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深造增本领 学以致用献计策

2016-10-27 14:30:57 来源: 莱芜新闻网 作者: 杜洪生

第A8版:发展论坛

【编者按】近日,市委党校在第33期县级领导干部进修班中,组织开展了“我为莱芜发展献一计”活动。40多名学员通过聆听老师授课、市领导和部门领导讲座、异地党性培训和多次“学员论坛”的充分交流,结合工作实际,都从不同方面就加快莱芜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建议。现陆续择优刊发。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建议

□杜洪生

一是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推动自建企业技术中心,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创新能力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打造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基地。

二是加快产品质量升级,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指导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完善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帮助指导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开展质量标准提高工作。

三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集约发展水平。推动基本药物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提升生产集约化水平,发挥骨干企业资金、技术等优势,加强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和业务流程再造,强化新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杜洪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局长(副主任)、党组成员。

在供给侧改革中做强钢铁产业

□张全宝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我们莱芜,自古钢铁就是传统产业,因钢立市,而今则是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曾一度辉煌。因此决不能“因噎废食”“自废武功”而削弱之。一是坚持质效导向,调整产能格局。要紧紧抓住这次“危机”,变挑战为机遇,坚决淘汰和取缔“土小”小作坊钢铁企业,支持三大钢铁企业莱钢、泰钢和九羊以“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整合资源,联合自强,做优存量,做强增量,做大总量。二是采取特殊政策,招贤聚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则是第一优质资源。用待遇和事业留住人才,并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国际上“招才引智”,壮大人才队伍。同时,加强队伍建设,“寻标、对标、达标、夺标”,苦练内功,争创一流,为“创新发展”和拉长产业链奠定坚实基础。三是采取坚决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加强钢铁企业的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彻底根治污水和大气污染,将莱芜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钢城”。

张全宝,莱芜日报社副总编辑、党委委员。

对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几点建议

□唐元贵

一、敢于突破,构建高层次人才政策优势。一是在扶持资助上求突破。对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在报酬待遇和扶持资助上要突破常规,要舍得投入,给予优厚的报酬待遇。二是在措施上求突破。在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过程所涉及的企业注册登记、环境评审、产业扶持、金融担保等方面,要建立操作性强的措施,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专人帮办。三是在合作方式上求突破。既可独立创办企业,也可合资合作开发项目;既可依托企事业单位创新创业,也可为企业提供专项技术支持解决技术难题;既可转让出让自己技术成果,也可以技术专利作价投资入股。

二、转变引才观念,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一是要与莱芜产业实际相结合。把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重点引进粉末冶金、新材料、汽车制造、现代农业和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二是要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活水养鱼”原则,对急需的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事一策”。三是要树立“大莱芜”的观念。容许高层次人才“身在曹营心在汉”,让高层人才住在济南等周边较大城市,而工作时间在莱芜。四是依托科研院所,做好飞地人才文章。全市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取依托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以科研院所为依托引进高层次人才,企业提供待遇和项目资金,用这种模式,做到人才为我所用。

唐元贵,市档案馆(市档案局)副馆长(副局长)。

关于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的建议

□王斌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今年财政部门列支5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的基础上,从明年开始增加到2000万元,连续三年专项扶持节水灌溉发展。

二是提升规模档次水平。用好财政扶持资金,积极引导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灌溉覆盖规模;鼓励支持已经安装节水设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应用水肥一体、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提升节水灌溉档次水平。

三是加快节水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推进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大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完善灌溉末级渠系,构建田间灌溉工程网络。

四是积极推广农艺节水。因地因水制宜选择种植作物,鼓励种植耗水少、附加值高的农作物,努力探索农作物结构调整、节水抗旱品种选育、节水节肥模式选择等多种技术的最优配置。

五是大力发展节水装备产业。深化企业院所等单位之间的科技合作,加强与以色列等先进地区的技术交流,积极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节水装备产业龙头企业,为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装备支撑。

王斌,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市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办公室)副主任。

关于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李慧颖

为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做好《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立足我市文化资源优势,科学谋划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路径,做到目标任务明确、步骤措施具体,为我市文化产业近远期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打好基础。

二是加快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探索,加强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有效整合,积极引导文化类旅游产品开发,支持各类民营博物馆、美术馆、乡土博物馆和民俗文化村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合作,推进文化创意与特色农业、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等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拓展发展空间。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采取短期聘用、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快引进一批艺术家、工艺大师和高层次创新创意人才,支持市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企业联合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和实验基地。加大文化人才教育、培训、使用力度,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文化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人才,尤其培养一大批善于搏击市场的文化企业家和实业家。

李慧颍,市文化市场稽查支队党支部书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推荐阅读
  • 济南多少政府网站"睡大觉" 信息重复发只见标题没内容

    3.jpg

    政府网站本是信息公开与民沟通的重要渠道,现实中却常有政府网站更新缓慢被曝为“僵尸网站”。连日来,记者登录了济南50个区级、县级政府部门网站一探究竟,发现有的更新频繁,有的则“睡大觉”,甚至有的网站板块直接开天窗。[详细]

    10-27 08-10济南时报
  • 像雾又像霾,济南灰蒙蒙为啥不是重污染?真相好复杂

    置顶1.jpg

    26日,济南天空灰蒙,外出的行人纷纷戴上口罩防霾。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陈文进 摄  26日,济南又一次“迷茫”了,空气质量一度达到重度污染,市民纷纷戴上“标配”口罩。虽然早上济南的空气污染并不是很严重,不过AQI指数一直在上升,早上10时AQI达到163,达到中度...[详细]

    10-27 07-10齐鲁晚报
  • 【爆三样】山东奇葩“笑规”TOP5,一不小心你就“违纪”了

    2.jpg

    这两天山东的学校频频上头条,先是济南某高校晚上查宿舍要女生“摆姿势自拍签到”,今天又有青岛一高校要求,男生在公开场合既不能为女生拎包更不能搂抱。看了下面该校学生的这些爆料,样妹都不忍直视:  1.学生搂抱、牵手等行为一律算违纪行为;[详细]

    10-27 07-10大众网时政微信公众号
  • 国考报名资格审核截止 山东国税合格人数全国七连冠

    2016年国考报考合格人数最多的前十名职位全部被各地国税局囊括;2017国考报名最多的十大部门全部来自国税系统,报考人数占总报名人数的26.4%。从2011国考至今的报考情况来看,山东国税局一直问鼎国考,连续7年夺得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最多的部门。[详细]

    10-27 14-10济南日报
  • 青岛重磅政策支持企业 研发机构最高补3000万

    支持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发起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可享受高端研发机构引进政策,给予1500-3000万元补助。 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和统一部署,规范调整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公积金缴存单位凡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高于12%的,一律予以规范调整,单位和职工缴存比例均不...[详细]

    10-27 14-10青岛新闻网
  • 又一“国字号”!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获国家批复

    10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航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复函》,标志着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正式设立,青岛市又一重点功能区进入国家战略。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的设立,有利于青岛充分利用国家低空开放试点政策,优化通用航空产业布局,...[详细]

    10-27 14-10青岛日报/青报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