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是有毒越是好药”别急着拍砖

2016-03-14 00:06:37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付彪

“凡是药都有毒性,越是有毒的药越是好药。”日前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医卫界别联组会议发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院长王承德的一番话,惊倒了会场上许多人。说到现在中药制剂审批程序繁冗,王承德说,建议将中药制剂审批制度改为备案制,让更多的中医自制药用于普通患者。(《华商报》)

众所周知,“是药三分毒”。然而,现实中许多人往往把它与西药联系在一起,认为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有的甚至还将某些中药当成“补药”、“保健药品”,长期服用。或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王承德这番话不仅让与会人员惊愕 ,也遭到了众多网友拍砖,认为其主张“中药跳过临床审核,直接进入市场”。

笔者以为,“越是有毒越是好药”并非妄言,而是有一定科学和实践依据的。自古以来,我国中医就推崇“以毒攻毒”“药以治病,因毒为能”的理论,有毒的中药具有的独特疗效,其毒性成分就是其药效成分;当代研究也证实,部分有毒、大毒、剧毒药,确能攻克一些疑难杂症,如砒霜提取物能治某些白血病,附子等制成的“四逆汤”能散寒止痛。

当然,特定的毒物医治特定的疾病,绝不是随意“下毒”的。首先,要有理论上的可能,而且必须经过体外实验、动物试验或临床试验之后,方能进入治疗实践。其次,“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效,但过量服用即可中毒,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

不能不说,现实中人们正是囿于对中药“毒性”的片面认识,使得一些人忽视了中药的毒副作用,也使得一些人“闻毒色变”,在使用“有毒中药”时缩手缩脚,导致目前“三分之一的中医毒性药没有了”。

“越是有毒越是好药”,孤立地看确实容易让人曲解,但话糙理不糙,其言中肯。一方面,它告诉人们应学会保护自己,不管广告、“专家”说得多么好听,也不能以健康和安全为代价,随意服用药效不明的药物、补品,这方面的悲剧委实不少。

另一方面,它呼吁有关部门应更多地坚信和扶持中医国粹,包括对中药毒性的宣传教育,对中药毒性的研发、评价及审批管理等制度设计,以宽松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

(付彪)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