关于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中央和省级奖补资金分配结果的公示》。[详细]
7月3日,山东省财政厅发布《关于2017年产业集群及双创示范基地专家竞争性评审结果的公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