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岂能“独美”,私募也爱举牌

2017-01-25 11:04:02 来源: 半岛都市报 作者:
                      前有险资举牌被监管层斥责,后有明星举牌被交易所询问。相较于前两者,私募基金举牌之猛也毫不逊色,2016年成为A股举牌市场的另一支重要力量。
近期连出奇葩公告,被证监会点名批评的慧球科技,近几月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甚至被ST。而奇葩事件的背后,分析人士认为有其目的:拖延举牌方瑞莱嘉誉提出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罢免ST慧球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事项。除慧球科技外,永安药业、博兴股份、新黄浦等均被私募基金举牌,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A股市场中私募基金举牌次数最多,全年共47次涉及35家上市公司。
相对于保险资金倾向于举牌股份制银行、龙头地产公司、低估值高股息率的绩优上市公司等来说,私募更倾向于举牌高现金流、股权分散、大股东持股比例不高的公司。一些ST公司被举牌,则是举牌方看中了它的壳价值。
国金证券分析师李峰表示,举牌方倾向于举牌股权分散的小市值公司,这样就能够通过少量资金取得话语权,并进一步完成将自己的项目资源注入上市公司的意图。
然而,不少举牌的背后隐藏着众多乱象:利用概念炒作,通过一系列资本游戏来做大市值,然后拉高股价;私募或产业资本大手笔接盘,助力股东清仓式减持。此外,也有通过大量增持成为公司重要股东,在公司重大重组环节,获得与大股东或重组方谈判的筹码。
有业内人士称,私募产品来源于募集资金而非自有资金,有一定赎回的压力,若出现风险损失的是投资者利益。比如,2016年3、4月份,创势翔豪掷2亿多元两度举牌“壳股”欣泰电气,比例达到10%,并晋升为公司第二大股东。但欣泰电气因财务造假、欺诈上市等被退市,创势翔损失近2亿元,相关产品因此清盘。
在业内人士看来,私募通过举牌的投资模式在IPO未完全放开前,仍具有一定的套利空间。不过随着监管层对“门口的野蛮人”现象的监管趋严,再加上部分上市公司对举牌事件有所抵制,最终可能会导致该类套利机会减少。而对于当前市场上热炒的举牌概念股,由于管理层不确定因素增多,风险也随之增大。
据新华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