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八旬老人为学子修鞋40载 修鞋不忘传播勤俭美德

2017-05-25 10:54:00 来源: 水母网 作者: 姜乾

  

  

  刘开寿在修鞋。

   水母网5月25日讯( YMG记者姜乾 通讯员 耿世良 李梦 摄影报道)在青岛农业大学莱阳校区门前的树荫下,有一处不起眼的简易露天修鞋摊,摊主叫刘开寿,今年已经85岁,是位老军工。由于他修鞋认真精细,收费公道合理,深得院校师生和当地市民的欢迎,被亲切地称为“刘师傅”。

   军工生涯练就一手过硬技术

   “刘师傅修的运动鞋好看还很结实。”青岛农业大学莱阳校区学生江九阳打篮球磨坏了鞋底,在刘开寿这里花了一元钱将球鞋修好,他想多给点,刘开寿却坚持不收。“我刚上班时,修鞋摊就在那,每天上下班都会路过。”谷春雨2008年到学校任教,在他印象中,这位老人几乎天天都在,至于在这多长时间,很多老职工都不知道。“我在这出摊40年了,修鞋就是我的工作。”85岁的刘开寿放下手里的活儿笑着说,他老家是莱州的,年轻时应招到莱阳驻军某部后勤处干军工,主要为部队官兵缝补衣服、修缮军用品。10余载的军工生涯,让他练就了一手过硬的缝纫技术,达到特级工的水准。后来他就在莱阳娶妻生子扎下了根。离开部队后,刘师傅想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多为社会做点贡献,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干起了修鞋这一行,一干就是40多年。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后期改为电动三轮车,带上中午的热水和干粮,往返10余公里,春夏秋冬,风雨无阻,与院校师生和附近居民结下了不懈之缘。

   修鞋同时不忘传播勤俭美德

   从莱阳农学院到青岛农业大学莱阳校区,在围墙外修鞋的刘开寿坐着小马扎,用他独特的视角,见证了这所学校近半个世纪的变迁,他最深的感触是:修鞋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刘开寿修鞋和别人不一样,他不仅满足于把鞋子修得坚牢、美观、耐穿,而且把修鞋摊变成了宣传平台。他一边修鞋,一边耐心嘱咐后生们如何爱护鞋、保养鞋。他经常循循善诱地向师生们传授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刘开寿现在修鞋每天的收入只有三四十元,有人曾劝他换个挣钱多的地方,刘开寿却不这样想,他觉得能及时为同学们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学业,是自己最大的心愿,心里感到很踏实。刘开寿收费公道,不管老人还是孩子,到他的摊位修鞋,一律享受优惠价,对手头拮据的老年人和残疾人还免费修鞋。

   简单地生活细致地工作

   因为修鞋摊离家较远,刘开寿中午就不回家吃饭。20年前,他还能在摊位对面的学校老食堂买午饭,可自从老食堂拆了以后,他就每天出发前,带上饭盒和热水壶,中午吃“热水泡饭”。一点简单的葱炒鸡蛋,一份米饭,再倒入远超午饭体积的热水,这就是刘开寿的午餐。“手艺人有口饭吃就行了。”吃完午饭后,迎来了短暂的休息时间,刘开寿就坐在马扎子上,坐着“睡”一会儿。生活虽然这样简单,他修起鞋来却是一个很细心的人,在一个线头的处理上他都一丝不苟,在这里修改鞋的师生都评价他修的鞋既美观又耐穿,且价格公道。近几年,刘开寿发现,不少师生丢了钥匙或行李箱的锁具坏了,要跑到城里找专业户换锁配钥匙,费时费力。为了让同学们少跑腿,刘开寿到相关部门进行了一番专业技术培训,修鞋摊上又新添了一套配钥匙的工具,在修鞋的同时兼营换锁配钥匙的业务。“在这40多年了,和这条路、这面墙、这棵树都产生了感情,也舍不得离开。”刘开寿抚摸着陪伴他四十年,为他遮风挡雨的老杨树,眼里充满了不舍。修了40年的鞋,他手中的鞋越来越贵,他眼前的脚步也越来越快,他感觉身体快有点跟不上了,但正像他说的那样:“在自己能动的时候,不给家人添麻烦,不给社会添麻烦。”刘开寿胸有成竹地说,今后他还将开展缝补行李箱、换拉链、修理自行车等业务,把修鞋摊变成综合服务摊。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高崇敏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