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实施关节置换术的100岁老人为骨科赠送锦旗。医院党委书记葛明在骨科行政查房。 董建文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开展病例讨论。董建文下乡为村民诊治。 骨科手术中。“最美健康守护者”医生刘文斌工作照片 “最美健康守护者”护士王君工作照片
人体有206块骨骼,犹如高楼建筑的钢筋骨架形成人体支架。正如人没有骨头就无法支撑身体,一个科室没有一种力量,就没有支撑事业的方向和灵魂。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之所以创造了无数的首次和高难手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凝聚团队力量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近十年间里,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从摸索、发展到成熟,以一系列极具中医特色的骨科疗法及创新技术而远近闻名,实现了从小到大的跨越发展。在精彩蝶变的过程中,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骨科主任董建文,正是他带领骨科通过对自身发展优势的分析,在中西医结合道路上探索出了学科发展的新路子。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骨科培养出一批年轻有为的优秀人才,向高精尖技术迈进,与骨科共同奋发前行。在首届扬子江药业杯“最美健康守护者”的评选中,主治医师刘文斌、主管护师王君分别荣获“省级最美医生”和“省级最美护士”称号,为科室摘得荣耀。
艰难创业十年 患者慕名而来
2006年7月1日,是董建文正式到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工作的日子。“当时只有三个患者,其中两个还是铁路职工,因工伤来这里住院。”董建文回忆道,当时的骨科只有一个病区,已经连续三个月没有新增患者。
来到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之前,董建文曾是山东省中医院骨科主任,慕名求诊的患者众多。来到新岗位的第二天,就有患者为了找董建文看病,从山东省中医院辗转来到这里。接下来的一个月,陆续来了24个病号,都说是“冲着董主任来的!”7月4日,董建文在骨科进行了第一台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他带着一名研究生撑起了整个骨科的全部业务,凭着一股自我加压、勇于争先的韧劲,开始了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创业路。
医生少、患者少,学科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谈到这里,董建文认为离不开院领导对骨科的大力支持。“在资金投入、人员投入上,都与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成长过程中必将经历一些艰辛和困苦,为了多给几位患者看病,董建文每次都比规定的门诊时间提前半小时到位,凭借高尚医德医风、精湛医疗技术,靠着患者们的口口相传,骨科获得了群众的充分肯定,渐渐打响了名气。
转眼间,董建文从事骨伤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已经46年了,他不仅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首批名中医药专家、山东首届齐鲁名医、山东首届杰出医师,还是全国第二届中医骨伤名师、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全国百名“郭春园式的好医生”。近年来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级课题3项、省厅级课题5项,获各级成果奖多项。主编、副主编出版学术著作6部,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50人。
他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脊柱骨折脱位、脊髓损伤、外伤性骨髓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病、老年增生性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四肢骨折脱位、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畸形矫治、人工关节置换、手法整复治疗四肢骨折脱位和中药内服外洗相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等。
“科室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对于人才的培养,先着眼科室自身。”在董建文看来,一人成才不足以支撑学科的长远发展,为了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快老、中、青人才梯队建设,推荐科室的年轻人道国内顶级医院进行长期或短期进修学习,鼓励年轻医师参加学术会议,积极投身科研,不仅各项业务技术后继有人,科室中的优秀人才还对高精尖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立足专业特色 学科做大做强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过近十载坚持不懈的努力,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山东省第一批临床路径试点科室、全省卫生系统“两好一满意”示范集体、山东省髋膝关节置换准入机构。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山东中医药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分科越细,专业越精。随着骨科细化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创伤、脊柱及关节等多个专业组于一体的品牌学科,对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疾病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疗效确切的整套治疗方案,通过对关节置换、关节返修、微创股骨头减压、坏死骨摘除、自体骨移植的微创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等,彻底解决患者关节病变。科室研制的新型小针刀,形成了闭合性手术的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的新理论、骨质增生新的病因学理论等,松解膝关节粘连,缓解膝关节疼痛,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身在大医院林立的省城济南,想要立足自身将学科做大做强,除继承发扬传统医术,就必须不断吸取创新技术来发展诊疗特色,而微创技术就是其中的典型。
董建文认为,在某种程度上,骨科手术的大切口、大创伤仍然饱受诟病,因此骨科的发展应该朝着微创的方向发展。“微创即意味这切口小,由于手术本身对病患造成的痛苦大大减轻。”为此,他带领科室应用关节镜技术、微创PFNA内固定术治疗、liss钢板微创治疗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关节内游离体等疾病,对老年转子间骨折等效果显著。
今年1月2日,骨科二病区对一名35岁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椎间孔镜进行治疗,完成首例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
据介绍,如果使用传统开放手术,创口将达到9厘米,而椎间孔镜技术是在内窥镜直视下,使用各类抓钳摘除突出组织、镜下去除骨质、射频电极修复破损纤维环,皮肤切口仅6亳米,如同一个黄豆粒大小,是同类手术中对病人创伤最小、效果最好的椎间盘突出微创疗法。患者第二天就可以下地活动,真正达到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下一步,科室将紧跟骨科专业发展趋势,开展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可扩张通道技术治疗巨大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颈椎前后路等脊柱微创技术。
中医西医结合 彰显医者仁心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医学瑰宝,中西医结合就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提高临床疗效。
2012年,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被评审为山东省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重点专科,并顺利通过2013、2014年度审核,按计划继续推进专科建设。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了国家级名中医董建文工作室,开展经验总结及师带徒等人员培训工作。以此为契机,科室全体医护人员齐心协力,不断发掘中医药诊疗技术和验方经验,将更具科室自身特点的、质优价廉的中医药诊疗项目应用于临床。
“西医治疗,中医康复,运用西医的检测手段和治疗手段,配合中药进行康复治疗,用‘两条腿’走路。”董建文说,拿骨髓炎来说,过了急性期后,西药就派不上用场了,这时候运用中医药理,配合中药汤剂、饮片,发挥中药消肿止痛、清热解素等功效,最终达到治愈的效果。
围绕中医药特色,骨科持续扩展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展中药外涂、中药熏洗、隔物灸、中药热奄包、拔罐、耳穴埋豆、中药离子导入等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在骨科疾病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发挥中医适宜技术的特色优势并应用于围手术期,在止痛、改善食欲及睡眠质量、术前术后患肢消肿、改善末梢循环、加速伤口愈合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并根据中医药管理局要求,新增超短波、冲击波、偏振光、中药离子导入等理疗仪,对治疗“网球肘”、肩周炎等常见病有奇效。
董建文研制的三黄膏应用于临床,针对软组织和伤口耐药菌感染、骨髓炎窦道形成、伤口迟缓愈合或不愈合等西医难治疾病,采用直接外敷或凡士林浸润后填塞等换药技术,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抗生素治疗。
今年,骨科继续开展小针刀、小夹板外固定、手法整复骨折脱位、针灸、拔罐、推拿等原有优势诊疗项目,达到减少患者诊疗费用的目的。确定项痹病、腰腿痛、膝痹病3项中医结护理临床路径,对于不能完全符合路径纳入标准的病人,也参考病患具体病情,积极提供适宜个体的中医特色技术服务。
骨科老年患者多,自理能力差,良好的治疗效果离不开护理团队共同的努力。骨科护理团队有24名成员,对所有病人进行中医的饮食、用药、情志护理和康复指导等辨证施护,将防止并发症作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了以责任护士为组长的小组包干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整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无一例压疮病例发生。
科室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33个优势病种护理方案,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等优势病种,改进了中医辨证施护记录单,增进了中医护理路径,对术后患者也新增了术后康复锻炼计划,使患者达到生理—心理—躯体的康复。一方面,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中,加强了晨晚间护理,协助病人洗脸、洗脚,对重症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洗头、擦浴、翻身、扣背,所有病人做到服药到口,使基础护理工作得到回归,满足了病人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在突出中医特色上下功夫,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护”的中医护理观念融入系统的整体护理之中。根据患者的不同的证型和健康问题,给予患者饮食、起居、心里、治疗、康复等全面的护理指导。
对骨伤科术后的针刺止疼、长期卧床病人腹部按摩预防和治疗便秘、骨折三期的健康指导及功能锻炼、中药熏洗、中药敷贴、拔罐等多项中医护理项目。在实际操作时注意观察疗效,并和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给患者适时的技术服务,应用具有中医特色的传统技法为他们解除病痛,赢得了医生、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挑战高龄手术 绝处再焕生机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等发生率有逐渐上升趋势。但高龄老人一般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年龄越大,手术和术后风险就越大,在传统观念里,老人是“耗”不起手术的,因而即便有了病症,大多数人也选择保守治疗方式。
但高龄老人骨折后,自身的恢复能力本来就比不上中青年人,更重要的是,长时间躺在床上,身体机能会急速下降,出现心肺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等病症,老人生存期一般不超过一年。
功成名就的外科大夫,一般都很注意自己的名声,对危重的病人、疑难的症状,很多都不轻易亲自操刀。董建文把这些浮名不当回事,在他看来,只有患者才是第一位的,外科大夫的手术刀,不是用来镀金,用来看的,是用来救命的。虽然高龄患者手术风险较大,但只要准备充分,仍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获得更好的恢复效果,减少并发症,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
2015年4月30日,100岁老人董孝兰老人在家中不慎摔倒,右股骨粗隆间骨折,急需住院治疗。面对老人儿女们期盼的眼神,董建文没有犹豫,亲自为进行了详细检查后,立即组织骨科、麻醉科、呼吸科、心内科及老年病科专家进行会诊,拟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和各种预案。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后,董建文亲自主刀为老人实施了“右股骨粗隆间骨折PFN微创内固定术”。凭借科学的手术方案、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娴熟的医疗技术,经过手术团队和相关科室的密切配合,仅用40分钟便成功完成手术。术后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老人很快康复。老人的儿女们感激地说:“我们去了好几家医院,看到我母亲们这么大岁数,都不敢手术。感谢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谢董主任给了我百岁的母亲第二次生命。”
高龄老人外科手术一直被认为是高风险领域,自2006年以来,医院骨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先后为80岁以上高龄患者实施各类骨科手术205例,无一例失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给高龄老人动手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老人能否耐受手术,要联合心内科、神经内科、麻醉科等科室,对患者的健康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估麻醉手术的风险性和是否存在手术禁忌症,最终为患者制定最适宜的治疗方案。”董建文说,这次为百岁老人成功手术,再次挑战了高龄老人手术年龄的极限,增强了骨科手术战胜“高龄”的信心。
一项技术、一种新的手术方法、甚至一个治疗方式的改进,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提高疗效。回眸十年发展路,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凝聚创新的力量,锐意进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第一,在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同时,也成为推动山东省骨科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宝剑锋从(砺出,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在十年(一剑后,将继续乘势而发,为泉城人民的骨骼健康保驾护航。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