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据《济南时报》24日报道:23 日,泉城最高气温达到35.6℃,相对湿度达到了80%以上,标准的“桑拿天”。恰逢周末,有人在家避暑,有人去游泳池里降温。然而,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却没有享受高温假,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
高温酷暑下,那些为我们城市建设与发展无私奉献的劳动者尤为可敬。给他们送去炎炎烈日下的清凉,提醒他们注意防暑降温,不仅体现了相关部门对基层劳动者的慰问与关爱,而且更加彰显了对劳动者应有的认可与尊重。但是,我们在欣喜之余也千万不要忘记国家的相关规定。只有切实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真正履行职能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向每一位在高温下战斗在劳动第一线的务工人员发放高温补贴,才是最好的清凉剂。
进入6月,不少地区迎来夏季高温期,高温津贴也进入发放时间。据悉,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8个省份明确了津贴发放标准。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很多用工单位并没有认真履行发放高温补贴的义务。一些务工人员常常因为找工作不容易,觉得“能有饭碗就不错了”,哪还敢向单位索要高温补贴?否则,碰上不讲理的老板,直接炒你鱿鱼,那就得不偿失了。长期以来,劳动者的弱势地位与被动,使个别用工单位不按规定发放高温补贴更加有恃无恐。
另一方面,高温补贴悬在高空无法落地的尴尬见证了相关职能部门执法的疲软。炎炎酷暑之下,高温津贴是否按时足额发放,关怀的不仅是高温作业下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也丈量着一座城市的温度,考验着政府的管理与服务水平。高温补贴有规定但执行难,这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积极负责,坚决依法依规办事,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监督与审查,深入用工第一线,走访高温下的劳动者,获得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若发现未按规定发放防暑降温费的,该责令整改的限期整改,敷衍塞责的应坚决依法依规严惩。
高温津贴能否不再是“纸上权益”,法律与行政监管显然不能缺位。只有职能部门积极行动起来,高温补贴才不会沦为劳动者眼前的“画饼”,工作在高温酷暑下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力保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降雨过后的连续高温天,让全省多地成了大蒸笼。省气象台已经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24日,临沂、潍坊等地已升级为橙色。高温天势头强劲,不仅考验着供电供水等民生保障,也直接影响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详细]
近期,一名潍坊的“蛇头”涉嫌将11名村民偷渡至土耳其、以色列等国“打黑工”。这11名村民,不少是来自青州何官镇南张楼村。作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南张楼村在上世纪80年代末靠出国劳务起家,村中数百青壮年远赴世界各地。28年过去了,村民出国热情是否依旧? [详细]
暴雨之后紧接着就是高温,几乎不给人们喘息的时间,天气就是这样任性。24日济南市区的最高气温达到了36.1℃,济阳更是达到37℃。入夏后,没有哪段时间的热度能赶得上现在了。 [详细]
24日,在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主办的2016年专科志愿填报咨询会上,上万名考生前来问志愿。受二本线下滑及二本扩招影响,专科高校纷纷调低预估线,降幅在七八十分到三四十分不等。不过,“3+2”专本贯通培养模式咨询热度不减,高校对该类别的预估基本参考二本线,预估线...[详细]
23日是“蒸笼”,24日又变成了“烤箱”,刚刚过去的一个周末,市民们可谓“备受煎熬”。记者从济南市气象局获悉,未来一周,济南热度不减,接下来几天还有4个高温日要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详细]
“6月21日,马鞍山路上贴的公示里说因道路改造工程要迁移部分法桐和砍伐一些杨树。在裸露的地面种植新的灌木等绿植,改造后的马鞍山道路绿化面积将比改造前增加千余平方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