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棚改,让城中村居民彻底告别“蜗居”

2017-05-18 18:09:40 来源: 菏泽发布 作者:

  5月16日,菏泽市2017—6旧城区改建项目启动征收丈量工作。该片区位于赵王河下游,征收范围为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桑海社区、药王庄社区、双庙陈社区村庄轮廓线范围内。目前,该区域建筑多为平房,房屋结构简单,质量一般,且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差、安全隐患多。

  70万棚户区居民实现“安居梦”

  高矮不齐的房屋,纵横交错的电线,污水横流的道路……在这样的棚户区里,不少居民生活了几十年,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改变。

  桑海社区居民刘芳看着工作人员在自家小院内丈量,脸上一直露着笑容。“夏天降雨胡同里全是泥,冬天全家人靠煤炉来取暖,看到周边新建的大楼,我企盼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搬进楼房生活。现在终于要离开这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了,我对以后的生活充满了期待。”“房屋在低洼处,最害怕下雨,经常是上面屋顶漏水、下面街上积水往屋里灌,全家出动大桶小盆往外舀水……”回忆起棚户区的生活,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刘庄社区的刘俊彦老人非常感慨地说。住在棚户区时,他们天天盼着搬出去,住进干净的楼房。

  据了解,今年全市棚户区改造计划开工18.2万套,约占全省棚改总量的四分之一;计划完成改造棚户区2913万平方米,实现70万棚户区居民的 “安居梦”。截至5月15日,全市已征收 14.47万户,征收完成率79.38%;开工新建和货币化安置13.47万套,开工率73.8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8.57%,征收完成率和开工率均居全省前列。

  搬离棚户区开始新生活

  冯宪立是单县北城办事处孙草庙行政村冯桥村种植蔬菜大棚的菜农。如果没赶上今年的棚改政策,他还会像往常一样,与妻子在大棚里照料蔬菜。

  5月17日下午,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赶到冯宪立刚搬进的单县世纪嘉苑小区内的新家。一进门,客厅墙壁上张贴的一幅大大的红色“福”字十分显眼,客厅内摆放着多盆绿色植物,屋里的家具全部是新的。

  “以前,我们住在城中村,生活环境比较差。去年,家里的房屋被征收,我们很快就拿到新房钥匙。”冯宪立笑着说,他挑选了一套118平方米的楼房,带电梯,老人进出很方便。

  冯宪立的妻子卢玉芝正在厨房内用煤气为老人做饭。提到棚改带来的变化,她笑呵呵地连说了三个“好”字。“现在过的才是真正城里人的生活,楼房有电,家里有地暖,24小时热水不断。小区旁边就是公园,吃完饭可以去散步、锻炼身体,你说这样的日子能不让人高兴吗?”卢玉芝说。

  这段时间,巨野永丰办事处二街社区居民付道勇每天都哼着小曲到自己的新家转转。“每天去新家看看,及时了解施工进度,盼着早点儿搬进去。”付道勇笑着说,半年前,他还在棚户区内居住,如今要住楼房了,想想心里都美滋滋的。

  棚改前,付道勇有一套小院,能住人的只有四间瓦房。签订征收协议后,他选择了两套政府集中购买的房源,一套大的供自己养老住,还有一套90平方米的作为孩子的婚房。

  “一套小院不仅换了两套楼房,还领了一些补偿款,这些钱足够装修房屋的了。”付道勇坦言,这笔买卖非常划算。

  棚改让“贫民窟”居民挺直了腰板

  随着我市棚户区改造顺利展开,一排排低矮房屋渐渐从公众视野里消失,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已然拔地而起,群众安居梦在逐步成为现实。

  曾经居住在菏泽开发区丹阳办事处何楼社区的李月霞,现在在街上见到熟人都会主动热情地打招呼。而在三个月之前,她还处在自卑中。

  何楼社区南靠菏泽火车站,北临丹阳立交桥。在这个黄金地段居住的李月霞,住的还是瓦房。“靠近火车站,人流车流不断,刚开始我还为能生活在这里感到骄傲。可最近几年,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没少受气。”李月霞说,居民几十年都生活在平房里,周边环境脏乱差,一到夏天臭气熏人、苍蝇乱飞。

  最让李月霞感觉内心不平衡的,是很多公共配套设施使用不上。居住的生活环境被楼房包围,她要健身都得去其他小区“蹭”用器材。“我们这里没有煤气,也没有暖气,很多脏水都是泼到胡同里。一到晚上,周围灯火通明,而我们这里漆黑一片。外地的亲戚朋友来到我家,都笑话我居住在‘贫民窟’里。其实,我们早就想搬出去、住进楼房里。”李月霞说,“社区启动丈量工作后,大伙都积极配合,在很短时间内就上交了钥匙。如今,以前生活的地方早已成为一片废墟,我们在等待着回迁住楼房,挺起腰板过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来自牡丹晚报记者赵德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