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在林彩萍的豆腐加工间,一切工艺都近乎传统。
41岁的林彩萍,做起豆腐来更像是一种仪式,什么时候磨豆子,什么时候加水,什么时候出锅,每个步骤显得有板有眼。浓浓的豆浆香气在加工间里飘散,直沁人心脾。在王哥庄,豆腐的制作工艺和馒头如出一辙,一块豆腐从制作到完成同样糅杂进了山泉水、木柴和大铁锅的灵气,近些年来,也正得到本地政府的大力推广,慢慢为外人所熟知。从事豆腐加工制作的人也越来越多,家住桑园社区的林彩萍就是这其中一员。
一直想做点自己的事业
2014年秋天,林彩萍家闲置出几间板房。瞅着这几间板房,林彩萍开始有了创业的想法。那时,她已经在工厂工作了20多年。“早就想从工厂出来干点自己的事业了,这件事正好是个契机,加快了我的计划。”很快,林彩萍就辞职了,辞职以后,她在板房里盘了三口大锅,想用来做馒头,却最终因为没有门头房而放弃了这个想法,开始转做豆腐。
“浦里社区有个亲戚做了很多年豆腐,我一开始就是跟这个亲戚学的,另外还有个相处得很好的邻居,每天晚上卖完豆腐回家都教我。”林彩萍告诉记者,初学做豆腐时,连机器都不会用,做出来的豆腐也掌握不好软硬程度。为此,她四处学习,付出了不少努力。
因为不懂网络,林彩萍只能依靠传统的销售方法,她在王哥庄大集市场上,买下了一个固定摊位,冬天早上七点半,夏天早上五点多,她都会准时出现在摊位前。“夏天的时候,豆腐不好储存,因此都是凌晨1点就起来做,冬天的时候,倒不用起太早,在头一天晚上做好就行。”去年7月,丈夫见林彩萍辛苦,也从厂里辞职,下来帮她。临近年底,豆腐的销量增多,林彩萍和丈夫一天都晚都要连轴转。
做出的豆腐和人一样实在
很多人说,在林彩萍家的豆腐里吃出了以前的味道。也正因如此,林彩萍积累了不少回头客。每次听到顾客称赞都是她最开心的时候。“先泡豆子,泡好了之后用磨推好,然后下锅煮,烧开以后舀到缸里,凉透成型,最后用包袱把豆腐包起来,用石头压实,沥掉多余的水分,就这么简单。”谈起自己的卖豆腐经,林彩萍正色说道,“人在做,天在看,我一直觉得,无论做什么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在做豆腐上,我也一直这么要求我自己。”
夏天是卖豆腐的淡季,为此,林彩萍又从去年开始加工凉粉在夏天卖。“很早之前就会熬凉粉,夏天大家也都好这口,用崂山海冬菜,用最传统的工艺加工出来的凉粉,很受欢迎。”林彩萍笑着说,“过了农历十月初一,还会顺带着卖海蛎子和花蛤蜊,这两种海货和豆腐最搭,不少人都会和豆腐一起买回家。”
“过年的时候,王哥庄有吃豆腐的传统,意为‘都福’,还有豆腐炖鱼这个菜,也是家家户户必做的菜,我经常买他们家做的豆腐。两口子做的豆腐和他们的为人一样实在,我是做厨师的,豆腐一吃我就知道有没有添加别的东西,他们家的豆腐味道很正。”家住桑园社区的姜先生起了个大早,来买过年用的豆腐,谈起林彩萍家的豆腐,他这样评价道。
文/图 记者 王虹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