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大5教师为首批国家公派志愿教师支教南太平洋岛国

2017-04-17 23:38:21 来源: 齐鲁壹点 作者:

  石莹丽老师跟学生在一起。

  受教育部委托,聊城大学在南太平洋岛国进行理科教学试点,首个国家选在了萨摩亚,经过层层遴选,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石莹丽和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张桂清、生命科学学院教师陈彦、环境与规划学院教师肖燕、药学院教师汝晶成为首批国家公派志愿教师,从去年1月起前往岛国萨摩亚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国际教育援助。

  在这些老师结束教育援助回到祖国后,日前,记者见到了这些在异国坚持了一年时间的老师,听他们讲述了自己这一难得的工作经历。

  初到诸多不适应,语言障碍成最大难题

  老师们是去年的1月15日开始工作的,初到时被安置在萨摩亚首都所在的乌波卢岛上的5所学校,根据所学专业分别教授9-13年级的科学、数学、计算机、化学和物理。各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尽相同,有的没有足够的黑板和桌椅,学生上课只能席地而坐,老师在墙上张贴一张写有知识点的海报进行授课。课本严重不足,老师们提前复印相关章节,课堂上发给学生。教学参考资料陈旧匮乏,没有网络。师资短缺,当地一个老师同时要上几门课。在萨摩亚,每家都有自己的土地,盛产的面包果及芋头等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学生毫无学业压力,在学习上用的心思很少,放学后基本不做家庭作业。授课语言是英语,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根本听不懂英语或考试时不明白题目要求。

  这一切无不刺激着初来萨摩亚的每一位老师的神经。面对这些情况,老师们以最快的速度调整自己的状态,尽早融入到当地的教学生活中去,力求在尊重萨摩亚本地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新鲜的来自中国的教学气息。

  为了备课,老师们不顾价格昂贵,自费购买网络数据流量。当地网速慢,许多资料不能下载,只能在线阅读,有些资料甚至要靠国内朋友帮助才能查阅到。为了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们费了很多心思。

  汝晶老师发现当地学生们喜欢学中国话,就给他们起中国名字,给他们拍照,引导他们对自己执教的化学课产生浓厚兴趣;每节课讲完之后让学习好的同学用萨语再给别的同学讲解一遍,加深理解。

  为了克服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英文差的语言障碍,张桂清老师用电脑、投影仪辅助教学,尽量采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技术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把握。

  肖燕老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耐心地调整课堂组织方式,每周组织一次学生实例演示,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平时实践作业素材多取自学生日常生活,比如萨摩亚政府门户信息、个人简历、学生成绩分析表等,让学生感到上课的乐趣,学生以熟练的操作回报了她的努力。

  陈彦老师尝试在口授板书方法之后,再用海报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呈现出来,由学生抄写到笔记本上,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她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懂得主动学习的意义。

  石莹丽老师上课时激情洋溢,以表扬鼓励为主,活跃课堂气氛,实行分层次教学,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时布置、批改和讲评作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辛努力,他们教学成效显著,课堂上呈现出“学生爱学、教师乐教”的良性态势,在期末考试中,学生的成绩大幅度提高。他们认真敬业的态度赢得了当地老师的称赞和学生的爱戴。

  汝晶老师给学生辅导功课。

  学会用欣赏目光去看待文化差异

  最初来到这里的几个月里,文化差异带给老师们心理上的冲击是巨大的。萨摩亚是宗教国度,星期天人们停止一切工作,身着盛装去教堂虔诚地读经祷告;每逢宗教活动,几乎全民出动,甚至学校里可以利用上课时间进行节目彩排。生活节奏异常缓慢,每天有大把时间聊天;大家庭式生活,弟兄姐妹生活在一起,分工明确,有赚钱养家的,有农田劳动的,还有带孩子做饭的;能歌善舞,随时随地歌声不断,公交车上经常是满载乘客一路欢歌;孩子们从小接受等级制度影响,家长和客人就餐时须在一旁待命,饭前饭后递上洗漱水和毛巾,手持扇子驱赶蚊蝇。

  在生活习惯上,当地人直接饮用生水,用凉水冲凉,只有酒店里才供应热水;晚上睡在地上的席子上。根据安排,石莹丽、陈彦、汝晶3位老师住在校园宿舍,肖燕老师住在校长家里,队长张桂清住在校园附近租赁的房子里。石莹丽老师对刚到宿舍的情景记忆犹新。偌大的一间屋子里,一张小床,一张桌子,一个橱柜,地上铺满了草席。整个房间除了门就是窗,没有纱窗,蚊蝇乱飞。一间大约两平米的浴室里只有墙上一个淋浴喷头,潮湿的水泥地上爬着数条叫不上名字的虫子。后来,走访了几家萨摩亚家庭之后她才知道,绝大多数萨摩亚人的生活条件都是这样的,她的房间还是经过精心布置的,因为地上铺的席子里那张较柔软、四周带花边的席子是副校长贡献的自己家里的。而且,她尚有一张床和一顶蚊帐。

  当地人慢节奏的生活给汝晶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所住的宿舍比较老旧,有很多鼠洞。经多次与校方沟通,修葺鼠洞的事情从第一学期推到第二学期,“当地的生活是慢节奏的,什么事情都是慢,而且要经常提醒,要有耐心”。

  肖燕老师住在校长家,男主人是当地几个村子的首领,非常注重宗教仪式,每天晚饭前全家都要进行20-40分钟的祈祷。鉴于尊重对方,肖燕老师尽量入乡随俗,周日若在家庭中,也会被要求去教堂,一般会交2-5塔拉(宗教所需,当地人会根据收入有不同上交数目)。但是时间长了还会有难以适应的情况,比如进餐礼仪,“因为我们的老师被当作客人对待,在开始的几个月每次吃饭都如坐针毡,到八个多月的时候还是不太能接受这种习惯,即吃饭有次序,孩子要为家长服务”。

  半年以后,老师们适应当地的环境,也逐渐理解了萨摩亚的风土人情,学会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萨摩亚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全民笃信宗教,使得这个国家治安良好;慢节奏的生活使民众感到生活自由、安逸;能歌善舞的习俗让大家心情轻松愉快;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能较早较好地掌握生活技能。肖燕老师发自内心地感激校长一家对待自己如自家人的那种好客和热情,“无论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环境,人与人交往和沟通都要有友善的态度,互相尊重的心态。”

  肖燕参加当地的节日庆典。

  每当遇到困难,就会想到祖国荣誉

  老师们刚到萨摩亚,驻萨使馆丁领事殷切期望:“希望各位老师以国家利益为重,圆满完成国家交给的这次支教任务。”老师们投入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时,深刻体会到了“国家”这个词沉甸甸的分量。他们意识到,当地人看待自己的眼神不仅仅是一个志愿者老师,而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老师们更多体现的是工作之外的个人言行举止所代表的国人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更加证实了这一点。“好多师生的咨询和交流不完全在业务上,更多是关注real China。这让我意识到作为志愿者老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体验到自身作为中国人的含义。”肖燕老师说道,“我个人能力有限,不能把国人勤劳、善良、勇敢等优秀的品质一一展示,但是在尽力的做好一名中国人。”

  老师们援助的学校距离城市四十公里,学校附近购物十分不方便,商店只有简单的方便面、米、面,鸡肉,几乎没有青菜,老师们需一周或两周到首都城市Apia一次,采购足够的生活必需品。五位老师中三位得过登革热或其他疾病。最难熬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因为这里的网速很慢,与家人视频联系很困难,老师们只能看手机里家人的照片以解乡愁。

  从国内的大学教师到岛国的高中援教者,思想上做好了充分准备,面对实际工作情况,老师们还是感到巨大的心理落差。每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们首先想到的是祖国的荣誉,“既来之则安之,我是中国人,是一名中国教师,身在国外,代表国家,与整个国家的形象和利益相比,个人吃点苦又算什么!”

  “来前一定集中学习有关出国援教的规章制度,明确在国外的言行标准。”“志愿者要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并能学习一些基本的萨摩亚语”“赴萨前充分准备教学资料,认真备课。”“如果掌握的绘画技能,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出色。”援萨项目一年后,5位老师在教学工作生活中积累了经验,对后续的援萨志愿者教师,由衷地提出了宝贵建议。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跃峰 通讯员 许静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