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开拓职教新路,铸就华彩人生

2017-05-08 15:19:59 来源: 齐鲁壹点 作者:

  开拓职教新路,铸就华彩人生

  ——聊城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走笔

  在5月4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聊城市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哈宝泉对外通报聊城市2017年中小学招生考试政策时特别提到:今年全市各职业院校招生计划可达3.4万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完全能够满足所有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段教育需求。

  简单的一个数据背后,是聊城职业教育勇于担当,砥砺进取,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开拓出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子,铸就了聊城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华彩篇章。

  >>建现代职教体系,搭人才培养立交桥

  近年来,聊城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基本形成。目前,全市共有1所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3所高职院校,11所规模性中等职业学校。

  其中,高职院校教职工总数1621人,在校生23364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有2.5亿元;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总数4923人,开设专业69个,在校生4万余人,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4135人,占教师总数的84%,“双师型”教师1720人,占教师总数的35%,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对口率70%以上,满意率90%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有1.7亿元。全市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5所,省级财政支持实训基地9所,骨干专业建设点5个,与国内200多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

  这些变化,让全市职教学子感受最为直观的就是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随着全市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全市职业学校办学面貌焕然一新。聊城技师学院(暨高级工程职业学校)、“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两所学校市财政累计总投资近11个亿。争取“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资金3000余万元,“省规范化中职校”建设扶持资金近5000万元,省品牌专业建设扶持资金400万元,省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扶持资金600万元。其中,仅聊城高级工程职业学校的建设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2年完成总投资2050万元。全市现有各层次职业学校23所,其中高职院校3所,中职学校20所;有“山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省级规范化中职学校”2所,“省规范化中职学校”项目工程建设立项学校6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工程项目建设立项单位2所,省级品牌专业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1个,顺利达成了省政府要求的2015年末每县建设一所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的任务目标。

  随着办学条件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武有技能大赛,文有文明风采”,这两项大赛的成绩最能代表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近三年来,在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30个的优异成绩。“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取得了国家级竞赛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16个;省级竞赛一等奖5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21个的优异成绩。参加全省市中等职业学校优质课评选活动,取得了省级一等奖7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5个的优异成绩。其中,2015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与维护”项目与高职组“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项目,相继在聊城市技师学院与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两所学校还分别获得承办比赛项目的第1名,实现了聊城市在全省技能大赛中的新突破。

  >>突破性发展,缘于改革体制整合资源

  “谈到当前职业教育的突破性发展,不能不提到最初的体制改革及整合资源。”据聊城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最困难的发展时期,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是职业教育最困难、最迷茫的发展时期。行业办学缺乏专业管理和指导,部门管理体制不理顺;学校规模小,教育资源既紧缺又浪费;职业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有的学校面临关闭或已无学生停止运转。

  为了扭转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局,2009年,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下决心改革原来的部门办学、部门管理的办学体制,整合市劳动局直属的技工学校,市教育局直属的贸易学校、阳谷师范学校、莘县师范学校,市财局直属的财政学校,市粮局直属的粮校,市商会直属的商校,市纺织局直属的纺校,市建委直属的建校,市农机局直属的农机学校,市水利局直属的水校等11所学校合并成聊城高级工程职业学校、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2所学校,划归教育部门管理,市卫生职工中专划归市人民医院。

  这样,市直所有中职学校和技工院校实现了彻底整合。整合后政府征地1175亩,市政府划拨800亩异地新建两所学校,新建学校资金由市政府拨付,总投资11亿元,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除建校资金外,2013年学校启用时,市财政又拿出2000万元,用于两个学校购置新办公设备,使学校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无论是建设规模、建设标准、还是内部配套设施都是前所未有,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建设配备标准。与此同时,用部分新征土地和部分原学校土地及学校资产进行置换,筹集充足的建校资金,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建设资金,又有效的进行了资产置换,确保了国有资产的充分利用。国家领导人、省主要领导、省教育厅领导和专家及到聊城考察的省市领导对2所学校建设和办学条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据介绍,这种体制改革,改变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体制混乱、招生无序竞争、学校管理和教学缺乏专业人才指导的局面。通过资源整合,解决了专业重复建设,设备重复购置,办学规模小,不利质量提高,教师资源因分散而不足,教学资源既短缺又浪费的问题。形成了规模办学,高质量办学,高水平办学条件的办学格局,实现了办学成本与办学效益的高度匹配。还为县市区职业教育改革体制和资源整合提供了成功、成熟的模式和样板。其成功模式为将来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职业学校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提供了经验,为将来普通应用大学的转型、高职院校的资源整合、中职学校的进一步优化整合,和普通应用大学、高职、中职三个不同办学层次学校资源的整合提供了经验。

  >>统筹专业错位发展,围绕就业培养精准人才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当前的规模、每县市区一所中职的学校布局和经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决定职业学校规模和专业设置的前提条件。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模要和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数量相匹配,特别是与当地主导产业所需人才的类别、层次、数量相匹配。各产业所需人才可能要由多个学校培养,而有些产业特别是农业、传统工业方面的人才需求数量由一个学校培养就能满足这个区域内的或更大区域内的甚至全省全国的需要。这种人才需求决定了办学者的培养规模和专业设置。

  聊城市在构建现代职业体系的文件中率先明确提出了加强市域统筹的概念,并在专业重新认定过程中严格按照专业设置“紧贴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具备教师和实训设施优势、瞄准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三个原则,认真进行每个学校的专业设置认定,并制定了每个学校专业设置数量的上限标准,个别专业招生全市调剂的办法,既做到了培养人才的规模适当、又能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同时也解决了少数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少而要求质量高的问题。

  2016年,市教育局对全市按照“贴近当地主导产业、有师资和实训设备优势、适应高新产业发展”三个原则,引导支持各个职业学校做大做强2-3个特色专业,在全市范围内各学校优质特色专业设置不重复,非特色专业招生规模予以限制,逐步解决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实现了职业学校专业的错位发展,达成了“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专业发展目标。

  与此同时,加强职教集团建设,推动校企合作精准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2015年成立了全市所有高职中职学校,全市有色金属加工、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环保造纸、纺织、食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及龙头企业加盟的聊城市第一职教集团,集团由62个单位组成。同年,高唐职业中专学校成立了汽车联盟。这两个组织的成立和工作的有效开展,充分凝聚了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合力,发挥了政、校、行、企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推动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深入,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得到优化、互补和利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改革,企业需要的人才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与教学进行了有效对接。这种校企合作,使学校有针对性的招生,按照岗位标准培养对应层次、质量和数量的人才,标准进入课堂,使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就熟悉了企业文化和标准,进入企业后适应快、进入角色迅速,很快形成生产能力,企业欢迎、人才成长,一举多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跃峰 通讯员 孙峰 张峰 李金华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