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姜晖
打造更可持续的绿色生态之城
——写在2017中华环境奖获奖者经验交流会召开之际
◎记者 矫晓虹 通讯员 李润
6月15日,2017中华环境奖获奖者经验交流会在威海召开,这对于去年刚刚捧回“中华环境奖”的威海来说,无疑是一种肯定与鞭策。
碧海蓝天是威海的主色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威海最大的魅力所在。地级市成立三十多年来,威海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环境优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生态文明建设韧劲不动摇,共建共治、共享共荣,走出了一条加快建设更可持续的绿色生态之城的新路子。
生态立市
以新理念谋划生态文明建设
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威海的美赢得了“宜居”“生态”的城市美誉。
威海先后成为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第一批“国家园林城市”,两次被评为“迪拜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城市”,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威海市在全省唯一获得“省级生态市”命名,荣成、文登、乳山荣获“国家生态市”称号,被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是全省唯一县级市全部创建成功的地级市。
2016年,威海市以城镇环境类第一名的成绩,荣获了环保领域最高社会奖项——“中华环境奖”,进一步提升了绿色生态之城的城市形象,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城市品牌更加响亮。
为了擦亮这些城市“名片”,全市上下合力推进,久久为功。
自地级市成立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如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是我市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地级市建市初期,威海市就提出要坚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三同步”和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原则。2005年,我市提出以建设国家生态示范市为目标,出台《威海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实施“碧海、蓝天、青山”行动。
规划先行,重在落实。2007年以来,出台《关于建设生态威海的决定》、《关于“生态威海”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威海市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实施意见》等系列专项规划、文件,深入推进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任务。
近年来,威海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战略,坚守碧海蓝天主色调,致力于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内容、任务融合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用环境建设提升城市形象,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走出了一条开发与保护并重、人与环境相和谐、具有威海特色的发展路子。
2016年,在全国领先颁布《威海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划定主体功能区,加强红线管理,推进“多规合一”,建立健全了以生态保护红线为核心的环境空间管控制度。
威海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更可持续的绿色生态之城,再一次为生态威海指明了方向。“未来五年,推动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逐步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威海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绿色发展
构建生态经济大格局
守护碧水青山是威海人的自觉行动,而如何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绿动力则是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的不变方向。
立足优势,威海市注重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严格把关环境准入,威海市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审批制度,将炼油、石化、钢铁、水泥等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拒之门外,近年来,累计拒批120多个项目,涉及投资300多亿元。
用提高环保硬约束倒逼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转型升级。我市对涉水、涉气项目实行污染物倍量替代,搬迁改造市区内化工、医药、铸造等行业企业,推动金属表面处理等一批中小企业进入园区。
推进经济“绿色增长”,节能减排是重头戏。多年来,威海市实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技术改造,加大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技术改造力度,鼓励实施煤改电、煤改气、煤粉锅炉替代等节能技术改造工程,节能降耗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硬经济指标为城市发展增强内动力,环境质量的优化则大大提高了百姓生活幸福指数。
去年,威海市持续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连续多年全省第一,空气质量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填补了山东省在全国无达标城市的空白。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三项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PM10、PM2.5、臭氧三项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威海蓝”成为城市新的耀眼名片。
这离不开威海市实施的“蓝天行动”等工程。多年来,威海市1500多座小锅炉全部拆除,烟尘排放大户迁建,提高城区集中供热率、气化率,城区内蓝星玻璃、三角轮胎、中航船厂等多家大型企业陆续搬迁,实施提标改造。
以《威海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威海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优化行动计划》为行动指南,各级各部门规范建筑工地管理,严格落实裸露闲置土地扬尘防治措施;散流物体全部实现密闭运输,主次干道全部实行湿式机械化作业清扫;所有车用汽油、柴油全部达到国Ⅴ标准,机动车环检率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购置环保型公交车711辆,2500辆出租车全部改用清洁燃料。
与蓝天相辉映,全市林木绿化率提高到42.7%。全市4条国控河流达标率100%,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我市升级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整治后的村庄告别了“脏乱差”,迎来了“亮美净”。
“经区污水处理厂搬迁扩建后升级改造,优化工艺,加盖封闭,增加生物除臭系统,对环境效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经区污水处理厂厂长孙丽华说。
长效守护
多措并举推动共建共享
守护青山绿水、共建共享美丽家园不是一时的号召,更需要长期坚守的举行和内化于心的自觉行动。
环保补偿资金是环保领域的新名词。近年来,威海市重视机制建设,建立了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累计对各区市发放补偿资金1318.25万元。健全生态建设问责机制,将生态建设工作纳入各部门、各单位年终责任制考核重点,严格督查,严格问责。
守护城乡环境,威海市强化生态管护长效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镇级环保办、村级环保员和垃圾收集管理员,出台多项制度法规,使生态建设、管护意识深入城乡各个角落。
在制度之外,绿色生活已然成为全市百姓的健康潮流。我市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市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打造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教育基地。目前,市级以上“绿色社区”165个,“绿色学校”153所,环境教育基地16个,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普及率保持100%。
“学校开展制作环保卡片、张贴环保标志,并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将绿色节能环保的理念深入到社区、家庭里。”威海市实验小学德育处副主任吕晓霞说,去年学校学生还发明了三通节水装置,并申请了专利,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保生活理念。
就在不久前,威海市环保局与环翠楼商圈党群服务中心“牵手”,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荣”环保圈,这是威海市第一个环保圈。环翠楼商圈党群服务中心服务企事业单位百余家,环保圈建立后,将建立一个“环保圈工作微信群”,圈内各单位将在电子屏上播放环保公益广告,在醒目位置悬挂环保宣传牌。同时,将组建一支环保志愿服务大队,开展环保活动。
当前,威海市环保志愿活动日益规范化、常态化。威海市成立环境志愿者队伍和青少年绿色联盟,设10支环保志愿服务大队和42个环保社团,组织环保志愿者走进环境教育基地进行生态实践活动。
“作为环保教育基地,我们的宣教展厅接待全市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引导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垃圾分类,从而减轻环境负担。”威海环境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环境安全职业健康负责人于霞说,目前志愿环保队伍正日益壮大。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姜晖
中国最有钱城市排行榜出炉,除了北上深广这些超一线大城市,今年杭州、成都、南京等中西部省城的增速表现亮眼,名列前茅。未来,山东将乘着济南、青岛“双核”驱动的春风,实现经济复苏,最终恢复20年前山东真正“双中心”的格局,从而助力京津,实现北方经济的崛起...[详细]
在“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美好泉城”的跨越式发展中,在打造强省强省会的机遇之下,一块全国文明城市的招牌,拥有提升城市形象和气质的面子作用。而将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发展同样高度的维度来看,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显然又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而长远来看,这座城...[详细]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将加大惩治力度,对隐匿财产、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该曝光的曝光,该拘留的拘留,该罚款的罚款,对构成犯罪的,坚决依法打击。 [详细]
这个高颜值的机器已经稳稳的站在济南政务中心不动产服务大厅四楼,目前正在调试中,请市民耐心等待。对于不动产登记中心发证窗口的工作人员来说,自动取证机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详细]
记者从教育部门获悉,临沂市高新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30名优秀教师。应聘范围为高新区区外在编在职专任教师。[详细]
日前,住建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首批10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名单,全省七个,冠县是聊城市唯一一个入选的县。近年来,为治理农村卫生脏乱差,冠县走出了一条“垃圾分拣减量、资源再生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