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标准化战略 提升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2016-01-05 14:34:36来源:莱芜新闻网作者:
  □毕德春
    近年来,以生姜、大蒜等为主的大宗农产品,已成为推动莱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产业。立足行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就如何提升我市以姜蒜为主的大宗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姜蒜产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近些年,莱芜姜蒜产业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拉长产业发展的传导链,构建起了循环农业经济新型产业格局。综合分析姜蒜产业的发展情况。呈现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引领了全国姜蒜种植的方向。我市姜蒜常年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占全国总面积的5%。姜蒜种植区域已覆盖到羊里、寨里、杨庄、高庄、大王庄、雪野等10余个镇(街道)。从2001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实行全过程的生产质量安全控制,姜蒜种植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一是建立了一系列姜蒜生产体系。其中,《出口姜蒜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属国内首创,并于2007年由山东省质监局颁布成为全省的出口姜蒜种植标准,2008年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出口生姜大蒜种植标准。二是建立了一系列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全市无公害生产基地达到26万亩。其中,企业自属基地1.2万亩,合同型基地11万亩。万兴公司的2.5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了欧盟GAP认证,先后被命名为“亚洲食品卫生安全控制(HACCP)协会中国莱芜示范园”和“英国超级食品公司生姜基地”。三是通过了一系列的质量认证。目前已经由10家企业通过欧盟GAP认证,20家企业通过中国GAP认证,60家企业通过亚洲食品卫生安全控制(HACCP)认证。其中,万兴公司是全省首家通过欧盟GAP认证的企业、全国首家通过TNC认证的企业。“通海”牌、“嬴牟”牌生姜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泰山”牌生姜被推荐为首批“山东名优农产品”和2008北京奥运会专供产品。
    (二)加工基地标准化建设引领了全国姜蒜加工的方向。一是加工储运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市生姜大蒜加工储运企业近222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年加工储运能力120多万吨,亿元以上的加工储运企业20余家。2家龙头企业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填补了我市没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空白。二是加工链条不断延伸。产品从单纯的保鲜姜块、腌渍生姜、姜芽,逐渐发展到脱水姜片、姜粉、寿司姜片、姜油、姜酒、姜饮料等附加值较高的20多个系列50多个品种。产品已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万兴公司生姜大蒜出口量和出口额连续10年来一直居全省前列,成为全国生姜出口第一大户。该公司与香港万新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投资2000万美元,建设姜蒜脱水项目,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美元,可带动生姜标准化种植2万亩。
    (三)集散基地标准化建设引领了全国姜蒜交易的方向。目前,全市参与姜蒜购销的农民购销大户1600多户,形成了羊里、寨里、杨庄等姜蒜购销大镇。鲁中商品批发城投资1.7亿元建设的总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的“三辣一麻”交易中心已经动工。该项目已被国家发改委批复为国家级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被国家农业部批复为国家农业部第十三批定点市场。目前已启动建设,进一步提升生姜产业的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逐渐将其打造成为全国姜蒜交易集散中心、价格生成中心,形成“买全国、卖全球”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四)研发基地标准化建设引领了全国姜蒜研发的方向。近年来,市农科院、市职业技术学院、市农业局以及部分加工储运企业,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并得到了推广应用。一是推广了生姜大蒜高产栽培技术。二是开展了生姜大蒜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工作。如,探索出了建立大型姜窖、沙埋生姜的方法,彻底解决了生姜储藏期农民使用禁用农药的问题。三是培育出了生姜新品种。其中,“辐育一号”已进入大田生产,比传统品种亩增产30%以上。四是生姜种质资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世界生姜种质资源达到了240个,我市现有97个,占40.4%。五是精深加工技术及产品开发发展较快。东兴源、市中医院、一品、凤城酒业等十余个单位,相继开发出了寿司姜、姜粉、姜油、姜酒、大蒜胶囊、蒜油等深加工产品。市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生姜深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进展顺利,已利用不同提取方法提取出了姜精油,姜油树脂、生姜微胶囊等5个精深加工产品。
  二、姜蒜产业标准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问题。目前,土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生姜大蒜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市人均0.8亩耕地,一家一户就是一个坐产单位,这种“微型”的经营规模不利于标准化的发展,我市平原乡镇,土地肥沃,农民非常珍惜土地,标准化生产难度大。企业发展的自属基地基本是一些偏远乡镇、农村的山岭薄地,土地贫瘠,不利于标准化基地发展。通过土地流转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用地不足问题,但流转进程较慢,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企业自属基地很难建设,现在全市仅有2万亩,主要以合同型基地为主,而合同型基地不容易管理,种植很难达到“五统一”(统一规划标准、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种植管理、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治)。因此,产品质量很难保证。
    (二)土壤问题。由于生姜、大蒜种植区常年轮作,土地得不到休养生息,加上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致使土壤中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超标,高残留农药“六六六”和化肥使用在土壤中潜伏期长达60年,对农作物生长不利,不可能生产出优质产品来。
    (三)种植问题。我市在生姜种植上采用传统的密植,一次培土,而安丘、昌邑等地则采用稀植、多次培土,采用稀植、多次培土方法可使单株生姜根茎大、姜块肥大、商品性状好。在大蒜种植上,也习惯于密植,与金乡蒜相比,养分不足,个头小,质量差。
    (四)病害问题。目前病虫害主要是生姜生长期的姜瘟病和烂脖子病,以及生姜贮藏期的“姜蛆”。目前,姜瘟病防治技术虽已由市科技局立项,但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就像人得了癌症,是生姜的“克星”,也可以说属于不治之症。烂脖子病可使生姜茎基部腐烂倒伏,严重的可使地下老姜腐烂。目前,市农科院正准备申请立项进行专题研究。姜蛆是发生在我市生姜贮藏期的主要害虫,对生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的影响,生姜受害后常引起腐烂。由于姜块带有虫口,色泽、鲜亮度、品质下降,致使生姜价格下跌,在国际上竞争力差,影响出口创汇。
    (五)加工问题。我市姜蒜企业大部分属于作坊式生产企业,技术落后,装备不强,产品档次低,经济效益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姜蒜产品还停留在原料型和粗加工、初加工阶段,产品主要集中在保鲜、脱水、盐渍三个系列,产品档次、附加值低,出口也仅限于干姜、姜芽、姜片、蒜头、蒜片、蒜米等初级的产品,高层次的产品少,像姜油树脂、姜辣素等用于医用、保健、化妆领域的产品直接没有。
    (六)市场问题。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盘升,给我市生姜大蒜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影响,再加上国内原材料上涨,给企业带来了双重挤压,大部分企业只能进行微利经营,许多企业为了留住老客户,甚至进行赔本经营;国家取消了姜蒜出口补贴、奖励,也影响了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国家商检总局规定出口企业没有备案的,不得检货通关出口农产品。这也增加了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高,扩大出口的难度越来越大;国外种植生姜分布在我国周边地区。国内姜蒜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到20余个省市。山东由主产区的莱芜、乳山逐渐扩大到日照、莱西、安丘、金乡等20多个县市。安丘、金乡等地姜蒜品质又好,对我市姜蒜销售影响较大。
    (七)研发问题。一是对姜蒜新品种研发力度不够,我市的姜蒜只能作为调味品种植,还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效益也比较差,目前也没有研发出丰产性、外观性、抗病性、适宜性好的食用新品种,更没有药用型、加工型等专用型品种;二是对新型种植模式研发力度不够,目前我市的种植模式比较落后,还没有研发出适宜莱芜地区的新型种植模式;三是对病虫害研究力度不够,特别是姜瘟病、烂脖子病和储藏期虫害;四是对生姜大蒜深加工产品研究开发力度不够,目前我市还没有研发出用于医药、保健、化妆等领域的高、精、深产品。因此,严重影响姜蒜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三、姜蒜产业标准化发展方向
    按照农业标准化的功能定位,把“四个一流”的建设标准进行合理、科学的细化分解,进一步提高姜蒜产业综合竞争力。
    (一)建设一流的加工基地。一是引进建设一批企业。围绕生姜、大蒜筛选论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加强与国外的合作联合,引进一批加工企业,加快姜蒜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二是盘活改造一批企业。在“改灶”、“补灶”,“不立新灶”的同时,实行资产重组,扶优扶强,培植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引导鼓励原有企业,充分发挥厂房、设备、工地的优势,盘活存量资产,采取多种形式,扩大融资渠道,实行政府补一点,银行贷一点,股份投一点的办法,进行重新整合,形成资金流、物流、技术流和人才流的“洼地”效应。三是新上扩建一批企业。按照“大(块头大)、高(科技含量高)、外(外向型)”的思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在搞好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立足优势,选准突破口,有计划地新上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加工能力强、产品创汇高的加工企业。一方面选择一批市场占有率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另一方面组织有条件中小型企业,采取兼并、联合的办法,使产业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增强企业竞争力。四是培植发展一批企业。按照大项目一产业链一产业群一产业基地的思路。加快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搞好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推动企业快速扩张,推进企业间合资合作,加快培植一批规模大、产业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这方面要搞好三个支撑:(1)投入支撑。借助外力,启动内力,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动快增长;(2)科技支撑。推动产学研结合向纵深发展,探索出联建高技术项目试点企业和联办高新技术示范企业,并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着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成功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并形成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研究一批的良性循环;(3)人才支撑。坚持培养、引进、使用三措并举,培育造就一支思想观念新、创业魄力大、驾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二)建设一流的种植基地。按照进口国标准要求,以良好农业操作规范为切入点,以有机基地、绿色食品基地为建设目标,以地理、环境、气候和水、土、肥等基础条件为前提,抓好标准基地建设。在具体操作上严格掌握八环节:第一环节,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治理,抓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重点要抓好土地的置换,达到有机食品生产的基础条件。第二环节,技术培训。按GAP要求,把技术规范、种植管理、投入品使用、病虫害防治等作为培训内容,让基地工人掌握种植生姜的技术规程,做到先培训后上岗。第三环节,施肥管理。按照有机产品生产的要求,在施肥管理中采用生物肥,杜绝使用农家肥、土杂肥。对基地使用肥料集中采购,对所使用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设立专供仓库集中管理。第四环节,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如频振式杀虫灯、诱捕器、黄板、蓝板等绿色控害技术,不使用化学农药。第五环节,灌溉管理。基地用水必须经过净化处理,并实行节水灌溉。第六环节,贮存管理。建设高标准大型姜窖,采取生物储存的办法,杜绝农药残留。第七环节,加工规程。按照进口国的标准设计、建设加工车间,按HACCP规程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第八环节,建立可追溯档案。从基地选择、种植、投入、运输及加工等环节,建立完整的档案。实行可追溯制度,健全溯源体系,确保质量安全。在基地建设的形式上,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企业+村委+农户的建设模式。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出口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为主体,在政府的引导帮助下,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村级组织,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将土地依法连片流转给村集体,然后企业与村委签订流转合同,一定几十年不变。积极推行万兴模式,由村委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目前,该公司已与公家庄、李家庄、富岭、前卞庄4个村流转5000亩土地,集中连片发展企业标准化自属基地,每年公司支付给农民每年600元的土地租金。同时,农民在基地打工,每年还能获得8000元的收入。村委每亩也能得到100元的组织协调费。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实现了“多赢”目标。二是企业+村委+合作组织的建设模式。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带动和组织农民顺利进入产业化轨道。农民以土地等生产资料入股,使土地成为资本,与企业联合,如羊里东魏庄村200多户农民,在莱芜东井食品有限公司经理亓法生牵头下成立合作社,并推荐东魏庄村支部书记魏军传担任合作社社长,农民带地入社,入社土地500余亩。探索出了一条“企业+村委+合作社”经营新路子。合作社采取“四次返利”模式:第一次返利是种植生姜的社员获得每亩150元的启动资金;第二次返利是企业按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统一收购社员生产的全部生姜;第三次返利是企业利润超过10%部分全部返还合作社社员;第四次返利是2—3年后合作社为社员盖居民楼并实现社员集中居住。三是农户+基地+企业的建设模式。围绕生姜、大蒜,建立适合其龙头企业自身发展原料生产基地,与村庄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协作关系,采取了产业化带动型的“村企互动”的形式。东兴源食品有限公司结合出口企业的免检区建设,与大王庄镇东上崮村建立了长期契约关系,通过村级组织这一桥梁,与农户签订长期合同,发展标准化生姜基地1200亩,形成了“农户+基地+企业”的发展模式。由企业派出技术人员,从种植、用药、肥料、技术、良种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从源头上构筑农药残留监控体系,使农产品出口原料来源清,生产过程监控到位,过硬的产品质量成了应对国外“绿色壁垒”的“杀手锏”。该公司所生产的生姜及姜制品在非常挑剔的日本市场也得到了认可。
    (三)建设一流的交易集散基地。要以鲁中小商品批发城为依托,以农业部批准的“三辣一麻”专营市场和省发改委批准立项“三辣一麻”交易大厦建设项目为重要载体,巩固发展好传统市场交易,加快推进“三辣一麻”现代交易市场建设,培植新型的市场主体,建设“三辣一麻”大厦、现货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和鲁中大型立体恒温库群。以及生姜为主的集电子商务、信息发布、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市场平台。把“产加销”变为“销加产”。不断适应经济国际化、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以订单农业为载体,积极发展“合同姜”、“合同蒜”,让农民手持订单组织生产。
    (四)建设一流的科技研发基地。要进一步抓好“科技研发”,重点抓好生姜种质资源圃建设及抗病育种、姜瘟病生化防治、生姜储藏期异型眼蕈蚊生物防治等生姜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在姜瘟病防治、储藏保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积极组织力量研究大蒜“二次生长”和“面包蒜”等技术难题。(1)建立科技研发中心。规划建设一流的生姜、大蒜育种、种植、病虫害防治、储藏、精深加工于一体的研发中心。要建设研发大楼、监测中心、中试车间。以生姜诱变育种技术研究,生姜组培脱毒快繁技术体系的研究,姜瘟病防治技术研究,生姜良种繁育技术体系的研究,生姜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为主题,同时拓展生姜储存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和生姜医药、化妆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研究,以及姜苗、蒜苗系列开发研究。(2)建立种质资源培育中心。包括组培试验中心、种质资源圃、原原种繁育示范场、试管苗原原种繁育基地。一是组培实验中心。包括实验室、组培室、炼苗室、成果展厅、种质资源试管苗保存库等。二是种质资源圃。包括露天种质资源保存区、保护地种质资源保存区。三是原原种繁育示范场。以标准大棚建设为重点。四是试管苗原原种繁育基地。要建设试管苗原原种繁育基地,以此形成生姜、大蒜种质资源的带动源和辐射源。进一步扩大品种类别,引进国内外生姜品种,进行驯化、培育和栽培。不断扩大生姜、大蒜品种,建成种质最全、质量最优的姜蒜资源圃和姜蒜“基因银行”。在这方面,首先通过引种和品比试验,筛选优质高产品种;通过外植体选择处理、培养基筛选、培养条件优化和试管苗移栽技术的研究,建立生姜脱毒快繁体系;通过试管苗生产原原种、原种、生产种,建立生姜良种繁育技术体系。通过优化栽培模式、合理肥水管理、科学进行病虫害防治等,研究生姜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整合组装配套,建立生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进行推广示范。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