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把她变成山东老太模样!曾经历战乱、饥荒和改革

2017-01-17 14:31:00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罗静 李洋

  她,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在枪声爆炸声中流离失所、辗转度日;她,经历过吃了上顿愁下顿的饥荒三年,用一把萝卜苗、一攥饭团养大了孩子;她,也享受过改革开放的红利,用粗糙的双手、不算宽阔的后背挣工分养家糊口。7岁来到中国,17岁嫁给祖籍山东的丈夫,25岁结束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后又在贫困的环境中努力挣扎。见过了疾风暴雨,现如今,91岁高龄的她在偏安一隅的小村落中平静地生活着。她就是来自俄罗斯的平凡老太太妮娜(音译)。

  十七岁嫁给中国丈夫

  战乱中颠沛流离

  1926年出生于俄罗斯的妮娜在7岁那年跟随父母和哥哥来到了新疆伊犁。“我父亲是河北人,他在俄罗斯做生意时认识了我母亲,后来就有了哥哥和我。”妮娜操着一口并不十分流利的淄博话对记者说道。定居伊犁后,妮娜一家人幸福地生活了十年。妮娜的母亲在当地的航空飞行队做后厨清洁的工作,就此她认识了同在飞行队做文职工作的丈夫刘春书。

  “父母看着他(刘春书)比较老实,就给我指了婚。”妮娜说道,“那时我才17岁,当时我们跟着集体一起举行的婚礼。”谈起自己的婚礼时,妮娜仍一脸幸福的回忆。“那时候他(刘春书)很穷,结婚的时候就一床被子还是跟他同事借的。”妮娜笑着说道,“当时他(刘春书)没告诉我是借的,后来我才知道。但是他对我很好,我们一辈子没吵过架。”

  虽然已经年过90,但是老人的生活能够自理,图为老人准备做饭。

  然而好景不长,结婚没多久,新疆发生战乱。“到处都是枪声炮声,晚上都不敢出门。我偷偷打开门看过街上的房屋,墙面上到处是枪打的窟窿。我们每天都提心吊胆地过。”终于有一天,战乱破坏了妮娜幸福的生活。“日本鬼子把我们逼到了机场。有三架飞机供我们撤退,有两架飞机因为太陈旧失事了,一头扎到了沟里。我乘坐的那架飞机也摇摇晃晃的,最终在新疆乌苏停下。”这场战乱导致了妮娜与父母、哥哥一辈子的分离。即使后来稳定下来,妮娜曾去找寻过家人,也没有结果。

  “落地乌苏后,我就跟我丈夫通过朋友取得联系,然后在乌鲁木齐会合。”随后,新婚不久的妮娜与丈夫为了躲避战乱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辗转兰州、南京等地。“每个地方都呆不长时间就得离开,生活很不稳定。”解放后,妮娜与丈夫刘春书才结束了东奔西跑的日子,得以回到老家淄博过上安定的生活。那一年是1951年,那一年,妮娜25岁。

  饥荒三年吃不饱

  卖掉皮袄换萝卜苗

  到了淄博老家后,妮娜和丈夫手头只剩了30元钱。他们用仅剩的30元置办了一些简单的家用和一块地。丈夫刘春书平时就种地打粮食,赶上村里集体收粮食的时候,因为有文化、会算账,他就会被村里请去帮忙做会计的工作。但种地只能保证饿不着肚子,手头却没钱置办一针一线。于是,仗着年轻、有力气,妮娜到村附近的砖窑厂去搬运砖坯。

  “那个时候几乎没有女人会出去干活,我就去了,我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妮娜说,“一块砖坯六斤重,两只手一次抓五六块,然后递给烧砖的人。我发现只用手抓拿的少,还累。于是我就想了个办法,背砖。”妮娜一边说,一边演示,“我半蹲着把十几块砖全都摞到背上,虽然有六七十斤重,但用背的方式也比用手拿轻松。”就这样,妮娜与丈夫过上了男耕女工的日子。

  然而,平静的日子也没过几年,妮娜又遇上了全国大饥荒。“饥荒那几年,都没人做工了。肚子都填不饱,怎么做工?人们都忙着找吃食。”妮娜说道,“实在是没吃的了,孩子饿得直哭,他(刘春书)一个人出去,把过冬的皮袄当了,换回来一点萝卜苗。我就拿萝卜苗剁碎了,混合一点仅剩的面糠,捏成一个个丸子大小的饭团。然后上锅蒸熟了吃。”当记者问饭团会不会拉嗓子时,妮娜笑着说,“有吃的就不错了,哪里还觉得拉嗓子。那个时候,树叶子都吃光了,最好吃的树叶子就是榆树叶。”

  就这样,你一口我一口,在谁都吃不饱的日子中,妮娜和她的家人艰难地活了下来。而在那几年的饥荒中,妮娜养成了看到一粒米、一点有用的废料都要捡的习惯。即使到了91岁的高龄,妮娜仍每天都出去捡废品。

  撑过了“文革”

  也经历过大地震

  后来,到了“文革”,因为丈夫刘春书的成分问题,人到中年的妮娜跟着丈夫挨了好多次批斗。“隔几天就把我丈夫拉到广场上批斗。有一次都半夜了,我和他已经躺下,突然就有人来叫我俩出去。”妮娜说,“被拉到广场上后,那帮红卫兵就让我丈夫跪下,没让我跪。那些红卫兵还怂恿我举报我丈夫,威胁我说不举报就跟我丈夫一个下场。”但是坚强的妮娜并未屈服。

  “我也不害怕被批斗,但是隔三岔五地这样折腾,我觉得很对不起孩子。孩子是我们收养的,虽然不是我亲生的,但也是我一手拉扯大的。当时孩子才十几岁,却要跟着我们一起遭受外人的白眼,都没有小朋友愿意跟我的孩子玩耍。”谈起孩子受到的委屈,一直坚强乐观的妮娜眼泛泪花。

  不等“文化大革命”结束,被批斗多年的刘春书得了半身不遂,只能躺或坐在床上。1976年,唐山大地震,住在淄博的妮娜一家也感受到了地震。“那天突然感到房子剧烈抖动起来,桌子上的杯子什么的都在晃动,我呆了几秒钟,突然意识到地震了,我立马就把我丈夫抱起来,跑到外面。那几天都没敢回屋里,晚上也在外面住,就怕进屋睡会被砸在里面。”

  撑过了“文化大革命”,经历过地震的危险,妮娜和她的家人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因饿怕了穷怕了

  每天捡废品

  老人正在给自己养的鸡喂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村附近有个501铝厂。我就在那里砸焦炭,砸成乒乓球大小的炭块。一天砸两大车、三班倒,日子倒也安稳。”妮娜说道,“后来我又给一个工厂送鸡粪,一天两趟,一趟就能挣2块。”因为妮娜性格开朗乐观,待人又热情,左邻右舍都愿意把鸡粪留着让妮娜收走赚钱。就这样,妮娜一边赚钱养家,一边照顾瘫痪的丈夫。

  每一分钱,妮娜都恨不得掰成两半来花。常常一两块咸菜、一个窝头就是一顿饭。日子一天天过,钱也一分分攒,也不知过了多久,妮娜终于攒够了买电视的钱。兴奋的她立马就去给丈夫买了个大电视。“花了330元呢,他(刘春书)看了整整八年。”提起为丈夫买电视这事,妮娜就一脸的骄傲。

  “他一辈子对我好,也受了一辈子的罪。整天躺在床上不能活动,他心里肯定很难受,所以我攒钱给他买了个电视,给他解闷儿。”妮娜说,“要是搁以前动乱的年代,我怎么可能安安稳稳地挣钱养家呢?别说大电视了,估计连温饱都成问题。还是现在好啊,没有造反的、没有子弹,不用东奔西跑,也没有批斗,日子过得也踏实。”

  临近采访结束,记者询问妮娜有什么新年愿望,妮娜说没有愿望了,这样就挺好。“我也不想回俄罗斯了,那里已经没有我的亲人,而且我七岁就离开了俄罗斯,对俄罗斯的记忆已经很模糊。在中国挺好,现在日子过得很安稳。”妮娜说。

  虽然已经是91岁的高龄,妮娜仍然身体硬朗、手脚灵活。除了能够自己做饭吃外,她还喂养了十多只母鸡。每天早上吃过饭、喂过鸡后,妮娜就出门溜达。在妮娜看来,溜达不仅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捡到能卖钱的废品。这个习惯,是她从贫穷和战乱中保留下来的。即使家人反对她捡垃圾,但是妮娜仍旧乐此不疲。“并不是缺吃少喝,就是穷怕了、饿怕了,看到有用的东西就想捡起来。”妮娜说,她想一直过这样安稳的日子,一直这样生活下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罗静 李洋)

初审编辑:王晓亮

责任编辑:李晓宁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