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文杰 通讯员 王庆元 程士滨 报道)近日,市统计局调查队顺利完成今年夏粮产量调查工作,经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核定、反馈:2015年我市实现夏粮播种面积343.14万亩,单产445.15公斤/亩,总产152.75万吨,夏粮生产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我市夏粮单产持续增高,大大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我市夏粮播种面积达到343.14万亩,较2014年增加13.13万亩,夏粮面积超2011年4.08万亩,跃至历史第一位。2015年全省夏粮播种面积为5701.95万亩,同比增加89.85万亩,增幅为1.6%,我市占全省增量的14.61%。
在2014年夏粮单产创历史新高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夏粮单产攀升至445.15公斤/亩,同比增加3.49公斤,增幅为0.79%。据有关数字统计,近年来,我市夏粮单产持续增高,大大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在夏粮面积、单产两项指标均实现增长的推动下,今年全市夏粮总产首次突破150万吨,达到152.75万吨,较2014年大幅增加7万吨,增幅为4.8%。2015年全省夏粮总产为2347.3万吨,同比增加82.9万吨,增幅为3.66%,我市夏粮总产增加量占全省增量的8.44%。
对种粮大户的补贴政策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严格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采取各种措施,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在国家小麦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小麦一喷三防、农业保险、种粮大户奖励等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粮食价格平稳上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持续投入等多项惠农政策的推动下,我市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小麦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农民对种粮的热情高涨,尤其近几年对种粮大户的补贴政策对调动扩粮的作用明显。
我市农业生产种植结构持续调整,近两年主要表现是棉田与非粮地的改种。由于植棉效益和生产机械化程度低,2015年全市春播棉花面积131.9万亩,同比减少了17万亩。由于传统棉田适种作物少,棉花面积的减少对其他作物传导效应较弱,大多棉田改种了粮食。
不断加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力度,为小麦丰产提供保障
我市不断加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主要实施了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地力提升工程、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开发等,全市粮食生产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全市大力提升良种覆盖率、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农技因素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目前,我市小麦主要以济麦22、潍麦8、泰农18、师滦02-1等高产优质品种为主,良种覆盖率达99%。通过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平台,我市大面积推广应用了规范化播种、宽幅精播、播后镇压、浇越冬水、一喷三防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近年来,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补助,在全市大力开展“十统一”;粮食生产服务行动,即“统一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统一旋耕、统一深耕(松)、统一再旋耕、统一施肥、统一小麦供种、统一小麦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小麦收获、统一夏玉米机械播种”,有效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
农村土地以分散经营为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粮食增产空间
据有关分析,气候条件、农民种粮效益低、分散经营、科技支撑覆盖面小等是当前制约粮食增产空间的主要因素。
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市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551.34万亩,流转面积119.76万亩,其中用于种植粮食的面积50.09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41.82%。绝大多数农村土地仍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再加上农村劳动力流出现象普遍,农业新技术推广存在一定难度,粗放型粮食生产模式占据主导,制约了粮食增产空间。
分散经营及粗放的生产模式不利于农民种粮效益的提高,粮农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对稳定粮食面积及产量存在一定的影响。据滨州调查队对10户粮农调查测算,扣除物化成本后2015年小麦种植收益为687.66元/亩,如果将自用工成本计算在内(每亩小麦平均用工5个,80元/个/天),小麦种植实际收益每亩不足300元。
![手机快拍二维码 转发此新闻](http://qr.liantu.com/api.php?el=m&w=100&m=10&logo=http://www.dzwww.com/data/logo/1.gif&text=http://w.dzwww.com/d/12854215.html)
初审编辑:张艳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