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七次拆迁

2017-06-23 19:02:29 来源: 山东潍坊 作者:

  导语

  6月20号,《高新区报》头版推出河北张庄棚改拆迁特别报道《第七次拆迁》,全景式呈现了大河北拆迁的台前幕后和经验做法,塑造出我区加强作风建设的担当实干典型。现将全文附后,请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

  第七次拆迁之前的“大河北”(摄于2016年8月)

  拆迁后的“大河北”(摄于2017年6月)

  与市委、市政府直线距离仅800米的黄金地段,棚改拆迁到底有多难?300多户拆了11年,200多户要多久才能拆完?面对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高诉求”,应该怎么办?80%的户有违建,一把尺子量到底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面对钉子户,情、法、理都没用,还得抬头不见低头见,会不会撕破脸?……

  带着这些疑问,高新区传媒中心在新城街道河北张庄社区新一轮拆迁启动伊始就派驻特别报道组,与党员干部们一起经历了棚改拆迁的苦辣酸甜。请看——

  楔子

  当张传林给客户制作婚礼微电影时,没想到被要求把“大河北”的所有镜头都“剪掉”。

  河北张庄社区,熟悉的人都称它——大河北。

  张传林,37岁,地地道道的大河北人,家住康城小区(大河北的安置小区),现在经营着一家婚庆公司。从2011年开始,张传林就用摄像机记录大河北每年的变化。

  2016年上半年,他用时髦的无人机,拍摄了一系列空中鸟瞰旧村的视频。画面上,无人机飞过旧村,在它的西北方就是潍坊市人民广场、潍坊市直机关办公大楼,“这之间的直线距离只有800米。”

  美丽的人民广场是潍坊市的地标之一,张传林经常在那拍片子,拍出的照片和视频不用过多后期处理就很漂亮。大河北旧村址周边建起了幼儿园、国际酒店、高档小区,成为高新区的黄金地段,一个村庄夹在高楼中显得很不搭调。

  张传林叹息:“旧村址上的225户平房像个坑,陷在了中间。”

  有了一次被客户要求“剪掉旧村镜头”的经历,张传林再拍视频时,都会刻意避一避嵌在城市中的老村,即便绕不开,也得在剪辑时把村庄“切掉”。

  对很多人来说,乡愁承载着无尽的美好记忆,但对张传林来说,乡愁有说不尽的“愁”:视频能剪了去,老村的破败剪不去;无人机能绕过去,城市的发展绕不过去。

  张传林的“乡愁”,正是高新区要解的“疙瘩”,张传林“乡愁”里“住着”的225户,就是我们故事里的主角。

  绕不开的“大河北”

  扎根在张面河北岸的大河北,傍水而居600多年,长成了有着586户、2390人的高新区第一大社区。

  2005年以前,这里世世代代住着平房,过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而此后启动旧村改造,让扛锄头种地的农耕传统,逐渐在潍坊市“东移”的城市化巨浪里没了空间。361户陆续上了楼,剩下的225户心里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依然“坚守”在金马路与健康街西南角的旧村址上过活。

  春去秋来,时光游走,这个“西南角”成了城中村“流感”的集散地。

  这片“洼地”占着好地段,自然不愁没生意做。周边商店、企业工作的不少外来人口为了多省点钱,更愿意租住“物美价廉”的房子,而这样的需求在“西南角”有了供给。顺着旧村的土路走一圈,十之八九的居民都违规将自家的房子改成了“摞屋”,还有人把房子建到了宅基地以外的集体土地上,划分成小间出租,年收益在两三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小门头、杂货铺、隔板房,“变现”成大把的票子进了居民兜里,让一些居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但换来的却是旧村的“灰头土脸”,金马路旁的沿街房尤其破败。

  “西南角”成了活禽宰杀市场,周边小区居民已经习惯来这边小店里杀上两只鸡,回家炖个土豆。

  不愁钱赚的“西南角”滋生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在平房地基上摞起来的违规房,像驮着重物的骆驼,随着时间推移安全隐患越来越大;鱼龙混杂的居住人群,渐渐打破村落里熟人社会的传统,推高着治安案件数量;人口集聚、小门面管理粗放都让这片“西南角”打上了脏乱差的烙印,像一块“疮疤”……

  河北社区党委书记张士军和河北张庄党支部书记张华庆曾试图整治过“西南角”,可花出去的几十万整治费都打了水漂。平整过的道路、清理后的房前屋后,因为占道经营、乱扔垃圾等原因没几天就恢复原样,居民看到有人治理,更加不管不顾起来。

  让他们心疼的还不只是这几十万元,而是在这么好的地段上,社区的集体经济一直像个干瘪的腰包,鼓不起来。一河之隔的十甲社区,却在2016年每人分红7000元。“往上数都是一个老祖宗,隔了条河就比人差了?”

  无人机航拍的画面里,四周林立的楼房围成了“口”,旧村址上横七竖八的“摞屋”,像一根根枯木,活生生就是个“困”字。

  困局之下,就要破局。

  困难面前有我们

  有20年社区工作经验的张华庆,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他和社区干部迅速对旧村址225户进行了摸底调查和分析,建起了“拆迁户大数据”。

  摸底结果并不意外:

  100户左右有商业经营,对他们而言,晚拆一天就有一天的钱赚,拆迁无疑是“砸买卖”;

  六成以上拆迁户对干部缺少信任,干群关系变得紧张、微妙,“对付”拆迁工作组“有的是招儿”;

  近80%的住户拆迁意愿低,却在补偿上“漫天要价”,比正常的棚改标准高出一大截;

  近一成居民户籍不在村里,按补偿标准拆迁款分得少,抵触情绪最大;

  两成居民有家庭内部矛盾。拆迁就涉及到分家,怎么分没个谱,干脆就不拆;

  一成居民平时不在村里居住。人都找不着,去哪做工作?

  ……

  225户,一户一个样,一户一重天!

  征迁次数多,沿街门头和租赁户多,违法建设多,在外工作人员多——这“四多”就是大河北拆迁最难跨的坎儿。

  “四多”到了老百姓的口中,更加形象:旧村址上的225户就是“钉子户中的钉子户,硬骨头中的硬骨头”。

  如何面对拆迁清表这个“天下第一难”,又如何面对大河北这个“难中难”?

  “全区上下都在‘滚石上山谋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为什么不能?”虽然知道第七次拆迁困难重重,但至少张华庆心里有底。

  底气从何而来?2016年以来,高新区将棚改作为每周党政联席会议雷打不动的“1号议题”,由领导班子成员和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分工包靠。拆迁清表的现场成为干部比作风、比担当、比奉献的“考场”和“赛场”,一套“经济突破增长、城市形象提升、民生保障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干部竞相担当”的“组合拳”打得风生水起。

  新钢街道创出“自改委”新模式,一次性整体拆迁谷石、高铁、中官、李石4个社区、889户,没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清池街道创出“一把尺子量到底”的东西清做法,6天完成整村拆迁的“短平快”北潘速度,“拆违零补偿”的董流现象,“主导帮扶”的黄家街模式;

  新昌街道念好“熬、靠、磨、压”四字诀,创出拆迁清表加速度……

  为担当者担当,向不作为者亮剑。风生水起背后,是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张华庆对这些制度耳熟能详,也亲眼见识了制度的“威力”。

  敢干有“后台”。在全市率先建立尽职免责的容错机制,2016年对4名同志和两个街道启动了容错免责程序,为敢为敢干的同志兜了底。

  干好有激励。出台在急难险重工作一线考察考核干部和激励干部职工创新实干、创优争先的办法,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被优先提拔重用,全区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不干有“鞭子”。出台重点项目推进落实问责办法,问责包靠落实不力、耽误项目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对25名社区党员干部进行了处理,查处7起项目建设领域“为官不为”问题,问责了8名党员干部。

  攻坚克难、突破担当,高新区不仅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实现更高层次新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份经验,正是张华庆他们直面第七次拆迁的最大“法宝”。

  在一次拆迁进度汇报分析会上,张华庆给大家加油鼓劲,亮出了“法宝”,让一度悲观失望的党员干部和“自改委”成员们豁然开朗。

  一大法宝在思想:先难后易、敢于担当。这已经成为高新区的一种政治自觉、作风状态和精神追求,已经成为战胜各种困难的有力武器。

  二大法宝在方法:并联推进、压茬进行。巧弹钢琴,统筹兼顾,善牵牛鼻子,才能事半功倍。从全区项目建设的经验看,凡是做到并联推进、压茬进行的,不仅建设快,而且效率高。

  三大法宝在保障:打霸治痞、综合整治。区里通过公检法纪多部门联合办案,对阻挠发展、欺行霸市、欺负老百姓的霸痞分子依法严厉打击,向全区群众展示了高新区惩恶扬善的坚定决心,为棚户区改造和拆迁清表提供了强大法律支撑。

  “流血流汗不流泪,棚改拆迁路子对。”张华庆跟社区班子成员说:“有全区的工作经验和保障,不愁干不成事。进‘考场’上‘赛场’的时候到了。”面对“钉子户中的钉子户,硬骨头中的硬骨头”,他们的话掷地有声:“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

  我们面前没困难

  大河北第七次拆迁的“进度图”

  2016年8月21日,棚改拆迁的消息一经传开,村里立马炸了锅:“又要拆迁!”

  “第几回了?”

  “一二三四五六,哎呀,第七次了!”

  “前面11年拆了300来户,剩下200多户没个十年八年想也甭想!”

  “华庆这次能拆50户算他能耐!”

  ……

  “说了算,定了干!”张华庆和班子成员们早已开始准备。

  他们画出拆迁平面图,签了拆迁协议的涂粉色,拆了房子的涂红色;吸纳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以及普通群众,成立“自改委”,并分成6组,分组入户、精准动员;“拆迁户大数据”精细到分毫:谁家几点起床几点睡觉、谁家有哪些具体困难要解决、谁家娶媳妇结婚生子需要帮忙……

  张华庆心里盘算,工作都做到这个地步了,入户应该没问题了吧!

  “自改委”三组组长张守星信心满满进村,但拉着呱的村民一看到他,便“抬起腚”往家跑,“啪”,一把关上门。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即便是沾亲带故的乡亲,历经6次拆迁后,对付干部的招数也都“心照不宣”。大家像商量好似的,不见、不拆、不搬。

  拆迁伊始,入户的“自改委”成员就集体吃了闭门羹,一家人一下子没了辙。

  气可鼓不可泄,新城街道党委书记孙波站了出来。在大河北棚改指挥领导骨干会议上,孙波拉高嗓门:“任何事情都不是因为难做,才失去信心,而是因为失去信心才难以做到。只要想干事儿,就没有干不成的!”

  一次晚上调度工作,孙波不慎踩空台阶,右脚踝处骨折也没住一天院,拄着拐和大河北的党员干部待在一起。

  论拼劲儿,从区领导到街道再到大河北的党员干部们,都不在话下。

  “自改委”成员进不去门就扒着门缝做工作;拆迁户不在村里就问清地址跨区域登门;一些找不到的户就找来他们的亲戚“拐弯抹角”打听……几周之后总算有一户松了口,但是看不上现有房源,还反过来“将”了张华庆一军:“我就看好你儿的房了。”

  拆迁户说的是张华庆儿子的婚房。

  儿子和儿媳一直住在张华庆老两口家里,婚房装修完3年半,住了不到3个月,房子几乎和新的一样。

  张华庆心里明白,这位拆迁户想以此“吓退”工作组。

  咋办?

  “只要你同意搬,我立刻让俺儿给你腾房子。”张华庆应了下来,心里却七上八下没一点底儿。

  外表黝黑壮实的张华庆不是个强势的父亲,啥事都讲个理儿,问题是这次他和儿子“没理”可讲。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没想到他回家把情况和儿子、儿媳一说,全家没啥意见,竟爽快地同意了。

  张华庆明白,儿子、儿媳是“心疼”他这个在社区当家的父亲。

  张华庆的心脏病不是一天两天了,因为拆迁,医院联系好了却一拖再拖,半年时间就犯了四次病。张华庆每天出门,家里人没别的想法,就是掐着点儿盼他安安稳稳到家。

  因为这个,每天晚上只要张华庆不回家,他家里的灯就一直亮着。

  可张华庆早就豁出去了,“就是搭上命也要让全村上楼过好日子”。

  婚房让给了拆迁户,拆迁户既高兴又难为情,二话没说签了拆迁协议。

  华庆让房,让人们吃了一惊:这次拆迁和前6次不一样!

  在张华庆带动下,社区干部付瑞斌让出了房子、张军行让出了房子、张瑞山让出了房子……社区干部们争相让房,让拆迁户们不见、不拆、不搬的“心照不宣”开始松动。

  看着其他同事跑在了前面,大河北计生专干胡军梅却“卡”在了她亲哥这。

  入户做工作的时候,村民都会反问胡军梅一句,“你哥哥怎么不拆?”一句话怼得她哑口无言。

  因为哥哥户口不在村里,与农村户籍的家庭相比,拆迁补偿款能差出近50万元。225个拆迁户里有35户和胡军梅的哥哥情况一样。

  胡军梅考虑再三之后心一横,用一条短信给张华庆立下“军令状”:“四爷,我回家做我哥的工作了,做不通我就不来上班!”

  论辈份,张华庆是胡军梅的四爷爷,看到短信的张华庆也为她捏了一把汗。

  胡军梅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分家时,哥哥和弟弟一人一套房子,补贴给母亲的17.2万元归胡军梅,大家共同赡养老人。

  为了说服哥哥,胡军梅天天往哥哥家跑。哥哥这边油盐不进,她再转头去跟嫂子拉。好几天下来没有丝毫进展,于是委屈地向自己的亲娘求援:“娘,都是统一的政策,俺哥咋就不明白。”

  母亲一出面,“局势”渐渐开始扭转。胡军梅为了能让哥哥拆迁,还把17.2万元补偿款给了侄子。

  看到妹妹的良苦用心,哥哥也不好受,心一软,签了。

  “胡军梅一个月才2000多块钱的工资,一下子就让出这么多钱,让谁谁能做到?这孩子真能吃屈!”张华庆既骄傲又心疼。

  以胡军梅为代表的“五朵金花”巾帼不让须眉,成了大河北棚改拆迁的“先锋官”:“三光主任”张孝英,一天之内就把春光、洪光、新光三户工作做通,作为社区副主任处处冲在前面;代素美蹭破脸、磕掉牙,依然工作在一线;妇女主任张秀峰第一个100%完成了小组任务;张丽平善于干细活,一户一策做工作,一丝一扣解“疙瘩”,和张孝英一组你追我赶。

  正是“华庆让房”“五朵金花”冲锋在前,所有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这才打开了干群之间的心结,架起了干群感情的纽带。他们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党员群像,让群众又一次体会到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众人拾柴火焰高。城管执法分局牵头拆违建,市场监管局严查问题商贩,建设局牵头为河北张庄争取了1.3亿元的棚改贷款……

  囤里有粮心不慌。东方国际新城小区,原本只有84套房用于河北张庄社区安置,贷款下来后,通过团购增加到了363套。小区一期共410套,这一团购,售楼人员就地解散,连售楼处都拆了,“基本都被大河北‘包圆’了。”

  “给老百姓建最好的房子”不折不扣,建不够就买,大河北先后在浪琴湾、东方国际新城等4处小区“筹措”了800套高品质房源。

  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张华庆的奶奶给这个家里排行最小的孙儿取名“余粮”。没承想,余粮带着大河北的老少爷们儿不仅住上了楼,还攒下了不少“余粮”。

  一大批拆迁户,由不信任、不支持,变成理解和配合。他们渐渐明白了党员干部们的良苦用心,也开始相信,在困难面前这么有担当、干事这么拼的一群人,一定能带着大伙儿过上好日子。

  核桃敲开了,心也就打开了,拆迁户像开了闸的水,纷纷抢签。大河北拆迁进度图上,立刻“红了一大片”。

  “钉子户”进了“自改委”

  拆旧是为迎新

  电影《功夫》里有一出戏:包租婆叼根烟在院里喊,“一三五停水,二四六间歇性供水,怎样!”

  河北张庄有这么一户,简直就是《功夫》场景的缩小版。前后院违规盖上二层,间出40多间,对空间的利用达到了“极致”。在他眼里,44间摞屋,像一台哒哒响的老印钞机,一年能产出十几万元的租金。每当晚上租客回来,整个院落锅碗瓢盆一碰,叮叮当当,好像钢镚掉进钱袋里,他心里甭提多满足。

  这家的主人张伟松,成了“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工作人员入户做工作就听到一句话,“伟松拆我就拆!”

  “硬骨头”碰上了高新区的硬作风:敲开核桃,先难后易。

  第一个敲开张伟松家门的是“自改委”四组组长张传来。张传来讲政策,说得唾沫都干了,一旁的张伟松只是双手抱臂,硬是不搭腔,到末了才蹦出一句:“照咱这个政策拆不着。”

  一连几天,都是如此,张传来一时没了辙。分工不分家,其他组又敲开了张伟松的家门,但依然是碰了一鼻子灰。张传来清楚,自己的嘴皮子咋说,也没有十多万元的租金利落。

  为了守住这份“基业”,张伟松在自家小院打了一眼水井,还从相邻小区的楼房里扯来电线,以此来提防村里给他断水断电。后来他才知道,村里压根儿没动这个心思,是他多虑了。

  当张传禄再次登门的时候,水电不愁的“张府”关了门,也上了锁,张伟松本人“谢客”了。

  张伟松心想,就算是拆,也是能晚一天是一天。

  他家的门关了,村里其他人的“门”慢慢开了。

  一直倔着不肯拆的张可胜喜欢钓鱼,“自改委”成员张瑞金连续陪他钓了七天鱼,拉了七天知心呱,最终张可胜收了鱼竿,签了拆迁协议;签了拆迁协议的王红云家,旧房拆了一半就拿到了钥匙,为啥?“楼房正装修,俺没有地方住,所以同意俺先拆一半老屋,等新房装修好了再拆剩下的。”

  ……

  “自改委”没有因“一城一池”患得患失,而是靠着亲情、友情、感情,靠着给居民算长远账,更靠着一碗水端平的拆迁标准,让一户户居民扔下“一拆暴富”的念想,让犟着不拆的签下了拆迁协议。

  张伟松趴在二层房子的窗户上往外看,亲朋好友家住了几十年的房屋一个个被“自改委”成员“攻陷”。

  原先一起“死扛不拆”的老街坊挪窝上了楼,回过头再见面的时候,他们看张伟松的目光变了,这让张伟松多少有些不自在。他开始着急了。

  让他更急的是,在拆迁声浪下,他家的租户也开始搬离了。一个、两个、三个……就连住了好几年的长租户也找了下家,不再续约。

  渐渐地,晚上叮叮当当的锅碗瓢盆撞击声越来越少,最后,出租房里的白炽灯再也没人打开。

  张伟松蹲在院子里,瞅着44间房,“哎,这么耗着有意思吗?”他清楚,“印钞机”复不了工了。

  心气低落到了脚底,但他还是硬扛着没签拆迁协议,而是绕过“自改委”,找到了自己的“发小”,也就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张华庆。

  “我也不跟你打马虎眼,多给我30万,我立马拆。”张伟松心想张华庆能念着交情给自己开个后门。后门没开成,反倒让张华庆给他上了一“课”。

  “伟松,我和你说,咱村里每户都一个标准,多一分钱也不能给你。你那些摞屋本来就是些违法建筑,你难道要靠违建吃一辈子不成?……如果因为你拖拉着不拆,该规划的楼盖不起来,你不怕全村老少爷们儿指着鼻子骂你?你不为你家孩子想想?”

  这一席话让张伟松一夜没合眼。

  旧村拆了,就要建高楼,楼一起来,村里的集体收入也就多了,如果他们就这么拖着,再好的前景也给拖垮了。

  拆和不拆,在张伟松心里开始打架。就在这时,发生在他孩子身上的一件事,让他彻底放下当“钉子户”的念头。

  一个下雨天,张伟松的女儿上学走了一段屋前的泥巷。结果一到教室,地板让她踩得全是脚印子,惹得同学们嫌弃。

  同学住干净的楼房,她住泥泞的平房。孩子内心受了伤,回来说了这事儿,张伟松表面安慰孩子“别往心里去”。但心里像是扎了根针,隐隐作痛。

  “自改委”成员们继续每天给他摆事实、讲道理,终于说到了他的心里。他跨出自家大门口,看着那条难走的泥巷和周围拆完的房屋,一拳砸在了门框上,“拆!”

  既然想通了,张伟松马上签约,立马分到了两处房产和十来万元安置款。房子的地段、房型都不错,但是他还是后悔决定作晚了,“如果早拆就能挑到更好的房子。”

  变就变得彻底。张伟松又做了一个连自己都吃惊的决定:加入以前不屑一顾的“自改委”。

  一天早上,“自改委”正在开会,张伟松推门走了进来。“呦,这不是伟松嘛,你怎么来了?”张传来第一个和他搭了腔,张伟松扭捏了一阵儿,红着脸说:“我彻底想通了,我也要加入‘自改委’。”

  愣过神来的“自改委”成员,拼命鼓起了掌,巴掌拍红了也都不肯停。

  “说高尚点,我想为咱大河北作点贡献;说实在点,就是想让大家伙,包括我自己早点住上楼、享享福。”进了“自改委”的张伟松,天天穿着千层底布鞋,骑着电动车穿梭在老村里,和以前的“对手”们一起量房子、做工作,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服了不少仍然对棚改心存疑虑的村民。

  不少村民也和张伟松一样,拆完房转身就加入了“自改委”。“自改委”成员迅速从一开始的40人壮大到150人。

  庄严承诺

  从2016年开始,高新区新建村村通、打通断头路,让老百姓出行更加方便;见缝插针建绿地公园,让老百姓生活在“花园里”;启动学校、幼儿园的改扩建工程,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端教育资源……为居民办了41件“民生实事”,事事靠谱,件件落实,14亿元的民生资金支出创下历年之最。

  2017年,首批16件“民生实事”已经启动,第二批也已提上日程。

  经济发展就是最大的民生,而共享成果是最终目的。

  2016年底,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向全区人民作出“五项庄严承诺”,并且马上实施见效,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区里办事“一口唾沫一个钉,不来虚的”。

  “市府东南都市圈”“绿化54.50%”……房地产网站上浪琴湾小区打上了足够诱人的标签,更诱人的是作为大河北的安置楼,拆迁户可以先选,位置就在老宅旁边。

  2016年10月15日浪琴湾小区一交房,张仁庆就选房拿到了钥匙。

  新房距旧宅就隔了一条金马路,透过前面楼间空隙还能看到旧村址。水、电、暖配套一应俱全,张仁庆从拿钥匙到装修完入住,只用了35天时间。

  他在外地亲戚面前,骄傲地说,俺们区可是“拿出给自己爹娘盖房子的劲头,给老百姓盖最好的房子”。

  几位搬到浪琴湾小区的老人有些耳背,扯着嗓子喊,“还是住楼好囔!”“区里不是说了嘛,不让一户老百姓挨冻,说到做到。”

  老人们乐得拍手连说,奇好!奇好!

  高新区供暖,送暖“提前”停暖“延后”,真正做到不让一户老百姓挨冻。暖和的安置楼,竟让大河北好几位老人疼了半辈子的风湿老寒腿没那么难受了。

  50岁的张传庆一床夏凉被就过了冬。除夕夜,他和妻子儿女一起守岁,还特意去老宅门前放了一挂鞭。

  老宅旧址门口,张传庆暗自庆幸,别人家贷着款费老劲才在城里买套不再生火取暖的楼房,没想到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

  张伟松的孩子在他们上一辈玩泥巴的地方,穿着崭新的校服,听外籍老师唱原汁原味的《小星星》,下雨、下雪天从家里到学校,浑身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每天早上7点20分,张伟松照例看着孩子吃完早饭。在他的新房子里,就能看到大河北的孩子们从一幢幢整洁划一的居民楼中走出,赶往北海学校。

  “这可是全市最好的教育资源,就在咱家门口。”张伟松脑子里蹦出一句他在“自改委”时的口头禅。

  ……

  一项项庄严承诺,让老百姓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背后矗立的是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责任担当、为民情怀。

  2017年5月1日晚上8点40分,一台挖掘机花了不到20分钟就拆完了旧村址上的最后一户。靠在现场的“自改委”成员都兴奋地喊出了声:“拆完了,拆完了,大河北拆完了!……”

  张华庆数算着,棚改拆迁从去年8月21日启动,253个日夜里完成了225户、2640间房屋、近22万平方米的拆迁。

  “流血流汗不流泪,棚改拆迁路子对。掉皮掉肉赛成绩,我为河北争荣誉。”大河北旧村址电线杆上的宣传口号日晒雨淋变得破损发白,历时12年,棚改拆迁终得圆满。

  对于河北张庄的人而言,这只是一个开始。有人感慨,未来美好的新生活从来没有离自己这么近,近得“都碰上了鼻子尖儿”。

  拆迁结束后,张华庆住进了医院。住院,在常人眼里是个沉痛的事儿,但对张华庆家人来说,是一个久未实现的愿望。张华庆终于可以专心对付这颗一直和他“作梗”的心脏了!

  闭起眼睛躺在病床上,老百姓不理解时的冷眼、“钉子户”转变后的欣喜、任务完成后的狂欢、最后一次“自改委”会议上的泪流满面……和伙计们“奋战”的一幕幕画面在张华庆的脑子里不停地“过电”。

  旧村里的人看到一心为他们着想的张华庆住进医院,心里都觉得惭愧。心疼地说一句,“傻子!”

  张华庆心想,为了全村老少爷们儿,当个“傻子”算啥?

  正是张华庆这样一群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有担当、敢作为的“傻子”,才有了高新区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生动局面。

  当张传林再次飞起无人机时,原来破旧的村庄已经变成一片“空白”,这里会“长”出什么?每个人心里的答案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他们坚信高新区的庄严承诺,会在这片土地上升腾起一片希望的蓝图。不久的将来,一个产城融合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将会拔地而起,迎接他们的是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高新区报》、首善街区魅力新城

  猜你喜欢

  ●潍坊市2017年度代理人员社保集中缴费开始啦!

  ●扩散┃你的行车记录仪拍到的违法车辆,潍坊交警要严查!

  ●双创┃大学生返乡创业 双创助力成就梦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 我为齐鲁工匠代言,首届山东省青年技能形象大使评选启动

    3b65ef5e-b46b-4759-8e05-7b64f6942a9b_jpg.jpg

    推荐评选范围及名额——重点面向各大行业、大企业、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等,评选出山东省青年技能形象大使5名,其中企业2名,教师1名,学生2名。(二)肖像用于2017-2019年山东省技工院校招生宣传工作、世赛和省赛宣传工作的各类公益性海报、广告及影视推广等宣传活动。[详细]

    06-23 06-06新锐大众
  • 山东动员部署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

    W020170622745974045503.jpg

    全省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动员部署电视会议今天在济南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遏制安全事故多发势头,加快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步伐。[详细]

    06-23 07-06大众网
  • 盛夏已到,泉城广场喷泉喷放时间延后加夜场

    QQ截图20170623063204.jpg

    泉城广场荷花音乐喷泉即日起至8月31日止,调整喷放时间,具体如下:周一至周五由原来的10:00、15:00、20:00喷放,调整为16:00、20:00、21:00喷放。 周六、日及节假日喷放时间为:10:00、16:00、20:00、21:00。[详细]

    06-23 07-06齐鲁晚报
  • 青岛市民体验活字印刷 6000多铅活字排满墙

    20170623062845424.jpg

    位于山东青岛市市南区新100创意文化产业园内的“时光印记活字印刷体验馆”,拥有从全国各地搜集的老式印刷机、铸字机等上百台老印刷设备。在体验馆里,顾客可以按照传统的印刷工艺流程,动手操作,印刷出各种“作品”,在现实当中触摸、体验活字印刷。[详细]

    06-23 17-06新华网
  • 李毅中来烟调研

    6月22日到23日,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率领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调研组,来我市调研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在烟期间,李毅中一行先后考察了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丛林集团、南山集团,深入车间和施工现场,详细询问企业生产经营...[详细]

    06-23 20-06胶东在线
  • “超级大棚”落户临邑 占地全国最大 技术世界领先

    种上一棵番茄,在计算机(中央控制系统)提前设置好特定的温度、水、肥等植物所需要的必要条件下,[详细]

    06-23 20-06德州政府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