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颂歌,心声有韵

2016-07-02 03:08:00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张炜

一卷厚厚的《献给农民的颂歌》,看得人心潮起伏。这是有韵的长曲、歌赋,更是倾诉和吁叹。它的余音在城市里回旋,一直裹卷到遥远的田野,在无垠的绿地上升腾,渗进泥土。这些诗句极熟悉又极陌生,时而沉重时而明朗,毫不晦涩。这是心声化成的韵文,思念和畅想组合的长调。歌者的神思在庙堂,在江湖,也在记忆的童年、母亲的身旁,在故乡的杏树下,在涂满淤泥的儿时伙伴中。所有耳熟能详的叙说都深沉和亲切起来,让人想起了昨天,想起了斗笠和蓑衣,想起了我们自己这一代远行人。我们不由得要丈量通向故地的那段距离有多远,看着一个个背影化进苍茫。

“一座石桥/横跨河两岸/连接着两个村/走过去是北庄/走过来是南疃/人来人往/情随事迁/走成了合村/走成了团圆”。一遍遍读着,奇怪的是总要放下来,等待思绪从很早以前、从自己的那些诗歌梦想中飞回来。当年也许还没有写出一行其他的文字,可是已经在读诗和写诗了,并在想像中描绘着自己的未来:一个诗人,写出了美妙或动人的句子,在一整页或更多页上排列出美妙的短句。诗对于我们,是人世间最不可思议的绝妙之物,是凝聚了最多智慧最多思想能量的一种工作,是一些独特的人在尽情倾诉,是以内部通用的方式说话和歌唱。我们读过了许多中国现代诗和古诗、外国翻译诗等,认为每一句好诗都是使用了成吨的文学矿藏冶炼出来的精华,是人类不可言喻的声音和记忆,是收在个人口袋里的闪电,是压抑在胸廓里的滔天大浪,是连死亡都不能止息的歌哭叫喊。可是眼前这些极质朴的句子,又分明在拨动心弦,使人产生了难忍的痛与灼。直言之美,朴实无华。

读诗是一次回忆和温习,当然也是学习。我们会尝试着找回一些丢在了旅途上的东西。人一刻不停地往前走,美好的东西却会不断地遗落,那是很可惜的。“桥上的脚印/见证着每一天/磨光的石板/映照着岁月/镌刻着时间/如一部村史/记载着时代变迁”。歌者从一座桥上印证了记忆,从此也就永远不再遗忘。

文学归根结底还是属于有阅历的人。都说文学属于青春,青春就完美无缺吗?热衷于“青春作品”就一定代表了青春吗?回答是“不一定”。青春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意味着最敏感的发现力和创造力,是生命的一种特殊质地,却不仅仅是个年龄问题。同样是孩子或老人,他们之间的区别太大了。我们这里看到的歌者是一位长者,如此敏锐,将沧桑化为了慨叹,满腔热望一如青春的梦想。这是歌者的第二部诗作,也是其丰富长篇短章中的一阙。这种令人惊叹的创造力来自哪里? 

麻木的心灵是不会产生艺术的。艺术当然是感动的产物。最能感动的是儿童,因为周围的世界对他而言满目新鲜。儿童的感动是有深度的,那是源于生命的激越。但是一个人总要成长,随着年轮的增加,生命会变钝;被痛苦磨钝,也被欢乐磨钝。这个过程很悲剧化,却是人生必须付出的代价。歌者是相当顽强的,他不断地回忆、追溯、默想,收获一些与童年时代完全不同的果实。这是另一种感动。感动实在是一种能力,它会在某一个时期丧失。童年的感动是自然而然的,而一个饱经沧桑的人要感动,原因就变得复杂多了。比起童年,它来得困难了。它往往是在回忆中、在分析和比较中姗姗来迟。也有时来自直感,但这直感总是依托和综合了无尽的记忆。“石桥犹如过滤器/精华与糟粕/正义与邪恶/留在了人间/古老的石桥/静静地守望/默默地承担”。

人多么害怕失去那份敏感。人一旦在经验中成熟了,敏感也就像果实顶端的花瓣一样萎褪。所以说一个人维护自己的敏感,就是维护创造力。一个诗人永远在激动中歌唱,不能激动,就不能吟哦。可是从很久以来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的诗人会无动于衷地写出诗篇,即便描写腾腾烈焰,心也是冰凉的、平淡的。这就无法写出烈焰的形与质,心无法点燃。那样的诗将徒有其表。诗篇永远在传递一份心灵的感动。他在那一刻、那一瞬中的震颤被文字固定下来,才不会消失。这样的文字掩藏着怦怦心跳,那脉动即使在许多年之后也会被读者摸到。

相反,有的作者只是凭借某种语言惯性往前推进,面对着表述世界的同时不会面对着灵魂,不曾热烈地拥有,没有惊叹、狂喜、沮丧和战栗之类的情感因素生成并从心底泛开……这个世界上真的就没有令人感动的东西了吗?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难道他们真的是从幻想中来,又要到物欲中去吗?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生旅途中,少不了喟叹甚至是冲动,但并不等于理性思考。歌者的父母和兄妹、与他们差不多的人群,以及承载了这一切的土地、土地上的城市和村庄……对歌者来说,值得牵挂的东西太多了,到处都与之十指连心。痛楚能顺着青藤传感,哀伤会伴着秋雨扑地。流逝的时光催逼着你我他,不停地劳作也驱不尽内心的孤单。为昨日今朝的爱怜,为那些无望的真实,或感激,或焦思如焚……“狂犬吠/日蚀伤/乌云遮挡/此消彼长/轮番纠缠着日光/雾霾突降/更是疯狂”。歌者目击了一切,有着太多的忧伤与期望。

激动不会频频而至。它作为与生俱来的一粒种籽,只要不霉变,就会潜藏心底。它在适宜的时刻会突然萌动,让人难以忍受地胀大生芽。那一刻人会觉得被什么拨动了、摇撼了,心灵的重心轻轻一移。这种感觉才真正难忘,它能刺伤一个人。为了修复,就不停地吟哦。歌者会抓住那难忍的一刻,记住它形成之初的一霎。它正缓慢地成长发生为一个事件,一个故事,用稍稍松软的躯体将这个核儿包裹起来。

诗人在这样一个时代,对于一片土地的守望、对于一种理念的守望,将显得越来越有意义。因为时代变了。这个时代变得或可吟味,或可诅咒;变得既丑陋陌生又楚楚动人、似曾相识。这样一个时代会属于诗人吗?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对于一个诗人而言,失去了思想的自由、折断了想象的翅膀,那才最为可悲。这是一个充满嘈杂、涨满了各种欲望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充满了生机的时代。对于诗人而言,还仍有可能是一生都难以获得的一个时期:观察、欣悦和忧愤……我们来到了一个鉴别和归宿的时代,也来到了一个脱颖而出的时代。

今天的悲伤在于,随处可以看到背弃,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我们的诗和真、对我们一代一代维护和积累起来的那一点美好,给予肆无忌惮的嘲弄和中伤。有人说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否定,说它在消解中,在所谓的“解构”中,会建立起某种崭新的东西……是的,不过它消解了什么建立了什么,辨析并无困难。实际上他们耗掉的摧残的,正是我们历尽艰辛才寻找和建立起来的那点真与善,是我们大家赖以生存的东西。舍此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在今天仅仅剩下了这一点点,我们很快将手无寸铁。他们不怀好意地嘲笑一切纯粹的东西,公然提倡和推行污浊。

我们发现,污浊常常不是从基层泛起。一个人像一棵树一样扎根泥土,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某种“免疫力”,向上生长。这样就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可能,可以产生勇气。不仅是置身基层,还要心向底层。我们看到的歌者始终有着“底层感”。创造力许多时候要来自这种强烈的情感基础。这种自我认同、自我归类有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歌者知道庙堂之高,也深味江湖之远。歌中的悲悯是深切的:“天有不测风云/地权突被嬗变/农民被剥夺土地权/……羸弱不堪的农民/只能接招/只有哀叹”。“饥肠辘辘/挖草根/剥树皮/痛苦的泪水/咽在肚里”。这些可怕的记忆就在歌者心中,它们永远都不会泯灭。

这些句子让人想起民间歌谣,流畅直白,老妪能解,稚儿可唱。这正是汲取了民间的力量。诗章一旦走进民间、化入民间、自民间而来,就会变得自由清新。就作品的规模而言,没有比民间文学再大的了,它可以是浩浩荡荡的史诗,是密集如云的传说,是无头无尾的倾诉,是难以探测的大渊。民间的品格一如它的规模,恢宏大气,自然傲岸。它可以超越历史、政治、神话;它既能高超地图解,也能随意地吟唱。它的癫狂、痴迷、无畏和真实,都达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它轻而易举就超越了一般的“政治的诗”,可它又会义无返顾地发出某种尖利之声、隐喻之声和呼号之声。它的声音能够不加遏制地、反复地、奇妙地变幻;这声音也许从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悄然萌发,而后滋长得越来越大,无限膨胀,形成山崩海啸之势;也许仅仅是潜流底层,细细吟哦而不会死灭。

民间文学弥漫在歌者的上下左右,有时就像视而不见的海洋。民间文学或多或少构成了歌者文学气质的基础和母体。这里说的民间文学不一定是作为成品出现的,也不一定就是口耳相传的完整的范本。它完全可以是碎片、只言片语,甚至可以是一种被孕育的地方流韵和风气。歌者在将来接受正规教育的时候,会暂时将自小熏染的民间文学部分忘记一些,但因为种子早就植在了心里,所以萌发的日子最后总是要来到。这在大多数时候可能是不自觉的,可能不知不觉间,诗人的情趣,风味,气质,都带上了地域的色彩。我们从这些句子中,处处可以嗅到齐鲁大地的气息,它是这样浓烈,如同稻菽散发的芳香。

歌者在诗中对那些巧取豪夺的腐败现象给予了强烈抨击,表现出无比的愤慨。改革使人受益匪浅,启示了新的思维方式;开放带来了思想界的空前活跃,促进了社会进步。如果正视现实,就不得不承认,的确有人靠不正当的手段取得了巨大利润、骗到了巨额资产。长年辛劳地创造的人是大多数。不创造就没有世界,没有物质文明。那些进城的农民工“哪儿住宿/哪儿吃饭/居无定所/闯城如闯关”。“民工潮波浪滔天/实在罕见/每逢春节/公路铁路车站/回家的民工挤成一团/拎大包提小包/接踵摩肩”。

如果一个歌者对社会痛痒没有了切肤之感,缺少了作为一个人的道德冲动,缺少了愤怒和不平,就不会有激动人心的创作。历史上所有令人难忘的写作,差不多都在密切关注自己的时代,为底层代言。一切超出某种技艺的、心灵深处的直接奔流,才是最好的文学。为信仰、为永恒的真理不停地奔波呼号,真诚地辩解和寻找,一生留下了一串深深浅浅或歪歪斜斜的足印,这才是世界上最好的诗篇。一个人陷于狭隘的功利主义当然是可怕的;一个人的探索热情来自渺小的目的,那也没有多少价值可言。牵挂世界,耿耿于怀,仍然应该视为一个写作者最难得的品质。一部作品的意义可以有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保存一个特定时期鲜活的生活内容。它无与伦比的意义就在这里。写作者记录生活,是一个书记员,同时又为一个时代提供某种证词。一个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缺乏见义勇为的秉性,就难以肩负这样的责任。这需要对自己的时代保持极度的敏感,比如对生存、环境、人的基本权力、政治和道德诸问题,有时刻的警醒。

这部长诗既是歌者崭新的艺术收获,更是献给这个时代的农民颂歌。

《献给农民的颂歌》

韩喜凯 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推荐阅读
  • 青岛海澡季欢乐来袭 各大海水浴场齐开放(组图)

    除第一海水浴场已于6月1日率先开放之外,青岛第二海水浴场、第三海水浴场、第六海水浴场、石老人海水浴场、金沙滩海水浴场、银沙滩海水浴场均于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洗海澡季欢乐来袭。[详细]

    07-02 07-07青岛新闻网
  • 高清:灵山湾白果树河将变休闲长廊 效果图美翻

    青岛新闻网从西海岸发展集团获悉,位于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的白果树河道治理及景观工程日前全面开工。该工程毗邻建设中的影视产业园和创智产业园,建成后将为两大园区入驻企业、高端人才及周边小区居民提供一个绿色生态的“休闲长廊”。[详细]

    07-02 08-07青岛新闻网
  • 90后嫚栈桥浴场轻生被救回 热心市民苦劝十多分钟(图)

    女青年一步一步向深水中走去,海水很快淹过了她的脖子……昨日上午7时许,市民刘胜民和妻子在栈桥海水浴场游泳时,发现了已经离岸边约一百米远的一名女青年,刘胜民在海水中苦劝她十多分钟,女青年却始终没有放弃轻生的念头。[详细]

    07-02 08-07青岛早报
  • 青岛:城阳将停靠高铁动车 火车站改造已启动(图)

    记者昨天从城阳区有关部门了解到,作为城阳区2016年重点项目,城阳火车站站前广场及道路将从今年10月份开工建设,预计2017年12月份完工。[详细]

    07-02 08-07青岛晚报
  • 济南鸡蛋价格创3年来新低 天气和季节影响是主因

    “鸡蛋3.1元一斤了。”7月1日,在郎茂山农贸市场一家鸡蛋销售点,市民胡女士发现,继上月以后,蛋价又出现下跌,创近三年来新低。[详细]

    07-02 08-07舜网-济南时报
  • 今年济南市42所高中共招37742人

    7月1日,济南市召开中考招生工作新闻发布会,公布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计划。今年,我市新增了济南德润高级中学、济南协和双语实验学校和济南修文外国语学校3所高中学校,同时,济南三中本校区和南校区分开招生。也就是说,今年全市共有42所学校参与招生,总计划招...[详细]

    07-02 08-07舜网-济南日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