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区侯营红色英雄村背后的秘密

2017-04-11 15:21:46 来源: 聊城新闻网 作者: 陈金路

东昌府区侯营红色英雄村背后的秘密

18人一起参加解放军后来牺牲了9个 还有几十个人随军抬担架见证战争惨烈

全媒体记者 陈金路

侯营三位老人正在讲述侯营英雄村的故事。

90岁的孙延范讲1947年大参军的故事。

侯营村纪念堂碑。

侯营村党支部书记王庆元介绍烈士事迹。

冬令营期间王庆元带领孩子们祭奠先烈。

明末清初,东昌府区张炉集雷三起义攻打东昌府,曾在聊城城西南约9公里处安营扎寨。因当时营寨旁住着几户侯姓人家,后来就形成了聊城外环西南角的东昌府区侯营村。

“起于战事的侯营村,无论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打汉奸上前线,可谓英雄辈出。其中,解放战争时期,一个村子有9位烈士献身,侯营村算得上是典型的红色英雄村。”清明节前夕,侯营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69岁的王忠祥说,今年冬令营举行的祭孔祭祖祭先烈仪式,也有村民和学生自发前来凭吊先烈。

全媒体记者 陈金路

讲述

抗日战争时期,

这里就有共产党和八路军活动

侯营村1945年就有共产党活动,任金生、王保民、罗洪昌、王振山、常纪合等人是侯营村第一批共产党员。

“其实,抗战后期侯营村是抗日堡垒村,在侯营村西半部还有一座抗战时期的土围子炮楼,炮楼外面有两道沟,现在还有遗址。”3月30日,侯营村原村干部、90岁的王志和说,炮楼上最初驻扎着日军,他们撤到田庄和沙镇后,四五十个汉奸又进驻炮楼。村民把房子挖了很多枪眼,都对准汉奸的炮楼。共产党都在侯营村东南窑坑里开会,天一黑,侯营就成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天下。汉奸在炮楼上面,下面的八路军就喊:你们给日本人当汉奸,出卖祖宗,没有好下场!而汉奸也骂八路军……说时迟那时快,八路军“啪”的一声枪响,将炮楼上的灯打灭了。

“一次,侯营村17岁的共产党员王志广,头上包着白头巾去聊城城区送信,走到城南傅坟村时,被日本鬼子发现。王志广刚把白头巾从头上拿下,就被鬼子一枪打过去。多亏傅坟村的一棵大树挡住了枪子儿,否则他就牺牲了。”侯营村妇女主任、王志广72岁的儿媳徐焕珍说。

参军

父送子哥送弟,

一个村共有18人当兵去打敌人

“1947年3月,聊城刚解放。共产党在筑先县侯营村南面二十里铺村设置的行政区召开参军动员大会。当时的区领导柴龙慷慨激昂地说,现在田地分给大伙了,地主的牲口也分了,也有房子住了,大家是享受一辈(儿),还是享受一会(儿)?要想享受一辈(儿),赶快参军打老蒋去!”回忆起当年的参军场景,90岁的侯营村村民孙延范至今仍记忆犹新。

当时侯营村的驻村干部贺子海(柴龙警卫员)与旧村屯驻村干部孙连栋(音)挑战,一方说若参军达不到一连人,就送给对方东西;另一方也急眼了,说“若俺村参军人数超不过你们村,将两个闺女嫁给你村”。第二天,侯营村参军的18人齐上台,而旧村屯因村里人少,报名参军的没有达到预期的人数。双方就要较真时,柴龙大喊一声:“什么话,大家参军的积极性可嘉,但不能胡来!”随即安抚下双方。

当时侯营村参军的18名战士戴着大红花,齐声唱:打不倒国民党反动派我们不回家!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王宗才比俺大五岁,是俺的叔伯侄子,1947年大参军时,王宗才25岁,俺20岁。王宗才没结婚就参军了,所以失踪后也就没有后人了。”王志和说。

“1947年大参军时,年龄最大的陈永思29岁,年龄最小的王清生只有17岁。王清玉上一辈三支就这一棵‘独苗’,他还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了。”侯营村支部书记王庆元说,当时参军的都是贫农的孩子,条件略好的中富农的孩子都不参军。

“1947年刘庆江和许海清夫妻、王子和、王清顺、王振海、李贵兴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侯营村第二批共产党员。1947年,侯营村党员、干部刘庆江将自己的亲弟弟刘庆海,王振海将自己的儿子王庆春送到部队当兵,后来刘庆海、王庆春均成为烈士。”王志和说,亲哥哥送亲弟弟、老父送儿去当兵,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和崇高的境界!

英勇

18人参军牺牲了9个,烈士牌位供后人凭吊

“侯营村共有9位烈士,均牺牲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分别是王清玉、王清生、王清山、王子臣、王宗才、王庆春、刘庆海、刘义森、陈永思。除了王清玉在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三纵八师外,其余8人均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编为中原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一纵二旅四团不同连队。其中,年龄最小的王清生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一纵二旅四团一连担任卫生员,其余都是战士。目前,除了刘义森、陈永思两位烈士有后人,其他7位烈士都没后人了。”王庆元表示。

王宗才,1923年出生在侯营村,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晋冀鲁豫野战军一纵二旅四团战士,在解放战争中失踪,1958年追认为烈士。王志和说,王宗才参军后从来没回来过,据说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并在渡江战役中看守俘虏,因个子小加上一时疏忽,结果被国民党中央军的俘虏突袭而牺牲。1958年追认为烈士后,王宗才的后妈享受烈属待遇。

“陈永思是俺的父亲,1918年11月生人。上世纪40年代,聊城解放前夕,俺父亲和家人讨饭到聊城城区。聊城解放后不久,于1947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二野一纵二旅四团战士,在解放战争中失踪,1958年追认为烈士。”侯营村76岁的陈智礼说,侯营村的陈氏是从冠县辛集镇洼陈迁来,父亲参军时他才六七岁,稍微有些印象,至于父亲的事都是后来听别人说的。

1928年出生在侯营村的王庆春,也是1947年参军,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一纵二旅四团七连服役。1947年8月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先后渡过沙河、汝河、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1947年8月底,王庆春牺牲在攻占河南省潢川县的战斗中。

1922年6月出生在侯营村的刘义森,1947年3月参军后,曾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一纵二旅四团六连服役,1947年11月牺牲在湖北省黄陂县。刘义森参军前曾是打土豪分田地的积极分子,期间占了地主的一块比较大的宅基地和一大块农田。刘义森踊跃参军,当时请求区领导写个条子,盖上印章。“当时区领导只是撕了一张纸,写了几句话就盖上章了。”孙延范说,刘义森牺牲后被追认烈士。

1947年参军的18个人中,牺牲了9个。9人被追认烈士后,上级给每家烈属600斤米作为抚慰。

聊城晚报记者在2016年10月1日落成的侯营村纪念堂发现,纪念堂石碑记录了9位烈士的基本情况,纪念堂正屋安放着9位烈士的牌位。每逢清明节等均有村民和学生前来凭吊。

“那个年代简直是地狱,现在简直到天堂了,俺一个月能领100多元,非常知足!年轻人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孙延范说。

新闻延伸

侯营村随军抬担架的几十人

亲眼目睹了战争惨烈

孙延范尽管没参军,但随军抬担架。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孙延范抬了三个月的担架。

一次在菏泽境内一村庄正准备抬担架时,敌人的飞机扔到解放军战壕里一颗炮弹,顿时,鲜血飞溅,如下血雨。“大晴天怎么‘下雨’了!”不知是谁这么说了一句。“我毙了你!什么时候你还开玩笑!”排长气愤地说。此时,敌人喊道:“缴枪不杀!”排长见状,左手拿刺刀,右手拿手榴弹,说了声:“打!”随即我军用机枪进行扫射,敌人见此情景掉头就跑。

蒲县集一仗打胜了,部队住在这里休息。带担架队的干部说,到农户家只能敲门,不能砸门,不能有国民党的作风。

这时,突然接到通知,国民党要炸蒲县集。部队当即分散到田野里睡觉。不多时,国民党的飞机真的开始对蒲县集狂轰乱炸,很多百姓死于轰炸中,后来解放军及时救治了伤者。

“抬担架时去过郓城、沙土集、蒲县集等地方。1947年夏天去的,到冬天才回来。”孙延范说,那个时期,侯营村随军抬担架的有几十人。

当年同样为解放军抬担架的王志和说:“俺两次抬担架,其中一次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仅侯营的担架员就有王子忠、刘庆峰、王清海等7人到过菏泽定陶万福集、郓城黑虎庙、郓城沙土集等地,打郓城时从南门进、北门出。在郓城看到一搂粗的白杨树身上留下很多枪眼,可见当年的战斗多么的激烈。”

“当时的医疗条件差,战地后方经常搭一些医疗大棚,大棚上面放有树枝,以隐蔽飞机轰炸,担架员抬来伤员,跑到大棚里匆匆包扎后,再赶紧往后运。”孙延范表示,当时的担架是备而不用,即便没有一个伤员,担架员和担架也要跟随。当年担架员和当兵的一样跑,有很多人累死在途中。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