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1月8日讯 “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参与此项目研究的就有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科研人员经过数十年研制,终于生产出人工麝香的主要成分——麝香酮,解决了麝香原料短缺的危机,完全替代了药用天然麝香。
麝香是生活于中国西南、西北部高原和北印度,尼泊尔,西伯利亚寒冷地带的雄麝鹿的生殖腺分泌物,是我国的珍贵中药材,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药典收载的国宝级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散、紫雪等均含麝香,麝香配伍的中成药处方占《全国中成药处方集》11%以上。一边是无可替代的药效,一边是濒临灭绝受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麝鹿。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矛盾,国内医学科研人员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天然麝香的替代品——人工麝香。宏济堂制药自1975年起开始研制人工麝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麝香酮。
1975年5月,在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协助下,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时为济南人民制药厂)成立了“合成麝香课题小组”。一位曾参与该项目的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回忆说,实验中的原料许多都是易燃易爆的,所以实验室里不敢安装取暖或制冷设备,实验人员身边时刻要备着灭火器,“当时条件特别艰苦,几个人挤在小实验室里,但大家热情很高,夏天实在热得受不了了,就出来透透气再回去继续工作。”经过反复试验,于1978年成功合成了麝香酮。
当时,北京、上海、济南等多地都在从事人工麝香的研发,但合成路径各不相同。1979年7月,国家卫生部在济南召开的全国合成麝香酮座谈会,肯定了济南人民制药厂合成路线的麝香酮纯度最高、工艺路线最安全有效。1985年12月,国家卫生部拟定了“人工麝香”组方,指定山东中药厂(1980年济南人民制药厂更名为山东中药厂)提供麝香酮以及供临床试验的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西黄丸、七厘散等四种药品。1989年国家认可了含“人工麝香”制剂与含“天然麝香”制剂药效“完全相同”,并于次年被认定为国家一类新药。1992年,麝香酮在宏济堂制药正式投产。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