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为本 创新为魂 聚力文化名城

2016-01-06 09:30:26来源:淄博新闻网作者:陈圆

2016年新年音乐会

热爱传统艺术的孩子学习古琴

张店区文化艺术中心免费开放

锣鼓展演活动

绿苑合唱团庆祝七一演出

“炉姑执着,融化邪恶,捧出大爱,激荡我们魂魄……”2015年12月29日举行的2016新年交响音乐会上,一首歌颂张店千年孝文化的曲目《炉姑传说》,作为压轴节目震撼全场。“将民俗传统文化以国际经典交响乐的形式演奏出来,让人耳目一新、久久难忘。”一位聆听过音乐会的张店市民如是评价。

群文活动既可“高大上”又能“接地气”

在淄博中心城区张店,免费聆听“高大上”的音乐会早已不是第一次。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自2012年张店举办首场新年音乐会以来,这样的惠民文化大宴连续5年从未间断,而更为吸引人的则是每年音乐会都会推陈出新,有所突破,给人惊喜。所以演出场地从小剧场换到大剧院、演出节目从单一的国外经典交响乐到融入了本地民俗文化的“中国风”交响乐作品,听众的关注度连年递增。即便如同今年因市民观赏热情极大高涨,而临时保质保量加演一场,却仍旧一票难求。

“几年前,咱张店人若想欣赏一场‘高大上’的音乐会,往往只能花钱购票,甚至赶赴外地车马劳顿。现在,咱们有了自己的‘都市森林’交响乐团和‘城市天空’民族乐团,每年都会举办免费音乐会,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接触高雅艺术。”对文化活动极其热爱的张店退休职工杨爱菊深有感触地说。

从聆听学习到亲自参与其中,从被鼓励体验到主动申请加入,耳濡目染中,越来越多的张店市民成为文化大舞台的主人。

马尚镇龙凤苑团、解营村弘博艺术团、马庄村骏马舞动广场舞团队、车站街道办绿苑合唱团、和平街道办书法协会……这些仅仅是活跃在张店街头巷尾各类文化团体的一个缩影。2012年,本报曾以《百支“草根合唱团”唱响淄博文化大戏》为题以通版篇幅报道了中心城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兴起。如今,除合唱团外,张店各类民间舞蹈团队、戏剧表演团队、书画协会等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文化活动极大丰富,市民参与热情越来越高,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和谐文化氛围。

“作为淄博市中心城区,张店文化底蕴深厚,群众需求多样化。为打造城市文化特色品牌,推动中心城区文化繁荣发展,我们近年来以‘文化强区’建设目标,力推‘文化惠民’工程,着力塑造了一批具有含金量的城市文化特色品牌。”张店区文化出版局李颖局长向记者介绍,以居于全区文化阵地最前沿的区文化馆为例,目前已开设免费服务项目十余个,年服务人数超50万人次,16支馆办文艺团队常年活跃在社区街道村居,成为基层群众最受欢迎的艺术团队;区文化馆女子合唱团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将“幸福张店”唱响世界音乐最高殿堂,把齐文化传播到欧洲大地;举办“永远的辉煌”第十六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全国各地61支团队近3000人参演。中国老年合唱节作为全国性群众文化品牌落户张店区,对中心城区文化品牌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和广泛影响;张店区都市森林交响乐团与鲁泰纺织集团携手国家大剧院举办“纺织之春音乐会”。此外,张店区近几年还成功组织承办了区新年音乐会、淄博花灯艺术节、中国(淄博)国际陶博会、广场舞大赛、幸福张店合唱节、张店之韵音乐季、月末音乐会等一大批文化活动,日渐形成特色鲜明、品位高尚、群众叫好的城市文化品牌。

品牌文化活动进基层从“送”到“种”

在李颖看来,塑造品牌文化活动以飨市民仅仅是文化惠民的第一步。“我们要把“送”品牌文化活动进基层逐渐变为‘种’到基层,激发市民的主观能动性。”李颖说。

“笛子单独演奏时声色清亮,融入到合奏中一定不要抢节奏,由慢板到快板看指挥,还要特别注意与其他声部磨合。”2015年12月24日,淄博剑桥中学器乐排练室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热闹景象,30余名中学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排练器乐合奏《载歌载舞庆佳节》,请来的专业指导员正是张店区文化出版局特招的文化协管员周璇,而这已是周璇连续近两年走进校园指导排练了。

文化的繁荣,与人才带动密不可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自2011年起,张店区创新机制,面向全国知名艺术院校公开招聘了30名大学生担任文化协管员,这些文化协管员在活跃城乡基层文化生活、辅导基层文艺团体、提升群众文化品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一线力量。目前,各类业余文艺团体覆盖城乡,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总体态势。全区各类群众文艺团队401支,文化志愿者队伍235人,各类文艺骨干3000多人,在传播先进文化、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的张店,不管是公园中还是广场上,不论是城区还是乡镇,总能见到自娱自乐的文化队伍。这得益于近年来张店区重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惠民项目。据悉,张店实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级平台建设,建立了以区文化馆为龙头、镇(办)文化站为枢纽、村(居)文化大院为基础的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全区95%的村镇、社区建成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同时为28个农家书屋配发了移动影库设备,对22个文化大院和22个文化小广场进行提升建设。结合“乡村文明行动”,美化提升建设10个文化小广场。着力建设张店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项目,确立了以张店区图书馆为总馆,街道、镇图书馆为分馆,以社区、农家书屋为服务点的三级总分馆网络。目前共建马尚镇林家村、东南村、冢子坡村,体育场办事处金乔社区、科苑办事处、世纪花园分馆及服务点6个试点,为各个分馆及服务点配送了1万余册图书,编目著录书目数据25000余条,制作分馆读者卡5000余张,把文化的“种子”更好地“种”进基层。

2015年10月30日,由国家文化部举办的“2015年中国文化馆年会暨文化艺术博览会”颁奖典礼在重庆举行,张店区文化馆在全国3000余家文化馆中脱颖而出,被文化部表彰为“2015年全国优秀文化馆”。 

此次评选,全国仅有十家优秀文化馆入围,张店区文化馆是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如今,住在张店城区,文化艺术中心的少儿图书馆每周对外开放超56小时,10万册图书供市民免费借阅。即便是生活在乡镇和农村,实现全区覆盖的农家书屋藏书种类繁多,村民足不出户就能畅游书海。81个文化大院,68个社区文化中心建成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文化活动场所,唱歌、跳舞、下棋、观影,各项活动一应俱全……

回望“十二五”,中心城区张店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推动了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一大批文化惠民重点项目规划已全面就绪。张店区博物馆完成陈列布展及一系列配套设施工程、启动淄博长途汽车站旧址建设齐鲁观赏石市场项目……一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队伍素质不断提升,文博事业繁荣发展的文化名城正稳步铸就。   (晚报记者赵瑞雪 通讯员张博)

传承发扬民俗戏曲文化

扬琴、二胡、各种打击乐在一起,奏出一首首经典的戏曲。解营村广场上,弘博艺术团的成员们正在赶排百姓喜闻乐见、爱听爱看的经典吕剧曲目《小姑贤》、《李二嫂改嫁》……演员们精心琢磨,推陈出新,让节目变得更加精彩。

“村里的戏曲文化比较浓厚,大家没事都自娱自乐的凑在一起,演唱吕剧。”艺术团团长耿佃功说,最开始时大家自带乐器,凑在一起娱乐。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2013年市区文化部门配置了演奏乐器扬琴和灯管音响,村里也专门提供了演出排练的场所。去年7月,弘博艺术团正式成立。“别看我们都是业余的戏曲爱好者,但大家的认真劲儿一点都不输专业演员,自费买服装,连谱架和打击乐架子都是亲手制作的。”耿佃功说。

每个周末的晚上,都能见到弘博艺术团的成员聚在解营村广场的活动室里进行排练,村民们就会期待着又有新戏要上演了。“曲目都是从网上下载下来,村民们爱听戏,我们排练的时候,很多村民就过来听戏,听到精彩的地方还给我们鼓掌。”耿佃功说,正因如此队员们的热情都很高涨,都觉得能把戏曲文化展示出来很有意义。“排练过程中,大家相互切磋,私下里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争取唱出最好的戏曲。”耿佃功说,团里还经常与别的剧团交流经验,邀请优秀剧团来演出,学习他人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如今,剧团成立一年多以来,多次参加市区大型文化演出活动,既给成员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也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虽然都是一些业余爱好者,但大家对戏曲文化都非常执着,现在不少人已经成为合格的戏曲演员了。”

优美舞姿展现自信风采

每天晚上7点半,43岁的翟晓丽和她的姐妹们都会准时出现在马庄村广场上,开始排练舞蹈。“一二三四……”教练王秀华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带领着队员们彩排广场舞。队员们一同踩着音乐的节拍,展现优美舞姿。

“原本我们就很热爱舞蹈,晚上没事的时候喜欢聚在一起跳广场舞。”队员翟晓丽说,2014年8月,爱好跳舞的姐妹们聚在一起商量,成立了马庄村骏马舞动广场舞团队。起初建立队伍是为了大家健身和爱好,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参与其中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借助网络自己编排、改编广场舞,统一着装演出让团队不断走向规范化。

“团队成立之初,有次排练《红莲湖荷韵》,里面有一个舞蹈动作需要跪在地上,正值三伏天排练,每个人的膝盖都跪黑了。”翟晓丽说,即便如此大家一句怨言也没有。并且如果赶上天气不好,他们就到地下车库里练习跳舞,“舞蹈文化已经深入到队员们的骨子里,一天都不能落下。”今年,10月28日,马庄村骏马舞动广场舞代表淄博参加“山东省舞动乡村广场舞”总决赛,他们的广场舞《舞动中国》一举荣获银奖。“去济南参加比赛前就练了两个周的晚上,团队成立一年就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对每个人都是莫大的鼓励。”王秀华说。

白天上班忙碌,晚上参与文化活动放松身心,翟晓丽说广场舞让她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用优美的舞姿展现了自信和风采,不仅使大家锻炼了身体,也成了交际的纽带,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希望以后有更多人能喜爱舞蹈,让中老年人在舞池中绽放出绚丽的年轻色彩。”

舞蹈文化已植根我们心中

整齐的队伍,标准的舞姿,伴随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齐盛湖公园里,赵淑华和她的龙凤苑舞蹈队格外引人注目。每晚7:30,队员们身着整齐的服装,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展现优美的舞姿,成为齐盛湖公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2012年我加入龙凤苑舞蹈队,当时就是晚上出去活动一下,大家聚在一起随便跳。”团长赵淑华说,队伍里的好姐妹知道她喜爱跳舞,就让她给大家排练舞蹈。“我在家里的电脑上学习动作,然后再自己改编。队伍里都是一些业余爱好者,动作不规整就慢慢来,没有整齐的服装和头饰,队员们就商量着自己掏钱购买。

“去年夏天,我们报名参加‘绿城百合’杯舞动乡村比赛,参赛的《幸福时光》舞蹈串烧,获得了最佳队形奖。”赵淑华说,那个舞蹈足足排练了4个月的时间,原先没有舞蹈基础的队员,在反复的训练中动作也越来越标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最初这支队伍并没有固定的训练场所,随着齐盛湖公园的落成,也为她们提供了最佳的场地。队员们都聚在齐盛湖公园一起舞蹈,相互交流中也增进了感情。

“队伍里有很多原先毫无舞蹈基础的队员,经过反复排练,如今都已成为骨干力量。”赵淑华自豪的告诉记者,现在龙凤苑舞蹈队已经小有名气,成为马尚镇的一个文化亮点,大家也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人了解舞蹈文化,热爱舞蹈文化。”

我们要歌唱这美好生活

摆放乐器、整理乐谱、调试音响……12月22日一早,绿苑合唱团团长张连芳早早来到早已定好的庆元旦演出地点,做着演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不一会,合唱团的团员们陆陆续续来到演出地点,在张连芳的指挥下按声部排好队,抬头挺胸,先吊吊嗓子,为演出做准备。

8点30分,元旦演出正式开始。“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伴着团员们的精彩演绎,优美的旋律随风飘扬。记者了解到,最初这些业余文艺爱好者都是自发参与,大家经常在市植物园一起唱歌,如今专业的演出水平已经接到众多单位的节日演出邀请,有了不小的知名度。

“2003年建团,当时只有20多人,现在已经发展到百余人。”张连芳说,成立之初团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乐器,也没有正规的演出服装。2005年,张连芳与团里众人商量合资购买了一台手风琴,并且开始统一服装进行表演。“从那以后,每次排练我们都要拉起团队横幅,身着统一服装。”张连芳说,团员都是业余文艺爱好者,起初两年练习简单的齐唱,大家都觉得歌声没有韵律感和层次感,于是他开始指导大家分四个声部演唱,并且用手风琴伴奏。当时,绿苑合唱团也成为张店首个分四个声部,以手风琴演奏大合唱的民间团体。

张连芳说,自建团以来,绿苑合唱团参加的各种演出数不胜数,也收获了不少荣誉,。“团里的每个成员把歌唱的爱好当成事业,凝聚在一起,歌唱美好生活,才有今天的成绩。”

(晚报记者陈圆 通讯员张博)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