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以“文”破“局”

2016-04-06 02:17:28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张国栋 杨国胜

“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这是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韦伯的经典论断。

文化的力量来自扩散性,文化产品只有在市场中被消费才会产生真正的文化影响力。经验一再证明,那些文化产业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活力更足的地方。

“新常态下,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受到冲击,迫切需要我们推进结构性改革,寻找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动力转换。”潍坊市委书记杜昌文说,在稳增长、调结构的重压和要求下,从文化视角寻求突破,使文化产业在“转调”的历史进程中担当重要角色,成为潍坊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潍坊的做法是,以自己核心的文化资源禀赋为依托,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根本,以产业项目为龙头,打造产业链条,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动力,着力为文化产业舒筋、活血、壮骨,同时推动产业和事业融合发展。2015年,潍坊预计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12亿元,占GDP比重为4.1%,“十三五”期间占比将超5%,成为支柱产业。

聚集与聚合

——以立足传统、龙头带动提升竞争力

这里是风筝之都、中国画都,有青砖黑瓦、梁柱出檐的古城古街,滋养了张择端、郑板桥、莫言等巨匠……走马潍坊,不时与“文化”迎面相撞。

文脉深远、覆盖广泛,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特点。“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其竞争力的打造,必然是以一个地方的文化资源、文化传承为内容和基础。”市长刘曙光说,潍坊运作文化产业,正是立足于这些已有的资源优势,使传统文化资源这棵“老树”通过嫁接现代手段发新枝、长新叶、开新花。

位于潍城区的十笏园文化街区可作精彩一例。

十笏园运营管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杜刚介绍,街区堪称潍坊的历史文化“心脏”: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笏园,这里还是老潍县县衙所在,还有郑板桥纪念馆、孔融祠等承载潍坊历史文脉的建筑聚集。潍坊投资15.3亿元,将这些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开发,建设收藏鉴赏、书画艺术等十大文化中心,使之从分散的历史符号,摇身变为一个艺术与市场兼容并蓄的文化产业综合体。街区还打造文化产业孵化器,已有100多家企业进驻孵化。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丁汉邦介绍,以十笏园为代表,目前潍坊已有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9家,市级59家。

像全省一样,缺少骨干文化企业尤其是大型龙头企业,一度是潍坊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短板。以书画产业为例,潍坊虽有“全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潍坊”之美誉,聚集画廊2000多家,年交易额200多亿元,但由于缺乏资源整合和龙头企业,市场表现形式主要局限于书画艺术品的交易流通,没有真正形成功能完备、产业形态覆盖广泛的产业链条。

以中晨(青州)书画艺术城为代表的大项目正在扭转这一局面。中晨集团总裁孟凡龙介绍,该项目绝非对传统交易市场模式的简单复制和扩容,而是从产业链源头开始,打造一个书画产业综合体。“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书画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链,年营业额可达400亿元。”孟凡龙说。

2015年,潍坊全市投资过千万文化产业项目达192个,总投资1100多亿元。一个龙头能带动一批企业,甚至一个产业链的发展。在青州,仅画框这个不起眼的小产业就聚集30多家企业,年销售额占全国60%以上。

政府与市场

——以服务引导、营造环境涵养爆发力

文化产业的独特性在于,一个成功的文化产品产生的爆发力,不仅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此而言,文化产业的繁荣应是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共同呵护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是要政府充分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环境,并使市场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潍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初宝杰说。

在潍坊,政府作用的发挥有两个看点。首先体现于“重视”。潍坊提出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基地,打造好“中国画都”品牌的任务也列入市“十三五”规划;而在潍城,区委区政府更是以身示范,将老县衙边上的办公区和宿舍区无条件腾出来,让给十笏园街区统一规划建设。

第二个看点是,政府紧紧把握产业发展规律,贴着市场和企业需求搭台子、搞服务,助推产业发展。这从昌乐县鄌郚镇乐器产业的发展可窥见一斑。

鄌郚乐器产业有30多年历史,现有80多家生产企业,但多是出口代工为主,规模小、利润薄。镇党委副书记王建书说,当地搭建了两个服务平台,一个是与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另一个是企业服务平台。如今,鄌郚成为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年产值近40亿元。

来自政府层面的重视引导和倾情服务,体现于市场必然是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市场主体积极性、创造性的爆发。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一批企业向文化产业华丽转身。作为中国最大的芝麻香型白酒生产企业,景芝酒业投资60亿元,在安丘市青龙山打造齐鲁酒地文化创意产业园。董事长刘全平介绍,产业园将建设成为文化旅游综合产业园区。

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瓶颈,通过市场的调节和融合作用得到有效化解。

潍坊集文斋公司法人代表田纪文说,由于书画这一特殊商品鉴定难、评估难和保管难,一直不能作为有效抵押物进行融资。潍坊银行首创的“预收购人”制度,破解了这一难题。潍坊银行文化金融事业部总经理高兰梅说,这一机制运用了期权理论,具有专业水准和资金实力的预收购人与借款人签订合约,一旦借款人违约,预收购人须按借款金额收购质押艺术品,代偿还银行借款,从而解除银行对抵押资产变现难的担忧。这个办法解决了集文斋的融资难,成功从潍坊银行贷款800万元。截至去年底,潍坊银行已为200余家客户累计投放贷款近30亿元。

以创新的办法推动文化金融融合,潍坊走在了全国前列。潍坊银行已成为全国首家艺术市场直投、首家构建艺术金融数据库、首家获批建立国家级艺术金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银行。

产业与事业

——以哺育滋养、融合共生赓续生命力

“公众在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又一特殊性——必须与公众文化生活紧密结合。唯有如此,文化产业才有长久生命力。”初宝杰说,基于此,潍坊始终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统筹谋划,以事业滋养产业,以产业反哺事业,促进二者协同发展。

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构建起产业与事业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潍坊近几年做的一项基础工作。他们较早完成了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去年以来又进一步制定了深化改革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正在紧锣密鼓落实。

在理顺机制的基础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奏出优美的“和弦”。

潍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个有效做法是采用市场机制,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奎文区广文街道党工委书记赵天宝介绍,街道每年有30多场演出进社区,全部是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标选择演出单位,中标的演艺公司每场能获得近万元收入。这类活动又带火了艺术培训市场,街道的艺术培训机构增加一半。

产业发展了,能反哺事业。青州的宋城聚集了160余家画廊,开业后设置了非遗展示一条街,请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每天定时表演绝活,青州市给予传承人补贴。宋城董事长王跃江说,这些表演与宋城文化定位相契合,更重要的是,非遗项目得到宣传展示,吸引了很多学习者,实现了“活态传承”。通过这种产业反哺事业的形式,青州“抢救”了20多个非遗项目,惠及80多名传承人。

以市场机制和现代产业手段,潍坊将文化产业和事业巧妙嫁接,实现二者融合共生。

寿光市侯镇草碾村的草编制作技艺一度濒临灭绝。寿光出台办法,凡是对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开发的,按年销售额1%给予奖励。草碾村村民在传承人李永先带领下成立合作社,去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周边村庄已有3000多人从事这一行当。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考核修订!省管企业负责人绩效收入不超过年薪30%

    11.jpg

    自2016年起,省国资委将与省管企业董事会按每三年一个任期,确定年度和任期经营目标,并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根据年度和任期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考核奖惩。 [详细]

    04-05 17-04新锐大众
  • 孩子去哪生?公立医院只需五千,民营医院要价7万

    11.jpg

    随随着“全面二孩”政策落地,济南各公立医院产科门诊和病房都已爆满,不少医院甚至在走廊加床。大环境下,一些民营妇产医院瞅准市场,开始抢二孩的“蛋糕”。民营妇产医院不用人挤人,硬件环境好,当然,付出的代价是高额的费用。民营妇产医院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有什么优...[详细]

    04-05 17-04齐鲁壹点
  • 济南迎战最难保泉季 趵突“视觉”停喷珍珠泉没底气

    11.jpg

    据了解,上个月济南市降雨偏少,列1950年以来历史同期倒数第二位,导致泉水水位不断下降。昨日,黑虎泉水位仅27.42米,其最西侧兽头看起来几近停喷,只有很少的泉水在勉强“滴答”。由于春灌用水减少,加上回灌补源,省城地下水位夜间会小幅回升,这也让黑虎泉的西...[详细]

    04-05 17-04山东商报
  • 青岛超8万人年薪12万 制造业是造富摇篮

    111.jpg

    昨天,记者从青岛市地税局获悉,2015年度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工作已圆满结束。[详细]

    04-05 17-04青岛早报
  • “人肉代购” 越来越难干!月赚三千块,代购像做贼

    11.jpg

    朋友圈里总会有一些朋友,代购各类化妆品、奶粉……在他们之中有一类人叫做“人肉代购”,顾名思义就是亲自赴海外背回你想要的东西。而他们做的不过是将免税店早已密封好的塑料泡沫全部拆封,然后放到早就准备好的20寸空行李箱中。[详细]

    04-05 17-04生活日报
  • 殡改半世纪 新风深扎根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高唐县梁村镇高庄村又迎来一个“返乡客”的小高峰,村里村外满是回乡的私家车。公墓建设开启了高庄村的殡改新时代,经过多年磨合,简约环保、文明祭祀的观念已深入这个小村村民心中。[详细]

    04-06 06-04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