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师李波(左)正在教26个月的刘思琦穿积木。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罗仁福参与的一项调研发现,由于农村家长在孩子0~3岁时没有进行恰当的养育,占样本一半左右的两三岁农村儿童,认知能力显著低于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在这些孩子的人生刚开始时,城乡教育的鸿沟就存在了。
如何尽快弥补这道鸿沟,由国家卫计委和陕西师范大学等实施的“养育未来”项目正在探索有效路径。近年来,来自政府和民间的资金和力量越来越多地投向了农村地区的孩子,涵盖了吃穿、看病、出行的各个方面。但拯救农村孩子,不止是填饱肚子这么简单。而这些项目要想走得更远,更有赖于政府的“接棒”。
村里来了养育师
午后的阳光斜射进商洛市王塬村的养育中心。33岁的李波盘腿坐在爬行垫上,手里拿着一份课件。旁边坐着26个月的刘思琦和她的奶奶。
即将进行的是每周一次的亲子活动引导课程。身为丹凤县商镇计生站副站长,李波此刻的身份是一名农村婴幼儿养育师。
李波参与的是一个由国家卫计委和REAP(即农村教育行动计划,由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等多个单位共建)共同推动的名为“养育未来”的项目,旨在为农村里6~36个月的孩子提供养育理念上的指导。
“我们要做的是巧手穿绳,就是用绳子将积木穿起来。”李波拿起盒子里的一个积木一边演示一边对奶奶强调,“这主要是锻炼孩子的耐心和动手能力。”
没等他说完,刘思琦就将盒子里的积木全部倒在了爬行垫上,奶奶见状大声地斥责起来。李波轻声制止了奶奶。奶奶知趣地打住,拿起一块印有牛图案的积木问孙女。刘思琦回答“这是猪”。奶奶说,“这是猪吗?笨蛋!这是牛。”
“不能说‘笨蛋’,对娃不好的评价都不要说。要多夸,多对孩子鼓掌。”李波再一次做出提醒。
刘思琦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小姑娘,像村里大部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样,她的父母都在城里打工,很少回家,平时在家主要由奶奶照看。
学术上称这种由爷爷奶奶照看0到3岁孩子的做法为“隔代抚养”。根据2012年REAP团队对五省100个村的调查,隔代抚养的婴幼儿比例逐步从20%(6~12月龄)增加到60%(24~30月龄);而大多数隔代抚养的监护人采取传统方法养育宝宝,认为宝宝吃饱穿暖不生病就好,少数家长甚至还有错误的养育行为(如给宝宝绑手和脚)。
大量科学成果表明,儿童出生后的1000天,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间。在营养充足的基础上,来自外界的积极刺激至关重要。但这一点在农村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根据REAP项目团队在陕西农村的调查,1422位18~30个月大的幼儿中,只有12.6% 的家长在调查前一天给孩子进行过阅读。
这也意味着,从0岁~3岁一个人的成长开始,城乡教育的鸿沟就出现了。
正是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2014年11月,“养育未来”项目和商洛市的4个县计生局合作,招募培训了69个计生干部,开始每周一次到275个婴幼儿家入户指导,陪孩子玩游戏、讲故事、做美工、唱儿歌,完成专用课程任务,并记录孩子各项成长指标,每次互动时间不少于一个小时。
李波参与的是养育未来项目的第二阶段,工作地点由从婴幼儿家里搬到集中化的养育中心。“上门模式一个养育师只能负责4个宝宝,而在养育中心,可以让一个养育师负责村里几十个孩子。”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岳爱说,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养育师的作用。
及时干预的确有效
“养育未来”项目一开始最关注的并非养育理念指导,而是婴幼儿营养问题。
2013年4月和同年10月,REAP在对陕南地区11个贫困县近2000名6~12个月婴幼儿体检发现,样本婴幼儿贫血比例达到49%;大约四分之一的婴幼儿智力发育水平、约三分之一的婴幼儿运动能力发展水平比同年龄段正常婴幼儿滞后。
“一开始我们想的是通过免费提供微量营养素(营养包)的方式,来减少和消除贫困农村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导致的疾病。”岳爱告诉记者。
一段时间后,岳爱和同事们注意到,这些婴幼儿的贫血状况有所改善,但智力发育水平、运动能力等还是没有明显改善。他们也逐渐发现,这些婴幼儿家长大多不知道如何与宝宝交流以促进儿童早期发展。
相关调查研究也证实这种判断。
从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REAP对陕西商洛、安康、汉中三市1824名3岁以下的婴幼儿进行了贝利量表测试,其中30% 的6~12个月的孩子贝利量表分数低于85分;这一比例在他们24~30个月大时上升到53%。其中,与认知能力相关项目得分低于70分的孩子,更是从开始时的7% 上升到34%,这意味着把这个孩子放到城市中,认知水平会低于约95% 的孩子。
上述研究认为,如果此种情况未获改变,农村贫穷情况的代际传递几成定数;即便孩子循父母的路径进城打工,阶层流动的前景也难称乐观。
“贝利量表是目前量化测试婴幼儿发展水平最好的工具。通俗地说,0~3岁造成的差距是不可逆的。如果孩子因为这时候养育不科学造成的认知困难将会伴随求学各阶段,到了高中基本就学不进东西,很难考进大学。这样的人力资源也是低效的。”岳爱说,这也促使REAP团队将“养育未来”项目放在了工作的第一位。
经过养育师入户指导的孩子身上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她现在知道临走的时候说再见;可以认识红色;也喜欢说话了……”商南县清油河镇一位妈妈这样介绍女儿的变化。此前,害羞内向的女儿老是跟在自己身后,不敢跟陌生人打招呼。
2014年11月到2015年4月REAP开展了第一阶段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从智力发育的情况看,干预组贝利测试平均得分基本保持不变,从96.5分变为97分,但对照组儿童从97分下降到80分。社会情感发展方面,干预能显著缓解贫困农村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滞后比例快速恶化的趋势。
“养育未来”项目教程的主要编制者、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罗仁福解释,“这说明,只要在婴幼儿发展的早期阶段给予科学养育,农村孩子的认知能力达到儿童发展的平均水平没问题。”
从填饱肚子到精神需要
近年来,政府、研究学者、公益组织和媒体将越来越多的关注投向了农村地区的孩子。希望厨房、营养午餐、大病医保、安全校车……这些项目基本涵盖了农村孩子吃穿、看病、出行等方面。
除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越来越多的公益项目开始转向精神层面。
2015年10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四川启动“童伴计划”项目,从10个县的100个村分别选聘、培训一名“童伴妈妈”,每人负责一个村的留守儿童,目的是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的专项公益基金“爷爷奶奶一堂课”则从关爱留守儿童角度出发,希望能在爷爷奶奶的讲述下,重建乡土文明。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现在做的公益项目几乎都跟农村孩子有关,而且大多都紧跟当前农村的现实需求。“比如针对撤点并校的影响,中国青基会决定从2015年开始实施‘希望小学微校’计划,将希望小学建到村小特别是教学点,协助政府彻底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教育公平。”
但这些关注农村孩子的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并非都是一帆风顺。
以营养午餐为例,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营养改善计划,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政策约惠及680个县市的2600万在校学生。
“以前孩子并不是吃不饱,而是吃得不好,实施营养午餐是为了让孩子吃得更有营养,但每个人一顿饭3块钱,一包牛奶一个鸡蛋或一片面包的标准,不能算是营养午餐,很多孩子也不愿意吃。”有在贫困地区试点营养午餐经历的罗仁福告诉记者。
在舆论关注之下,2014年11月起,营养改善计划补助从每日补贴3元提高到4元;此外,为了让学生能吃上热乎的饭菜,中央财政还安排了3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国家试点地区农村学校食堂建设。
相比于上述项目实施中的细节问题,“养育未来”项目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至今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这也导致了试点过程中困难重重。
1月4日一大早,按照之前的计划,岳爱带着几个研究生来到商南县清油河镇后湾村,准备在村小学空出的一间教室里布置养育中心。“每个养育中心需要的器材和玩具大约5万块钱,由我们免费提供,但村里需要提供场地。”
但当地小学校长以担心婴幼儿的安全问题和影响小学正常上课为由临时变卦,不同意在小学里安置养育中心。村主任出面也没能协调解决,岳爱和学生又只好拉着玩具先去布置另外一个村庄的养育中心。
岳爱无奈地表示,“大家都知道养育中心是一件好事,但做好事难,把一件好事做好更难。”
渴望政府来“接棒”
这些抱着不同的初衷、通过不同路径关爱农村孩子的项目要想走得更长远,最理想化的模式莫过于通过自身的不断推动和积极探索,影响政府决策,使政府在国家层面上启动相关计划。
针对西部贫困地区的“免费午餐”公益项目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如果没有民间力量和社会组织的先期探路,政府决策可能“不得其门而入”。也正是有了政府的“接棒”,“免费午餐”才完成普惠2600万贫困学生的终极目标。
这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一直以来的观点。“不能老是说孩子吃不上饭或者看不起病。你首先要拿出实际行动告诉别人,怎么做可以让孩子吃上饭,然后才能赢得包括政府在内的其他力量的支持。”
“养育未来”项目也想复制同样的路径,最终推动政策覆盖所有的中国农村儿童。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探索出一整套可以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模式,比如提供什么样的指导帮助是最有用的,需要什么样的玩具,由什么人来做,等等。”岳爱表示。
包括罗仁福在内的REAP团队经常列举的一组数据是,“国家30% 左右资源投入在大学教育,28%投在中学教育,26% 投在小学阶段教育,4% 是投在学龄前教育的,从0到3岁那部分孩子基本上是没有投入的。”
眼下,他们希望抓住放开二胎大背景下越来越强调优生优育的政策利好。
和国家卫计委的合作,保证了养育未来项目在地方开展工作时能够得到卫计部门的全力配合。就在2015年6月中旬,来自15个省市110名卫计委系统的领导齐聚陕西商洛,现场考察“养育师入户指导模式和中心模式”的试点工作。
“已经有河北和云南两个地方开始和我们合作,进行‘养育未来’项目的地方试点。”罗仁福告诉记者,前一段时间他们还专门去云南对当地的养育师进行了培训。
未来“养育未来”项目有可能搭上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顺风车。“前一段时间,上面要求我们出具一份调研报告,主要是关于‘养育未来’项目的影响,原因是下面很多人都在问,精准扶贫该怎么扶。”罗仁福告诉记者。
最近一段时间,除了固定的每周一次给孩子上课,一些计生干部还在做一些关于精准扶贫的摸底统计工作。
李波告诉记者,在私下聊天时,不少计生干部都提到,其实他们在做的“养育未来”项目就是一种精准扶贫的办法,“能保证这些娃长大了不再受穷。”
文/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