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讲述二百多年间孔府历史

2016-01-09 05:57:19来源:大众日报作者:逄春阶 于岸青

2015年12月23日,山东广播电视台拍摄的六集纪录片《孔府档案》登陆央视纪录片频道。《孔府档案》依托珍贵的档案资料,讲述了从清代第一位衍圣公到民国最后一位衍圣公这二百多年间孔府的历史。在揭开孔府档案这部中国最大的私人档案一角的同时,纪录片也以影像的方式创造了有关孔府的影像史学。

用影像方式为世家修史背书

孔子学说是中华文明“轴心时代”民族智慧的结晶体,是中华文明给予世界的思想宝藏。孔府依靠孔子起家,历代对孔子尊崇的程度决定了孔府地位的高低。这一点从《孔府档案》中可明显地看出。皇帝捧圣裔,圣裔靠皇帝,代代如此。1644年,清军入关,满族人当上了中国的皇帝。他们对汉族人奉行了两千多年的孔子学说、对历受各朝皇帝优渥的孔府会是什么态度?这个“天下第一家”的富贵尊荣能否保得住?衍圣公孔胤植忐忑不安之际向顺治皇帝和摄政王多尔衮上奏《初进表文》,歌颂新主“承天御极,以德绥民”,纪录片就从这件孔府档案中的存档文件开始切入,孔府三百年历史徐徐展开。

1973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提出“元历史”的概念。他认为,人不可能去找到“历史”,因为那是业已逝去不可重现和复原的,而只能找到关于历史的叙述,或仅仅找到被阐释和编织过的“历史”。他说,“只有它化为历史话语的题材,将它纳入某种意义的结构,这些关于过去的资料和源于过去的知识才能变成‘历史’”。《孔府档案》正是如此,编导将档案材料放到宏大历史背景之中予以解读,将死的材料化为活的历史。特别是,《孔府档案》使之进一步影像化,让历史的那一刻变得如此鲜活。换句话说,在剧组没有触碰这些尘封已久的档案时,这段300多年的深宅历史,不过是被束之高阁的卷宗,躺在历史的尘埃里等待人们的发现。一旦有影像的介入,这段历史即以一种鲜活的姿态,一种话语的表述出现在世人面前。影像,在这里扮演了一个灵动的使者,使档案摆脱了字与纸的束缚,从细微处看到孔府文化的表情。这不仅是档案的复活,档案的活用,同时,也是一段历史的续写,一种文化的张扬。

用影像方式呈现文化宝藏

1684年11月17日,康熙皇帝巡幸江南归来,带着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地到达曲阜,进行了全国瞩目的祭孔大典。康熙祭孔,成为号令天下弘扬孔子思想、以儒学治国的标志。

依据孔府档案记录及其他文献记载,《孔府档案》摄制组在曲阜孔庙大成殿情景再现了康熙祭孔大典,并用一集的篇幅来表现。康熙祭孔大典,是按照曲阜孔庙的释奠大礼致祭,摄制组为了再现康熙祭孔,不仅查阅大量资料,反复考证当时释奠大礼的仪序、祭品的种类,还根据孔府档案记录的资料复制了全套祭孔乐章。曲阜的释奠大礼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六道仪序,祭品是太牢等27种物品,包括祭孔乐章《宁和之曲》等,纪录片都一一再现。祭祀先师,康熙坚持行三跪九叩礼,整个过程庄严肃穆。仪式结束后天已大亮,康熙换上便服,来到诗礼堂开始经筵,孔毓圻安排族中大才子孔尚任为皇帝进讲《大学》第一章。听后,康熙非常高兴,当场题写了“万世师表”四个大字。

这一记录包括“天已大亮”这样富有现场感的描述,影像在这里不仅是吸引受众的技术手段,更成为直接的记录工具,也就是影像被用来撰写历史。在这里,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文本的枷锁,成为非官方历史的另一种书写。正因为影像扮演了超越文字的角色,它本身也就成了历史的使者,并且对历史意识的提升有自己独特的贡献。  同时,《孔府档案》也记录了400年来,孔府档案从形成到被发现的过程。朱元璋对衍圣公说,“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一架卖废纸的地排车,揭开了庞大孔府档案的一角。孔府档案是指原保存于曲阜孔府内历代衍圣公在任时期形成的文书档案,时间跨度达400多年,不仅记录了贵族府第的兴亡史,也从各个方面体现出那个历史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因其独立于国家和地方档案之外,使其成为历史研究中的另一个特殊的资料系统,其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得到了历史学家的高度重视,据此做出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世人对孔府依然保有神秘感,《孔府档案》从档案向下挖掘,让孔府在影像上向世人打开,也让世人以平视的视角对以孔府为代表的世家文化得到了解。

叙事方式创新

《孔府档案》采用了纪录片中少见的复式结构,它以时间为纵轴,以人物为主线,以档案为依托,主要表现有清以来在世事沧桑之中孔府三百年的兴衰。同时,以孔府档案发现利用开发本身为辅线,将主线辅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类似电视剧的双重线索叠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叙事有条不紊,起承转合自如,情绪饱满,调动观者兴趣不衰。这种结构在历史文献纪录片里,尚属创新。

衍圣公孔令贻去世时并无子嗣,惟有一妾怀有身孕,不知男女。1920年大年初四,产妇临盆,为防止出现意外,当时的北洋政府派军队包围产房,进行设岗,山东省省长屈映光与孟、颜、曾三氏的奉祀官组成监产委员会同时在场监督。当孔令贻的遗腹子孔德成降生后,孔府令人四处敲锣十三下,曲阜全城燃放鞭炮相贺,北洋政府亦在曲阜鸣礼炮十三响,以志圣裔不辍之意。孔德成一出生,他的生母就因难产而死。孔令贻的正室夫人陶夫人把孔德成抚养成人,并对他进行了严格的教育。孔德成长大后,修缮家谱,祭祀先祖,并有很好的文学和书画修养,蒋介石到曲阜祭孔时,孔德成亲自接待,蒋介石对孔德成赞赏有加。1935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决议,改孔子嫡系后裔衍圣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在南京宣誓就职。孔德成大婚后,日本人打到了曲阜,蒋介石命令连夜将孔德成带离曲阜,免于落入日本人之手。后来孔德成去美国讲学,最后定居台湾,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曲阜。1948年8月,曲阜解放,孔府被人民政府正式接管。

这是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的故事。之后8年,孔府档案无意中被发现,孔府的故事以另一种方式开始被续写,又近60年之后,影像以富有情感的姿态加入,使深宅大院里的道貌岸然有了人的温度,也让这一绵延2000多年的盛大家族文化得以再度张扬。用视听语言梳理清朝以来孔府的发展脉络,也让孔府这“天下第一家”借助电视走近观众,从而传播历史,传播儒家文化,纪录片《孔府档案》也许不是第一人,但到目前为止是做得最好的。正如片中所说,孔府的历史似乎已随时间的逝去而合上,而孔府中人、孔府中事、孔府的文化宝藏将随着孔府档案的挖掘向世人慢慢打开。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