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村村通公路"山村前不通,孩子上学要徒步五六里

2016-12-21 12:16:00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季善文 刘海蒙

  村民自修的这座简易桥塌了一边,让这条土路变得更难走了。

  在临沂市费县朱田镇,有一个叫石屋山后的小山村,进村的“村村通”水泥路在村东断开,进村需要经过一座危桥,现在桥塌了三分之一,泥泞的路面更是非常难走。这条黄泥路是十几个孩子上学放学必经之道,村里的老百姓盼望着路能尽快修好。

  每年过年回家

  都要买土修路

  12月13日上午,记者驾车出费县县城向西南走去,20分钟就到了朱田镇。从镇驻地东边田石公路向南蜿蜒行驶三四公里,就到了龙凤山村。石屋山后村作为小自然村就隶属于龙凤山村。龙凤山村向西有条仅能行驶一辆汽车的“村村通”水泥路,这条路向西再向北转了一圈后,水泥路变成了黄泥路,黄泥路就延伸到石屋山后村。

  经常在外打工的村民王东告诉记者,他们石屋山后村有一千多口人,分五六处散布在山坳里。村前的那些村民走另一条硬化了的道路,村后这两处的村民只能走眼前的这条土路,现在住在村后的只有二三十户人家,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住在这里,都外出打工去了。

  “就是这条进出村唯一的土路,也是我们这二三十户村民一起修起来的,包括前面塌了的这座桥。每年过年的时候,别村外出务工回来的年轻人都是走亲访友,我们这儿回来就是修路。每年春节都要买土修路,要不就进不来出不去。”王东告诉记者。

  桥塌了近半年

  迟迟没有修

  在进出村的黄泥路上有一座土桥,桥面已经坍塌了三分之一,站在桥上向下望去是大约十米深的山涧。听说有记者来采访,有村民围了过来。

  以前没有桥时,村民顺着山涧向上走到平缓处进出村,雨季时太危险,后来大家一起动手,修了一个石板桥。有了石板桥,村里的孩子上学倒是安全多了,但坡度太大,农用车还能勉强上去,如果装载了农作物后爬坡就很困难,其他四轮机动车就没法走了。于是这二三十户村民就集资修桥,村民上山采石头,运下来,男女老少齐上阵,妇女老人打下手,村里的泥瓦匠垒了两堵石墙,中间再填上土。慢慢地就从十几米深的山涧里修起了这座桥。

  “这座桥修了十几年了,每年都修补,今年夏天雨水大,就把南侧的石墙冲塌了,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如果今年不修的话,明年再一个雨季,这个桥肯定就没法走了。”一位村民指着坍塌处对记者说。

  留守儿童跟着老人

  上学只能步行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迟迟修不起来的路给村民带来了极大不便。

  “孩子上学是第一大事,我们这里离下面小学五六里路,十几个孩子上学可遭了罪了。”村民王西亮介绍说。年轻人都在外打工,村里的留守儿童只能跟着爷爷奶奶。没人接送时,孩子只能步行上下学,村民们经济条件有限,也舍不得花钱,孩子们只能早上从家里带煎饼或馒头,凑合一顿中午饭。

  “路远又不好走,接回家吃午饭确实不现实,只能委屈孩子。”一位村民称。

  不仅孩子上学不方便,村里种植的黄烟、苹果、板栗、山楂,没人去收购更是村民心烦的一件事。好不容易盼个商贩进村收购,价格却要比别的村便宜。“也可以理解,路不好走,晃悠晃悠把果子颠坏了。肯定卖不上价。”种了一辈子地的王西亮父亲有些窝火。

  老人说,这条路不仅影响孩子,农产品不好卖,还影响了年轻人娶媳妇。“村里好几个青年,谈对象时挺好的,定亲时娘家来人一看,就不愿意了。我家老二就跟着媳妇去他丈人家住了,没办法,盖了新房在这山旮旯里,儿媳妇不愿住。”老人有些无奈。

  记者了解到,小山村这几十户人家,就有两个媳妇结婚后又离婚了。

  修路难症结何在

  问一圈难有答复

  路不通,桥塌了,村民并不是没有向村里镇上反映过。行政村龙凤山村支书李以文也向记者证实了村民的说法,他说石屋山后村这段路,镇上以及县交通局都了解,但不清楚为何迟迟修不起来。“县交通局领导到现场看过,说看看明年能不能给立上项。”李书记称。

  但记者联系费县交通局,负责立项的规划基建科曹科长称,据他所知还没有这条路的立项,并表示之前的“村村通”归他们管,现在主要是乡镇申报,县农工委负责协调交通、水利等部门具体实施。因此,还是要问镇里。

  朱田镇党政办一位工作人员给记者的答复是,需要询问相关领导,让领导答复记者。但记者再次拨打朱田镇党政办,该工作人员又称领导开会不接电话,让记者问村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季善文 刘海蒙)

初审编辑:王晓亮

责任编辑:李晓宁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