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把脉高校发展:“双一流”高校或扩展到两三百所

2016-07-04 10:45:14 来源: 齐鲁晚报网 作者: 徐洁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做客齐鲁大讲坛,纵论高等教育前沿问题。 本报记者 戴伟 摄

“985”“211”工程或将成历史。2016年高考招生正在进行,教育部的这一政策对考生和家长来说不啻为一则重磅消息。7月3日下午两点,齐鲁大讲坛在山东大学如约开讲,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受邀,讲述了高校发展模式转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以及去行政化等问题。论坛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主持。

齐鲁晚报记者 徐洁

高校跟企业联合不是急功近利

什么是“985”“211”?通俗地说,凡入选“211”“985”工程的高校,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大都列入提前批次和本科一批重点。“211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院校,“985工程”院校则是“重中之重”,全国仅有39所高校入围“985工程”。

6月28日,教育部表示,将“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称“双一流”),目前正研究制定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

身为教育界有关文件参与者的张力在关注什么?张力说,985、211工程画一个句号,国务院去年发布“双一流”创建之后,今年就要逐步配套落实了,与此同时,他更关注的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这件事。

“大家想想,‘双一流’的这块蛋糕能有多大?原来是100多所985、211工程学校,现在有可能扩展到200所、近300所。在全国3000所高校当中,也就是1/10。但是我们剩下的9/10能不能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张力认为,其实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产学研协同创新也有不同的模式。

张力介绍,日本、韩国、欧洲、美国,各有各的模式,有的是政府强力支持的,有的是政府在旁指导,但不管哪种模式,他们都做得风生水起,就拿咱们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来说,明年会有80个平台建设,现在已经38个了,将来整个行业、企业就认准了这条道,研发成果从上游到中游到下游,联通起来、顺畅起来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有质疑的声音说,这样的发展是不是有点急功近利了?张力认为,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情下,在往基本实现现代化方向不断追赶的情况下,快一点无妨。

“这里我想起了欧洲的一个大学校长曾经跟我说,原来他们前辈的欧洲校长,是多么看不起美国人,觉得美国大学居然搞那些跟企业联合的玩意。结果呢,现在欧洲下行压力那么大,欧盟在组织大学校长跟企业家联手。”张力说。

高考扩招带来充足的人力资源

当下,我省考生正在准备高考志愿填报,“一本线”以上人数扩充是今年高考招生的显著特点之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18岁-22岁之间适龄人口之比。以这一比例为依据,张力给出了一组数字,201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刚刚达到30%,同期中高收入国家已经达到34%,发达国家普遍都已经达到了75%。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到2020年预计达到50%。张力说,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0%到40%了,国际上通常认为,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中国想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这个槛,是必须要过的。

扩招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一直被广为诟病。张力说,现在高等教育整个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校舍、占地,都是今非昔比,如果没有扩招,我们就不可能保证每年有六七百万新生入学,且有一半以上是农村户口的孩子,扩招至少为他们提供了受高等教育的出路,同时,嫦娥工程、神州工程中,才能有这么多的人力资源。

重点高校大部分经费也靠自筹

讲座现场,有听众问,中国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目前的985、211高校教育经费相对较多,而教育经费不足的高校崇尚教育GDP主义,如何破解这个问题?

张力说,关于经费的问题,的确是一个大的问题,去年全国的高校当中,有4所大学的年度支出超过100亿。他们分别是清华、北大、浙大和上海交大,但是国家给的拨款,少则20亿,多则40亿,也就是说像清华这样的学校,需要自己向外筹资130多亿。

“有一句名言说,没有一所大学校长觉得他的钱是够用的。”张力说,“基本的生均拨款差别的确不小,最多的时候,省与省之间可以差八倍,但是现在基本上已经缩小到四到五倍,你们知道,北京市属院校的生均拨款已经接近六万元,而山东刚刚一万多,这是跟地方财政有明显关联的,慢慢缩小省级之间的差距,这是一个长期过程。”

张力建议,山东作为沿海地区的大省,多渠道筹资也许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重要选择,现在国家给上海交通大学拨20亿,学校能够自己筹到100亿。这难道不是一个学校自身努力的结果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推荐阅读
  • 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半年 山东企业减免税款4700万

    首页1.jpg

    截至6月20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半年。山东企业在中韩自贸协定下共受惠进口韩国原产商品18.8亿元,减免税款4700万元,主要进口商品为阀门零件、硫磺和不锈钢卷材。为保障中韩自贸协定顺利实施,企业充分获得关税优惠,青岛海关先后多次举办政策宣传会,通过多种...[详细]

    07-04 08-07经济日报
  • 潍坊为居民防灾投保资金全由政府承担 山东首次尝试

    置顶2.jpg

    2016年7月1日起,潍坊全市范围内实施民生综合保险,为解决“因灾致贫”问题提供保障,在山东省属首次尝试。居民人身伤亡每人最高限额12万元,抢险救灾人员最高限额20万元;居民基本饮水保障,每人每月最高救助60元;家庭住房损失救助,最高每户6万元;政府无责救助,每次事...[详细]

    07-04 08-07齐鲁晚报
  • 济南开拍首批百辆公车 最“闲”一辆12年仅跑1.6万公里

    置顶4.jpg

    济南的“退役公车”要开始拍卖了。在起拍价格方面,这些“退役公车”里最低的只有500元,且同时有两辆车的起拍价为500元,分别是一辆2003年登记、参考里程约19万公里的索纳塔,一辆2001年登记、参考里程约24.2万公里的雅阁。[详细]

    07-04 10-07济南时报
  • 济南强势开启“雨季”模式 本周4场雷雨接连登场

    置顶3.jpg

    (范良 摄)  夏季是个多变的季节,时而烈日炎炎,时而阴雨绵绵。虽然今年高温日有点“不争气”,但热不热不是只有高温日说了算,在气象学中,还有一个看冷热的重要指标,就是月平均气温。7日-10日阴,多雷阵雨天气,南风短时北风3级,雷雨时阵风7级,气温变化不大。[详细]

    07-04 10-07济南日报
  • 山东:开展巡视“回头看” 形成有力再震慑

    在近日开展的十届省委第十三轮巡视中,根据省委统一部署,省委三个巡视组将对淄博、枣庄、东营、潍坊、临沂、菏泽6市开展巡视“回头看”,这在山东尚属首次。日前,省委巡视组已进驻淄博、潍坊、菏泽3市开展巡视“回头看”。 [详细]

    07-04 09-07山东电视台
  • 原威海市房地产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史培柱接受组织调查

    原威海市房地产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史培柱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威海市纪委)[详细]

    07-04 09-07大众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