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边|济南的夜市即将成为回忆,但这里仍是淘宝圣地

2017-05-13 07:43:00 来源: 齐鲁壹点 作者:

  文|李建设

  “清晨登山过早市,早市繁荣人如织。当今世界商贾多,下海人儿如潮激。”

  这是一位老济南所描述的英雄山早市的情景。

  英雄山早市应是济南最早的早市之一,它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存在了。

  那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物资开始丰富,而城市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

  人们极需要一个交流物资的场所,于是在人群聚居区便自发地形成了一个跳蚤市场。

  称为早市,是因为它只存在一上午的时间,到吃午饭时,市场上的人群已开始散去,让位于交通。

  每天天刚蒙蒙亮,早市上便已经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了。

  摊贩从四面八方涌来,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他们操着各个地方的方言吆喝着。

  早市上很嘈杂,就怕你没有力气吆喝,即使是声如洪钟也会被喧闹声淹没。

  于是,有人便用上了电喇叭,有直接拿着话筒喊的,有事先录好音播放的,加上讨价还价声,摩擦刮蹭的争执声,借光让道声……

  各种声音掺杂在一起,谱成了一曲动听的早晨协奏曲。

  走进早市,卷入人流,感受早市热闹非凡的氛围。

  早市上的货品很齐全,有卖衣服鞋帽的,有卖蔬菜水果的,大到锅碗瓢盆、家具,小到针头线脑、纽扣,各种生活用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方便是早市的一大特点,不管家里缺了什么,总能在早市上买到。

  而且价格还便宜,质量也并不比大商场差到哪里去。

  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便宜才是最重要的。

  早市刚兴起时,内容有些单一,只是生活日用品。

  随着早市的兴盛,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小吃摊也加入进来。

  一些赶早市的市民有的没顾上吃饭,在早市上就能解决。

  有羊肉汤、油条、豆汁、馄饨,吃上一碗身上就热乎起来,哈着热气吆喝的劲头就更足了。

  甚至是消失多年的剃头摊子也搬到了早市上凑起了热闹,一个剃头推子,一个凳子,便可以开张。

  虽然设备有些简陋,但技术却并不简陋。

  有些师傅都是从剃头的岗位上退下来的老手,水平很高,咔嚓几剪子,一个人的形象就容光焕发,焕然一新。

  早市上的顾客大都是老年人,每天早上晨练之后顺便到早市上逛逛,家中有需要买的东西捎带着就买回了家。

  老人不讲究穿名牌吃稀罕,要的是方便实用,在地摊上买上一双老布鞋,能穿好几年,既舒服又便宜。

  这样热闹的情景一直能持续到中午,周末甚至能延长到下午两三点钟。

  有的早市因交易时间太长影响了交通,行政执法员便会驱赶。

  摊贩们打点好货物,简单地在地摊上吃点饭,顾不上回家歇歇脚,就匆匆赶往下一个市场,那就是夜市。

  相较于早市,夜市更为热闹。

  为了丰富市民的夜生活,为大家提供一个夜市淘宝的去处,今年4月17日,英雄山文化夜市开市,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市民来此淘宝。

  文化夜市上的商品就更丰富了,玉石珠宝,古玩字画,琳琅满目,在夜市的霓虹灯下更显璀璨夺目。

  来此逛的人不像早市上的老人只买些青菜,并且为几毛钱也和摊贩们斤斤计较。

  在夜市,年轻人出手都很阔绰,几十元上百元甚至上千元的东西,只要看上眼了,甚至都不需要讲价,管它是古董不是古董,自己喜欢就好。

  碰到喜欢的玩物,两眼放光,迈不动腿,蹲在摊位前拿着商品摩挲着,爱不释手。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宵不绝。”

  这说的是宋朝汴京的夜市盛况。

  夜市起源于唐,盛于宋,济南夜市在明初形成规模,院前街、院西大街、西门内大街、南门舜井街一带都有自发的夜市。

  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夜市逐渐被取缔。

  而英雄山文化市场当时也只是一个果品蔬菜市场,后来转型为文化市场。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胡玥姣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