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不良反应报告逾百万 用药风险离我们有多远

2015-09-09 07:08:00来源:大众日报作者:李 振

  治疗乙肝咋患上骨质疏松?

  因为患上骨质疏松,8月30日,济南市民杨军(化名)来到齐鲁医院就诊。经过仔细检查后,医生告诉杨军,他出现的骨质疏松症状是药物阿德福韦酯的副作用,换药或者停药后补磷盐、维生素D,症状就会缓解。

  杨军是一名乙型肝炎患者,服用阿德福韦酯进行抗病毒治疗已经有5年时间。如今,越来越多的医生了解到阿德福韦酯这一新的风险,避免了将不良反应症状诊断为原发性疾病,导致错误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离我们并不遥远,用天麻头风灵治疗头痛脸上起了红斑,用何首乌治疗白发造成肝损伤,最惨痛的教训当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反应停”带来的万余名“海豹婴儿”。

  “药品摆上货架并不是研发的终结,而是投入更大人群中使用收集更多不良反应,继而指导临床让用药更加安全。”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中心主任吴世福告诉记者,某些药品只有在长期大量使用后,不良反应才可能被发现,比如发现四环素影响骨骼生长用了10年,发现非那西丁造成肾损伤长达75年,因此必须形成强有力的对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发现和处理能力。

  近十年不良反应报告逾百万

  按照国家要求,从1998年起我省逐步打造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体系,目前全省17市80个县设置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全面搜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全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单位达3391个。

  体系的完善促进监测水平的提高。近十年,我省累计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超百万份,发现药品风险信号80多个。前些年我省发现的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曲克芦丁注射液等不良事件多属于药品质量问题,而近年来浮出水面的则多是真正的不良反应和风险信号,如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醒脑静注射液等不良事件。

  如今,我省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控重点已从提升样本数量变为对样本的有效利用。2013年,济南、临沂、淄博、东营四市构建专业的药品不良反应评价平台,分别对神经精神类药物、心血管药物、肿瘤抗感染药物以及消化类药物进行逐个突破。

  农村成药品不良反应重灾区

  不过,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大城市、大医院,医生用药相对规范;越到基层、越到县以下医疗机构,用药环境越不容乐观。部分医生对用药风险了解不足,用药量大图便宜。有些患者缺乏健康理念,不吃早饭就去打针;有的希望一针就能治好病,要求医生大剂量用药。自行用药、大剂量用药、合并用药、超适应症用药等情况屡见不鲜,控制药品不良反应任重道远。

  为了提高基层医生和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最近几年,临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主任董芳跑了不少乡镇卫生院、卫生室、村居、学校,每到一处就拿出自制的幻灯片、宣传材料进行宣传。“不说他汀、头孢,一说四环素牙,老百姓就都明白危害了。”董芳的基层科普做得很有一套,效果也不错,但过程却很辛苦。临沂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编制21人,面对的是全市百余家医院、5千余个村卫生室以及4万多名医师药师,四面出击经常让团队成员感到力不从心。“临沂中心在全国都算规模大的,很多地市只有几名从事药品不良反应的专业人员,科普难度可想而知。”董芳觉得,未来只有吸引更多掌握专业知识的人加入,才有希望真正控制住不良反应这头猛虎。

初审编辑:张艳

责任编辑:王晓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