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食品安全思想及现代意义

2015-11-25 13:56:00来源:大众网作者:

  孙法星

  春秋时期,战乱不断,加之物质极度匮乏,缺医少药,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左右。而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春秋那样的乱世,却活了73岁,这在当时是少见的。究其长寿原因,除了他精通“六艺”,自觉锻炼脑力、体力外,还创造并实践了光辉灿烂的饮食文化思想,为健康长寿奠定了基础。在《论语》中,孔子关于国君赐食设食、君子依礼而食、民间饮食礼仪、膳食均衡搭配及其色、味、形、质、养、器等方面的教诲,至今仍有教育意义,而《论语》中的食品安全思想,尤其应引起重视: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之不断为人类提供食品所需

  儒家用中庸思想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反映了初期的生态伦理思想。

  1、取之有时,不过度索取。《论语·述而第七》篇中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里的“纲”,有几种解释,一是指网上的大绳,代指撒网捕鱼;一是指用大绳横遮流水,绳上再排列一系列的钓钩来钓鱼,这种方法叫纲。弋,指用带生丝的箭发射(射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孔子用鱼竿钓鱼,不撒网捕鱼;用箭射鸟,但不射归巢歇宿的鸟。《论语·乡党第十》篇中说:“君赐生,必畜之。”就是君主赏赐的活的牲畜,一定把它养起来。孔子的上述行为在当时必是异于常人之举,故被其弟子极珍视地记录下来。孔子如此行事,旧注多以仁爱释之。认为“此可见仁人之本心矣。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小者如此,大者可也。”(《论语》集注卷四)这种解释体现了儒家的仁爱之心,是十分贴切的。但结合《史记·孔子世家》中记孔子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另外一层含义。“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显然,孔子将剖腹取胎、竭泽而渔和覆巢毁卵从道德层面视为不义之举,表明了不尽物取之的节制态度,符合现代生物学理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

  2、用之有节,不铺张浪费。除尊重自然馈赠,反对竭泽而渔地向自然索取外,孔子一直主张节省节约,安贫乐道,反对追求奢华生活。“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第一》)显然,孔子把节约费用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在奢华与节俭之间,孔子主张宁俭勿奢。“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述而第七》)孔子不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教育人们安贫力学、安贫乐道。“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第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第七》)孔子还为我们树立了颜回这个安贫乐道的贤者榜样。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第六》

  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是直接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食品如粮食、蔬菜、饮用水等直接来自自然界,能否保证自然界源源不断地提供人类所需,保证食品的数量安全,是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反观现今食用农产品生产中,人们为追求农产品数量和效益的最大化,过度垦殖,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激素等添加剂,致使产地环境被破坏、农产品产量下降,并产生质量安全风险,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人类社会要长远发展下去,就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引起食品危机乃至生存危机。孔子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主张仍有现实意义。政府和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身体力行“节用”。从政府角度来看,要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从社会成员来说,不过分追求享受、奢华,节约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滴水,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毛德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