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好学校】这所学校,悄把教育做“震撼”

2017-05-27 11:47:33 来源: 齐鲁壹点 作者:

  家门口的好学校

  安静做教育 铸就“德润质量”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摘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5月19日,奎文区德润国际学校举行的“三生学导”课堂展示活动,通过分学科的16节课堂对“三生学导”课堂理念进行了集中展示,让前来观课的百余名教师“震撼”。学校构建的“德馨智润”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课程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落实,把课堂建设成为育人的主阵地,是德润人自觉的行动和责任。

  回顾德润国际学校七年来的成长,没有深厚的历史却意味着有更多创新的思路和奋进的机会。德润国际学校以“初生牛犊”的精神,以“文化引领,质量强校”为办学突破口,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突围路径,驱动着教学实力不断提升,让新课改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态。近日,笔者走入这所学校的课堂,探寻这所学校成长的“密码”。

  手上无招 心里有招

  三生学导读懂课堂

  采访期间,记者首先听了两节课。第一节是数学模拟试卷讲评课,由李咏梅老师上课,9:50,上课铃响,老师大体讲了一下批阅全班试卷发现的问题,在白板上出示错误率较多的题目。而后,小组进行互助学习,学生认领题目上台解题,教师巡视指导;10:10,学生上台板书讲解例题,师生一起检查、纠错;教师点评释疑,师生共同总结出不等式解集和方程解的应用;10∶20,下课。

  在八年级一班,听物理老师吕春燕讲授《功》,评课老师每人手里有一张观课量表,从课堂教学设计到学生小组交流、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到学生发言分布等,一 一进行观察,现场详细记录各个环节:导入2分钟,思考6分钟,功的计算用时12分30秒,学生自学30秒,当堂检测6分钟,总结拓展、分层布置作业6分钟,。整堂课下来,老师讲授新课的时间按“秒”来计算,没有浪费一秒钟时间。

  留心一下德润的课堂,就会发现课堂的性质已经转变成为学生潜能发现、能力发展而创设的一个情境、一种氛围、一个场景。课堂上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绝不就题讲题,或只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德润的课堂有一个朴素的名字“三生学导”,“三生”即生活、生成、生长。生活是基础,学习的出发点要以生活为基础;生成是过程,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生长是目标,通过学习获得智慧和人格的成长。“三学”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即借助自主、合作、探究三种主要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三导”是教师作为导师,对学生进行方向引导、方法指导、疑难辅导。

  公开课总是有板有眼,一招一式颇见其固定的模式。但这两节常态课充分体现了“三生学导”的特点,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堂课要怎么样讲,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决定。“手上无招,心里有招。”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亦或是试卷讲评课,学习目标的制定都更加准确、具体、可操作。教师能够紧扣目标开展教学,关注课堂生成问题的价值,通过组织有效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读懂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标志。吕春燕老师从教17年,是学校骨干教师,课堂转变之彻底,让前来观课的教研员们连连赞叹。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她所教的班级B率达到70%,比之前提升了40%。“三生学导课堂自己尝试过很多次,但从教到学的转变过程中,自己信心不够,总是担心放不下,这次打消疑虑了。”学生们都动起来了,没有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每个层次的孩子都有发展,每节课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感觉。原来总是催着老师教学进度“快一点儿”的家长们,也打消疑虑,认同了这样的模式。

  “三生学导”课堂实施两年来,师生关系变得平等融洽了。一路走来的教师和学生都知道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在通往课改深水区的路上,他们的方向更清晰了。教师在一步步改变着过去的那种传统的授课方式,课堂上用微笑、赞许的眼神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展现,去求异,去创新;课堂下,师生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了,变得更为亲切了。

  每一名老师都是名师

  落实课堂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所有中小学硬件配置、班额都一样的情况下,一所学校应该怎么发展?学校内部怎样让每个孩子都享受优质均衡的师资?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通过课程与课堂来承载,而最关键的还是“师资”。基于以上认识,在建校之初,学校就狠抓“教师专业成长”,把每一名老师都当成名师来培养,着力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

  在德润国际学校,不管起点多高、教学经验多么丰富的老师,都要从零开始,与社会同步发展。学校设立了五级教师评价制度,包括新入职教师、胜任型教师、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导师型教师。学校实施目标引领、制度激励,引导教师热爱教育、关爱学生,实现对职业生涯的自我认知、科学规划和持续发展,形成引领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的良性循环。

  青年教师活力四溢、朝气蓬勃,但教育教学经验有待锤炼。德润为全校三年以内新入职教师,两年以内新调入教师选派合适的师傅,结成师徒对子。帮助新入职教师快速成长,帮助新调入教师尽快适应学校工作。任晓晓刚进入德润国际学校不到一年,在“三生学导”理念下,在青蓝工程师傅的引领下,她的成长可谓飞速,以学生为中心,课堂设计环环相扣,目标达成度越来越高,课堂也更加高效。

  “学校不缺理念,但要让理念落实下去,就要体现在每节课上,终究要改变课堂。只有课堂改变,教师才会改变;只有教师改变,学校才会改变。”陈静校长的听课笔记两年下来,摞在一起足足有一尺多厚,翻开那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的是她听过的每堂课的过程、细节、和反思。“落实到每节课,就要在具体操作中沉下去,抓每一个细微环节的落实,抓准教学中问题的关键。”

  建校七年,是思想和观念不断碰撞的过程,也是教育和教学不断进步的过程。经过七年的发展,德润国际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学业成绩只是一方面,在全区抽测中,音体美全区第一。学校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师,学校现有14名个性教师,4名区级个性教师。谭娜成为奎文区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裴荣霞、沈瑾、李咏梅、孙雪静、韩冬梅、吕春燕等骨干教师成为了“三生学导”课堂实践的引领者。两年中,几十名老师承担“百课千人”活动的公开课授课,官睿、惠鹏、刘海元、王凯、武慧慧等多名青年教师已经走出奎文区,广泛参加省市的公开课活动。当他们一旦走进班级,就会不由自主地满怀激情。将学生带入趣味的学科世界,构建高效的教育教学课堂,正是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三生学导”课堂的理念和德润人的品质深深地感染了笔者。这所校园里的老中青三代教师相知共进,薪火相传,构成一个生机盎然、和谐发展的师资生态,在潍坊教坛展示出色彩鲜明的风景。

  探索之路,他们涅磐新生

  安静做教育 铸就“德润质量”

  “没有学业质量就走不动,光有学业质量就走不远。”在陈静校长的思想里,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永恒追求。学校的发展走过了两个阶段,从“科研引领,质量立校”到“文化引领,质量强校”。“质量”是德润学校发展永恒不变的话题。在历年民办学校招生大战中,唯有德润国际学校保持定力,“以不变应万变”,始终朝着教师专业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奋进。在她看来,做教育事业一定要有定力,要摒弃急功近利。教育就是培养人,给人带来机会和发展空间。一切应该以提升“人”的体验和服务为核心,只要脚踏实地,做好教师专业成长,做好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积累口碑,肯定有戏。

  “三生学导”课堂理念提出两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中考成绩连年飘红,体育、实验操作技能等中考成绩屡创新高,每年至少三分之一毕业生升入潍坊一中。而且德润国际学校的学生因思维活跃、后劲足得到高中学校的好评。

  在德润,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享受到国内发达地区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全市领先的“国际理解课程”。德润国际学校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郭景扬教授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学业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课题组签约,郭教授定期率领专家团队到校调研,深入课堂对老师进行指导。同时,学校与上海第三女中、济南十三中等学校结成联盟,定期组织教师前往培训学习,并通过建设试题资源库、备课资源库,实施线上线下远程教育等方式,与上海学校实现试题资源共用通用。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德润国际学校,这所建校七年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凭借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潍坊树立起“金字招牌”。而现在在“三生学导”课堂理念的引领下,在“德馨智润”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以课程多元、主体多元、评价多元为方向,学校正凝聚各方力量让这块“金字招牌”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耕耘里走过风雨,激励中见证成长,漫漫路求索磨砺,累累果香飘满园。教育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德润国际学校将继续努力搏击长空、革故鼎新、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飞跃。

  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 记者 秦国玲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