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分层亟待配套政策

2016-06-22 17:59:26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王新蕾

6月27日,新三板市场将正式进入分层时代。按照多层次、分步走、需求引导、渐进分层的总体思路,新三板市场分层在起步阶段将挂牌公司划分为创新、基础两层,并将针对不同层级的企业给予差异化的制度安排。据估算,将有900家左右新三板挂牌企业首批纳入创新层。

从制度层面看来,分层管理迈开了解决新三板市场流动性问题的第一步。一直以来,新三板市场虽井喷发展,但其流动性仍广受投资者诟病。数据显示,2015年新三板成交总额为1911亿元,不足总市值的8%。

在此之前,对公募基金来说,考虑到流动性和估值及投资效率等问题,不可能花大量时间对新三板中小企业作现场调研。分层实施后,大机构资金可直接投资筛选出来的创新层企业,有助于提高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为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入场提供了可能。

长期以来,市场上优秀的中小企业数量不足、供小于求,而大企业的供给和需求是平衡的,导致中小企业的市盈率要高于主板蓝筹。分层的实施,可以把主板上那些愿意投资中小市值产业的投资者吸引到新三板来,从而扩大投资者队伍、盘活新三板流动性。通过分层,假以时日新三板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主板中小市值的股票过于炒作现象也会有所降温,利于解决股价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从分层的初衷来看,并不是简单地将公司分为“好与坏”、“优与次”,而是根据不同的层级来设定不同的投资者门槛,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市场需求的公司提供相应的融资平台。据统计,符合创新层标准的企业有900多家,占7000多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的12%左右,但其净利润、总市值、融资额等方面均占整个市场50%以上。相对于新三板整体,创新层企业在融资便利度、交易活跃度及转板可行性等方面都有更高诉求,这催生了差异化的制度供给和融资服务,也为转板制度和集合竞价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从效果来看,分层方案的实施,将提振做市券商信心,做市沉淀资金有望进一步流动起来。对券商而言,在项目选择上将趋于谨慎,在做市方面更重视企业质量,而在推荐挂牌业务方面,则更加重视从挂牌直投再到做市运作的全流程项目。

分层给挂牌企业带来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目前看来,分层并不是受到所有人欢迎。从市场普遍观点来看,创新层企业将更容易获得资本青睐,但也需要面临创新层考核,随之治理、融资、人力、信息披露成本等会相应提高,在创新层更加严格的信批环境下,企业运作不规范的成本将同时增大。基础层企业可能会有失落感,甚至更难获得市场关注,需要创造条件达到创新层标准,这甚至可能成为基础层企业弄虚作假的动机。

为让更多企业“各得其所”,分层只是第一步,根据不同层次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监管应紧随其后。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规模和不同风险的公司分层管理,需要在制度上作出更加详尽、合理和科学的安排,对监管机构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让分层制度真正发挥市场作用,还需要及时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制度,比如完善做市商制度。现在证监会已经允许私募基金成为做市商,但主体还可以进一步放开给保险公司、公募基金等机构,引入更多的做市资金来增加流动性。做市环节做好了,提高做市商对定价和提高流动性的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新三板对挂牌企业的估值定价功能。竞价制度等交易制度的完善,如能尽早落实,也能让市场流动性得到根本性改善。除此之外,如何在活跃度跟风控力之间找到平衡点,将始终考验着监管智慧。

有业内人士建议,应推动形成彻底的退市机制。基础层也应参照创新层设立“维持标准”,企业一旦达不到基础层“维持标准”,应该将其“踢出场外”。只有建立了退市机制,优胜劣汰机制才能更为完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