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24个家庭拉手贵州留守儿童 用书信传递爱心

2016-05-08 08:52:00 来源: 青岛早报 作者: 陈珂

   原标题:24个家庭“拉手”贵州留守儿童

   青岛小学生与贵州省德江县煎茶镇黄岛希望小学学生结成对子,通过写信的方式交流生活与学习。记者昨日从四方实验小学了解到,学校启动了“青贵少年手拉手,慧动雏鹰志愿行”活动,24个学生家庭作为首批参与的志愿家庭,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坚持交流,为留守儿童送去祝福和鼓励,让他们获得更多心理慰藉。据了解,此项活动是“周末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系列活动之一,由共青团青岛市委、青岛市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岛早报、中粮可口可乐饮料(山东)有限公司联合举办。

   24个志愿家庭结对子

   “亲爱的小朋友你好,我是青岛四方实验小学三年级1班的学生,我叫张益培,我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皮肤有点黑,个头高高的,我的最大爱好是画画,我的家乡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这里有湛蓝的大海,蔚蓝的天空,还有享誉世界的海上第一山——崂山。”这是四方实验小学三年级1班学生张益培写给贵州省德江县留守儿童一封信的开头,平实、稚嫩的语言,流露出对德江县留守儿童的关爱。

   青岛四方实验小学大队辅导员方娜介绍,学校组织了24个志愿家庭,参与者都是3年级到5年级学生,与贵州省德江县煎茶镇黄岛希望小学开展结对子帮扶,对象都是留守儿童。张益培的妈妈告诉记者,与贵州小朋友结对活动,对于两地的孩子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青岛与贵州两地学校所处的环境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文化底蕴也各有不同,通过结对交朋友,让两地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共同进步,各取所长是此次结对活动的宗旨和目的。

   爱心连接起两地孩子

   “我的家乡靠近大海,大海非常漂亮,还有海鸥,每年到了夏天,四面八方的游客都来玩,有机会我也会邀请你们来我家,我会带你们去海边看海鸥。”每一封信都是孩子们认认真真写的,虽然字迹并不是很工整,但是可以看得出,每一封都饱含真情。除了信以外,还有一些亲手制作的小礼物,像春天主题贺卡,鼓励贵州小伙伴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里好好学习,此外,还有自己的自画像,向小伙伴介绍自己。

   方娜介绍,通过书信传递爱心的方式,让青岛和贵州的孩子分享读书经验,用一些快乐的话题展开讨论和交流,“青岛的孩子家庭条件好,体会不到大山里孩子的生活状况,这对青岛孩子的成长有帮助。而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们缺少关心,往往缺乏足够的理想去支撑学习之路。通过交流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方娜老师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两边的孩子都学会了写信,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文字的交流中,为留守儿童送去了安慰和理解,让孩子们学会了换位思考和互相理解。

   同读一本书分享感悟

   “这次志愿活动,主要分为3个板块的内容,一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彼此互通书信交流学习经验,分享进步心得,每一次书信往来,我们的志愿家庭都会附上贵州小朋友回信时要用的信封、信纸和邮票,通过书信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提高孩子们书信写作的规范程度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方娜说,之前看到过志愿者在贵州支教的照片,志愿者们和留守儿童一起包饺子,看着孩子们吃饺子时那种幸福眼神,心里酸酸的。

   除了书信交流,还将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由四方实验小学的志愿家庭提供书籍,将读后感和书籍一同寄往贵州,分享读书感悟。贵州的孩子看过后,也可以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这样提高了两地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爱阅读的好习惯。此外,在志愿家庭送温暖的活动规划中,将以志愿家庭为单位,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以不同的家庭角色来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孩子可以扮演兄弟姐妹,家长则可以扮演远方父母的角色”,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另外一个完整家庭带给他们的温暖。通过这样的活动建立感情,可以利用暑假、寒假的时间,到贵州探望或者邀请贵州的小伙伴来青岛玩。

   埋下一颗善良的种子

   “青贵少年手拉手,慧动雏鹰志愿行”活动,是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去年开展的“牵手关爱行动”——关爱青岛当地留守儿童的活动基础上,将工作延伸到对口帮扶的省份,“青岛的一些志愿者经常到贵州支教,对那边的情况很了解,先前的工作重点主要在市内几个区市,结对帮扶了1000多名留守儿童。”团市委工作人员介绍,随着结对志愿活动的开展,今年将结对帮扶的“触手”伸到了省外,根据前期摸底的情况,选择了24个比较典型的家庭进行试点,下一步将加大帮扶结对的数量。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影响带动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尽可能地得到妥善监护照料、亲情关爱和家庭温暖。

   四方实验小学校长孙军对这项活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献爱心的方式有很多,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在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成长,这是为孩子们埋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孙军告诉记者,让孩子了解远方的大山和农村,能让孩子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在结对子中感知社会、奉献他人,是最适合小学生成长的一种模式。(记者 陈珂)

初审编辑:张艳

责任编辑:王琳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