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说鸡,故事不少

2017-01-27 11:03:43 来源: 半岛都市报 作者:

“逍遥鸡”的故事


彦如

“逍遥鸡”是安徽省合肥市美食一绝,为历史名菜。它用整鸡制作,涂满蜂蜜后油炸,再用多种调料卤煮,焖至酥烂而成。该馔入口鲜美,香酥麻脆;食后留香长久,真是独具一格。据说,这道美食还与曹操有段渊源。
公元208年汉丞相曹操统率数十万大军进攻荆州。其时刘表刚死,他的儿子刘琮被曹兵的气势震慑住了,急忙上表投降。刘备不得不向江陵撤退。不久,曹兵攻下江陵,沿江东下。
刘备驻在夏口十分危急。诸葛军师采取了联吴抗曹的对策,亲往江东劝说孙权。东吴主战派周瑜和鲁肃迅速集结兵力于长江一带布防,很快便形成了孙刘共同对敌曹操的军事对峙局面。
传说,在历史上有名的赤壁大战前夜,汉丞相曹操亲率大军行至庐州(即安徽合肥市),突然卧病不起,只得在逍遥津暂作休息。这逍遥津本是曹操手下大将张辽挥师激战东吴大军,威震天下的战场。眼看破吴在即,却群龙无首,曹操军中上下个个焦急万分。曹军在曹操亲自指挥作战过的“教弩台”下,日夜加紧操练。这天正演习时,忽有个庐州人献上“秘方”。随行军中的大厨师根据“秘方”,捉来一只斤半大小的当地“伢鸡”,配中药和好酒卤制后,送给丞相吃。曹操已多日不沾水米,强力支撑进食,但觉鸡肉味美无比,不觉食欲陡增,竟一口气吃下大半只鸡。以后,厨师连做三次,曹丞相都吃个精光,身体很快恢复了健康。此后,他行旅所到之处,必定专请厨师餐餐必备此鸡,而且不住地向人夸赞说:“真是美味逍遥鸡也”。
合肥特产“逍遥鸡”因此出了名。后人经过不断改进制作工艺越做越好,广为流传,民间又称其为“曹操鸡”。如今这种美食在合肥当地仍取“伢鸡”制作,并配以天麻、杜仲等十八种名贵药材香料,风味特别,营养滋补价值极高。
近代刘奎龄《雄鸡图》

明宣宗朱瞻基《子母鸡图》
鸡是中国一种古老而常见的家禽,它和狗、牛等都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一个见证。鸡和我们的生活如此密切相关,因此也成为成语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我们说说关于鸡的成语和诗句,以及背后的一些故事。

闻鸡起舞:
一幅清晨最励志的画面



说起鸡的成语和诗句,要是罗列起来,那是相当丰富,例如关于鸡的成语,有“闻鸡起舞”“鹤立鸡群”“鸡鸣狗盗”“杀鸡取卵”“鸡犬相闻”等,而关于鸡的诗句则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由此可见,鸡这种家禽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鸡是用来司晨的,“雄鸡一声天下白”,在鸡鸣声中早起,则是很励志的一幅画面。由西晋向东晋过渡时期的祖逖和刘琨就是这幅励志画面当中的主角。这两位有志之士,不敢浪费大好青春,大早听到鸡鸣就起来练习武艺,以备国家将来之用,后来果然都成大才。祖逖在南方组织大军北伐,一度恢复江北;刘琨在北方组织力量抵抗外敌,力图匡复河山,也曾威震一时。从此,“闻鸡起舞”中的鸡叫声、舞剑声,成为心怀天下、早起勤奋的一种象征。
用来报晓的是公鸡,而非母鸡,如果母鸡司晨,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则代表着秩序混乱,是非颠倒,当然,母鸡司晨的说法主要是用在形容人事上,例如《尚书·牧誓》当中,周武王讽刺纣王重用妇人,于是说“牝鸡司晨,唯家之索”,母鸡报晓,是妖异,是灾难;唐太宗有一次向长孙皇后咨询政事,长孙皇后马上跪下来说:“牝鸡司晨,家之穷也”,就是说我是妇人,不适合提建议。其实,所谓的“牝鸡司晨”是一种歧视文化,是对妇女参与管理的一种排斥,渗透着浓浓的父权和夫权色彩,是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一种表现。

故人具鸡黍:
一次史上最感人的约饭



鸡是农家必养的家禽,家中有鸡,说明粟米稻谷除了用来食用,还有富余以饲鸡鸭。陆游赞美农家的丰足,有“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诗句,虽然农家的酒水不是那么高档,有点浑浊,可小百姓家的日子还是很殷实,起码家里有足够的鸡和猪来招待客人。陶渊明也在《桃花源记》里描述世外农家的幸福生活:“设酒杀鸡做食”。更早一点,在《论语》里,孔子的弟子子路去问路,隐者“荷蓧丈人”款待子路,也是“杀鸡为黍而食之”。
由此延伸,以鸡为菜肴待客,成了中国人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这种标准的中国农庄式待客之道,在唐诗里凝结成一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好友谈谈桑麻,喝喝酒,多么温馨的画面,而且少不了鲜美的鸡肉。
而从“杀鸡为黍而食之”又派生出关于友谊的感人故事。如成语“只鸡絮酒”,据《后汉书》记载,讲的是汉朝一个名为徐稚的读书人,其学问渊博,为人高雅,朝廷太尉黄琼闻其贤名,便推荐徐稚去当官,而徐稚无心于功名,只喜欢闭门读书,做一个安静的君子,于是屡次推辞,似乎全不理会黄琼的好意。然而,后来黄琼死了,徐稚却用酒水泡了棉絮,再用棉絮包好烤好的一只鸡,不辞路远,自带干粮去黄琼的坟前放声哭祭,说明徐稚虽然推掉了黄琼的推荐,但不等于他没有领情,而是心存感激,引黄琼为知己。
徐稚和黄琼的故事在同时代还有另一个版本,即范式和张劭的故事,同样也记载在《后汉书》里。范式和张劭都是东汉地方小吏,乃是至交。范式有一次跟张劭说,我一定要去你家拜访。张劭回答说:欢迎老友来访,我一定做饭做菜招待你,其中的菜就是鸡。两位老友的家相隔千里,在交通条件落后的汉朝,张劭的家里人都不太相信范式的承诺,然而张劭对范式的诚信很有信心,在约定的那一天,他真的早早做好饭菜等,果然,范式如期到来,二人把酒尽欢,良久方散。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鸡黍之交”。后来张劭死,下葬时棺木不能下去,直到范式赶到,以酒祭奠,棺木才下去。

呆若木鸡:
一只鸡进入最佳战斗状态



关于鸡的成语,贬义的不少,例如“鸡鸣狗盗”“杀鸡骇猴”“鸡飞狗跳”“鸡犬升天”等,有意思的是,鸡一旦和狗联合组成成语,就没什么好家伙,完全上不了档次。当然,也不全是这样,例如《老子》里的“鸡犬之声相闻”,在《桃花源记》里的“鸡犬相闻”,勾勒出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画面,安静优雅,令人向往。
还有“呆若木鸡”这一成语,现在一般形容一个人呆呆的,来不及有反应,然而,它最初的意思却是说一只斗鸡进入了最佳的战斗状态。《庄子》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叫纪渻子的人为齐宣王训练斗鸡,常常能够获胜。他训练斗鸡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果这只鸡雄赳赳气昂昂,好斗好勇,“疾视而盛气”,怒气冲冲地瞪着对手,那说明它还没有达到最佳的战斗状态,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当这只鸡没有怒色,完全呆呆地如同一只木鸡的时候,说明它的战斗力已经登峰造极,不怒而威,其他的对手一看到它,就会吓得马上就跑,“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关于鸡的成语,与孔子也有关。孔子的弟子子游当了芝麻县官,于是马上推行孔子的乐治措施,孔子来视察的时候,听到满城都是乐声,笑道:“杀鸡焉用牛刀。治这么一个小县城,还用得着堂而皇之的先王之乐吗?”子游不服气,就拿出上课笔记反问道:“老师,您不是说君子懂音乐就相亲相爱,小人懂音乐就容易驱使吗?”孔子听了不好意思,只好说:“前言戏之耳”,你说得对,我前面是开玩笑的。       据《广州日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