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周祭酒 以文章名天下
即墨,一座文化历史浓厚的城市,千百年前遗落在这里的人文气息,千百年后还能找到。而我们要将目光锁定明清时期的即墨,虽未有千年,但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的即墨,随着人口的迁移,生产能力增强,经济复苏,二者互为增长,特别是鳌山卫的设立和金口港的兴起,即墨经济迅速攀升。随便翻阅家族历史,都可以看到,即墨的不少大家族在三四代务农之后,纷纷转向经商,于是,从迁移而来的一穷二白,变成能满足温饱的小康之家。即便是在那个年代,人们也清楚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当然,用他们的话来说,是“科举改变命运”,因而,即墨文学艺术异军突起,“以周、黄、蓝、杨、郭五大望族为中坚的士绅文人相继层出,著书立说者蔚然成风”(《即墨历史文化通览》)。
“学而优则仕”此时成为众多大家族的家训,他们纷纷自办书院、私塾,立志让自家弟子能够学习成才,光宗耀祖。教育的发达换来了人才的丰收。明清两代的即墨业举气象一新,喜报连连。历科中,明清两代仅中进士者达66人,中举人者达180多人,填补了近300年间即墨无进士的空白”。
而他们当中,即墨文林之佼佼者当数蓝田与周如砥二人。蓝田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周如砥则是周氏的主要代表人物。
周如砥生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自幼端庄,沉静寡言,步趋不失尺寸”,“他体貌丰隆,眉须清秀,目光炯炯旁射,任人义和”。他们五兄弟从小一起读书,“自相师友,爱莫如深”,17岁时补弟子员,“三试皆第一,食廪”,即墨博物馆副馆长陈海波先生说。1579年,周如砥与弟弟周如京一起中举,全家欢腾,然而不幸随之袭来,伯父周民和弟弟周如京相继去世,这让周如砥痛不欲生,决定到村东瓦庄(当今东瓦戈庄二村)筑室静读。终于,在万历十七年(1589年),他带着弟弟未完成的心愿,如愿中得进士,成为即墨第一入翰林院者。
“周如砥入翰林院,被作为后备干部培养,经过吏部的长期跟踪考查,在多个工作岗位锤打锻炼,写了许多文章颂扬万历的政绩,培养了许许多多莘莘学子,当时的阁僚一致推荐任当时的最高学府主要负责人,即国子监祭酒,这一年是万历三十六年”,陈海波先生说,祭酒,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角色,“官品不大(从四品),社会影响特别大,这个职务必须人品道德、诗词文章皆一流,不然天下的学子不会服你,我们这位先贤正是这个职位的最佳人选”。
在周如砥的一生之中,溢美之词处处彰显。他为诸生时,古今书无所不窥。诗文悉兼诸家之长,出于自匠,无所剽摹先达。文章有“若周彝商鼎”之誉。万历十九年授检讨,万历二十九年掌国子监司业,考古制校文艺,抑制浮靡文风,士风一新,要知道,在他之前,这个岗位上任职的官员没人能超过一年,唯独周如砥干满了两年。在任期间,多次参加会试阅卷,选拔很多名士,时人称赞其“师圣贤地位人,真今世之宝也!”因而才有“天下士多出其门”的美誉。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升任国子监祭酒后,他选取了历代官员优秀事迹绘成图录,以提高宦官道德修养,名为《中学》,让皇上看后大加称赏。周如砥一生著有《青藜馆集》、《漕运志》、《周太公文集》、《青藜馆法帖》、《道德经集议》等,其中《青藜馆集》被清代收入《四库全书》。
与父辈和兄弟一样,周如砥为官正义不张扬,他从不轻易许诺,但如果遇到有人遇到难事,虽然表面上并未答应,但背后却废寝忘食,极力筹划。嘉靖朝内阁辅臣毛纪(字维之,谥文简,掖县人),“以定策功久不邀恩于孙”,周如砥为其直请礼部,“荫其孙为世袭锦衣卫”。骆孝廉得罪上官,被构陷成死罪,周如砥不顾危险,几次慷慨上书为其昭雪,有朋友讽刺他,他说,朋友有难不帮还能成为朋友?
①
②
①扶植犹子牌坊。(资料图片)
②城楼上俯瞰文庙门前。
③周氏图腾 (周世强提供)
④世恩坊
生活中,周如砥勤俭节约,做了20年的官,竟然连个府邸都没有。掌国子监司业时,西厢旧且“祟”,人不敢住,他竟安然而居。也就是说,好不容易有套房子住,却是没人敢住的“鬼屋”。他一生“布衣蔬食,然如寒生”。然而,即便过得清贫,也从不贪赃枉法,万历二十年(1592年)和三十四年(1606年),他两次奉旨到河南、山东谕示藩王,藩王们为了贿赂他,礼金相赠,周如砥一概谢绝,“人敬其廉,愿得其书为荣”。
为家乡出力,周祭酒从来不遗余力。“周如砥回到家乡后,除了教习堂人外,十分关心地方事宜”,周世强说,孔有德乱胶东,当局商议将即墨营迁到胶州,周如砥极力反对,上《驳迁即墨营胶州议》奏章,最终使得即墨营不得迁。他去世后,营人为他树立了“追思至恩碑”。万历二十八年(1660年),“敕毁崂山太清宫海印寺,他力请将材料运回即墨,重修了文庙”,同年进士董其昌评周如砥道:“其学以不欺,幽独为主,以简默坐忘为乐;不标名,不树异,视荣枯进退如四时寒暑之淡如也。”
虽位居高官,名望显赫,但周如砥低调专一,一生并无妾媵,与元配张氏(邑人张贤尧之女),伉俪情深,这在三妻四妾的当时又是“特立独行”。两人育有3子1女:长子周耀又名士皋,字子寅,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工古文辞,与济南王象春起名”。次子周燝(1578年~1650年),字子卫,恩贡承荫,官至广东南雄知府。三子周熠(1586年~1657年),号月崖,附贡生。周燝娶兵部尚书黄嘉善女,周家与黄家结亲无异于“强强联姻”,不过,似乎这里面兄弟情义更大于外人眼中的政治因素。
黄嘉善年长周如砥1岁,两人少年时同窗共读,入仕又同朝做官,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
话说一日半夜,两个少年打赌到城隍庙练胆,周如砥激将黄嘉善:“你敢一个人去给每个小鬼嘴里各放上一颗枣吗?”胆大的黄嘉善真的去放了。不料,一个小鬼突然开口说:“还要一个。”黄嘉善上去就是一个耳光,喝道:“你这馋鬼!”鬼大笑,黄嘉善一听,才知道是周如砥吓唬他。两人真是聪明胆大。还有个传说称,同桌黄嘉善和周如砥在学堂读书时,突然天气突变,大雨倾盆。不一会儿,一个只有一尺来高的白胡子老头跳到他们的桌子上,左手抓住周如砥,右手抓住黄嘉善,说:“二位小兄弟快救救我!”他让两人拔下笔帽儿,在桌子上来回滚。两人一听便照做了。过了一会儿,天晴了,老头儿又出现了,变成了正常人高。他称自己是千年狐精,得罪了玉皇大帝,差点被抓去。为了报答二人,他为他们预测了前程:他指了指周如砥,在纸上画了一个酒杯;又指了指黄嘉善,在纸上画了一头驴。多年后,周如砥做了“祭酒”;黄嘉善做了个统领天下兵马的“兵部尚书”。
当然,这些传说并没有任何记载。但在陈海波先生看来,周如砥仕途顺利,其实与蓝氏家族和黄氏家族的交往有莫大的关系。
周如砥与蓝氏名人蓝田的三个孙子以及黄嘉善是同龄人,“蓝田是周的祖父辈,黄作孚是黄嘉善的叔叔,黄作孚和蓝田交往密切。蓝田和黄作孚从政的风格,以及仕途的挫折,不会不引起周如砥、黄嘉善二人的高度警觉。从政的策略也会调整”,陈海波先生说,周如砥四十岁开始为官,六十岁致仕,“从政期间大多从事文秘、教育等工作,可能由于长期工作在君主身边,深谙君主的为人和工作作风,加之‘升平沉静端庄寡言’性格,他的仕途还是平坦的,之所以能够这样,我想他能从蓝田、黄作孚从政当中吸取经验教训,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万历三十七年,周如砥六十岁,经五十多次向朝廷申请,‘秋始如愿得归,杜门养病’,万历四十三年十二月一日端坐而逝,终年六十六岁,朝野为之惋惜,叹他寿不配德,经万历皇帝同意,诰赠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是对他一生的肯定”,陈海波先生说。
章嘉埠周氏自明清两代共涌现出进士8人,举人10人,贡士27人。打响即墨抗日武装第一枪的周浩然(1915年~1939年)和曾写下《崂山小乘》《崂山志》等著作的周至元,都出自这一支。如今,“章嘉埠周氏现已传至二十五代,2600余户11000余人,自六世分为五十六支派,遍布即墨、崂山、青岛、潍坊、烟台、海阳、东北三省等地区”,周世强说。
③
④
“留村周”那些事儿
除了“章嘉埠周”外,“留村周”同样人丁兴旺,明清两朝中进士8人,其中武进士2人,贡生数十人。进入仕途者逾百人。他们的业绩分别被载入了国史与地方志。其中著名的“一科双进士”、“百步三进士”,至今被后人广为传颂。
关于留村名称的由来,一直以来存在着一个民间传说:在“永乐扫北”时,即墨的原著居民因战乱或逃亡、或被杀光,而只留下现即墨市留村镇大“留村”一个村庄。不过,周世强的考证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更正。“据清同治己丑进士周铭旂著《即墨乡士志》载,明朝洪武初年周姓始祖周安住由河南汝南迁居于此。又据留村《周氏族谱》记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山王徐达之子魏国公徐辉祖奉命建鳌山卫,因其父与安住交好,遂便探访周,周留其食宿,并赠给田地。周氏因此称居住地为‘留村’,而世代居住”。所以,留村有留住徐辉祖之意。
周安住之后,几代为农。到了六世,一位名叫周郊的人脱颖而出,他是嘉靖岁贡,代州同知。安徽亳州盗贼横行,官吏都不敢问,周郊则“单骑搜捕之,一年穷治贼尽”,异常勇猛。当然,“留存周”中最著名的当属周鸿漠、周鸿图兄弟。周鸿漠在万历庚戌年中武进士后,官至后军都督府佥事,任职期间他曾灭巨寇,获赐蟒服玉带。周鸿图,字子固,号昌龄,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选贡。初授略阳(今属陕西省)县令,再补宿迁县令,因镇压白莲教有功,升任贵州监军同知。时贵州少数民族苗族有叛乱者。周鸿图率军冲岚破瘴,出入深山丛林中,出奇制胜,平息叛乱数百处。授平越知府,升任新镇道副使、思石道参政,1630年(明崇祯三年)奉旨赴山西镇压农民起义军王嘉任部。后任陕西靖远道左参政。因病归乡,卒于家。遗著有《长四均哈揭录》三卷。自他们二人之后,“留村周”仍代有人出,但都显赫不过他们。
“留村周”经过600多年,“已传25代,徙居60余村庄,约计1万余人”,周世强说。
如今,周氏先祖们的事迹已经淹没在了时光的风烟里,但在后人们的流传中,未曾消散,一如岁月的苍苔,墨绿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