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紫外线辐射强度大,湿热侵肤,各种昆虫、细菌、真菌亦大量繁殖,这些因素导致夏季成为皮肤病的高发季节。强光高温等因素不但会诱发许多皮肤病,而且还会使原来的皮肤病加重,那么夏季常见的皮肤病有哪些?该如何预防呢?德州市中医院皮肤科专家杨京慧提醒广大市民,远离夏季常见皮肤病,预防是重点,一旦发生皮炎、皮疹、虫咬,最好到正规医院求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切莫自作主张乱用药。
痱和癣
痱俗称痱子,是由于环境中的气温高、湿度大,出汗过多不易蒸发,遇冷水或空调寒凉,汗腺导管口被阻塞,汗液排泄受阻后,因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外溢的汗液渗入并刺激周围组织而于汗孔处出现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多发生于皱褶部位,一般无明显瘙痒,或伴有瘙痒,继发感染后出现脓疱。
该病天气转凉后可好转。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室内通风散热,减少出汗;穿宽松衣裤,及时更换潮湿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出汗后不要接触冷水,房间空调不要调的太低。患病后可外用痱子粉或炉甘石洗剂等治疗,中成药藿香正气水外搽也能取得显著疗效。
癣病是真菌感染所致,包括体癣、手癣、股癣、足癣等。夏季气温高,空气潮湿,给真菌提供了温床,感染后以丘疹、脱屑、水疱、糜烂、渗液等为主要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市民平时应注意个人、家庭卫生;与患者分盆洗刷,不与患者共用鞋袜、毛巾等;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酸碱物质对手足部皮肤的损伤。治疗: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达克宁、克霉唑霜等,严重者口服抗真菌药治疗。中药王不留、白矾、马齿苋、荆芥水煎外洗,具有杀菌止痒功效。
日光性皮肤病
日光性皮肤病包括日晒伤和多形性日光疹等,其罪魁祸首是日光中的中波紫外线和部分波长较短的长波紫外线。常在日晒后3~4小时至十余小时出现症状。先是暴露部位的皮肤瘙痒和灼热感,继而出现弥漫性红斑、丘疹,严重者会出现水肿、丘疹、斑块、水疱。红斑消退后脱屑、色素沉着。
预防首先平时要经常参加户外锻炼,使皮色逐渐加深以增加日晒的耐受力。但应避免烈日曝晒,在外出时撑太阳伞、戴宽边帽、着长袖衣。在外露部位于曝晒前15分钟涂些遮光剂,如5%二氧化钛剂等物理性遮光药。若已晒伤,轻者可不治疗,或自制冷牛奶湿敷15分钟,重者医院就诊,先使用硼酸溶液冷湿敷,然后外涂炉甘石洗剂或氧化锌膏即可,中药黄连、黄柏、双花外洗疗效也可,约一周余能恢复。瘙痒明显者,可加用内服西替利嗪等抗过敏药。
各类皮炎
夏季皮炎是因持续的高温、高湿环境,加上皮肤出汗多又没有及时清洗所致的皮肤炎症。
“皮疹初起为红斑,继之出现密集的小丘疹或丘疱疹,有瘙痒和轻度烧灼感,抓后局部常伴糜烂渗出,结痂及抓痕,天气凉爽后,皮肤损伤便会很快痊愈。”杨京慧建议,预防夏季皮炎应保持室内通风和皮肤清洁干燥,患者宜穿透气衣裤,治疗可用冷水冲洗患处,擦干后涂消凉止痒剂,并结合口服抗过敏药物治疗。
湿疹皮炎多因日光、紫外线、温度、多汗、搔抓、摩擦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洁净等外界因素刺激,加上遗传、个体易感性及耐受性等内部因素引起。皮损以红斑、丘疱疹,皮肤瘙痒剧烈,反复刺激可引起局部糜烂、渗出甚至皮肤感染,日久可致皮肤浸润肥厚,多对称分布,反复发作,以手足为多发。
中医认为该病系湿热蕴于肌肤所致,患者首先应避免易致敏和有刺激性的食物,如鱼虾、牛羊肉、浓茶、咖啡、酒类等辛辣腥发之物,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搔抓、接触洗衣粉、洗洁精等。症状轻者可外搽糖皮质激素类药膏或中药软膏,严重者可加用抗过敏类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内服以止痒;有渗出用马齿苋、黄连、生地榆水煎冷湿敷。病情严重者采用中药健脾祛湿,清热解毒中药,从根本上对症治疗。
■名医链接
杨京慧德州市名中医药专家、市中医院副院长、皮肤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
潜心于中医药理论研究,国学功底好,对中医四时养生保健有较深地研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性病,尤其对治疗牛皮癣、白癜风、湿疹、荨麻疹、青年痤疮等皮肤顽症及泌尿系传染病有独到之处。其研制的中药制剂蛇参丹、银蜕丸、益皮丸、十子救肤丸、硫玉膏等临床疗效显著。
初审编辑:张艳
责任编辑: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