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和他画笔下的将军庙街
教师必读的一文一书
山东商报:您小时候的读书氛围怎么样,何时开始喜爱读书的?
张国华:小时候看的画书多,这与母亲刻意的培养分不开,她也是美术教师,每一本画书都是她细心挑选的。那时新华书店还在泉城路百货大楼东面,是栋两层的小楼。周末如果去“市里”心里总是充满期待,从咯吱咯吱的狭窄木楼梯上到二楼,踮着脚,趴在玻璃上,搜寻着新出的连环画。虽然多是1角2角钱的价格,但按当时的生活水平来说,算家里为我不少的投入了。上高中爱看一些闲书,上大学期间开始从生活费中省出钱来买自己喜欢的书,那时候每学期搬一次画室,最沉的就是书。
山东商报:您喜爱哪些图书和作者?为什么?
张国华:看的挺杂,而且每个时期看的书也有所不同,除去自己专业的艺术类书籍,大多看历史、人文、旅游、文学。喜欢的作者和图书太多了,就不一一提了,只从我工作的教育行业,提一篇文章和一本书吧。张晓风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是我唯一打印出来,并贴在课程表边上的文章。一天清晨,一位母亲将可爱的男孩交给马路、交给学校、交给社会,这个世界将还给她一个怎样的啊?这其中关于学校教育的写的很现实,“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篇充满温情的文章,作为家长感同身受,同样作为教师的人会感到沉甸甸的责任。再说一本书。它算是经久不衰,常翻常用,客观严谨不带任何情感的书。每个教师案头都必备的工具书——《新华字典》。教师也会遇到生字,发错音。特别是现在家长给孩子起的名字越来越有文化,生僻字越来越多。汉语言博大精深,觉得有意思还可以延伸阅读《咬文嚼字》,短小实用。所以上面提到的一文一书,其实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终身性学习,不断提高也是我之所以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原因之一。
图书多图化是大势所趋
山东商报:许多人都喜欢您画笔下的济南,是什么触动您去描绘济南这座城市?
张国华:你说人家老舍先生,在济南生活了四年多,就写了那么多文章,一篇《济南的冬天》就让多少人爱上了这座北方的小城,又影响多少人来到这,留在这,并成为济南人?济南不是一座让人一见钟情的城市,也正如老舍把它形容成“一个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它确实其貌不扬,灰涂涂,低调慵懒,甚至邋遢,可偏偏有了一汪水、几座山,红男绿女生活其中……就像丰子恺先生的小画,寥寥数笔,就生动了,意境恰到好处。我土生土长在这几十年,身边的景后有你、我、他的故事等我去听、去写、去画,这就是《画说济南》的主要内容。但这不是“唐代的名家所画”,是为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这座城所画。
山东商报:现在的图书非常讲究插图和设计了,人们越来越看重视觉体验,您怎么看?
张国华:我也注意到了,确实这样,物质生活水平高了,也要满足更高的审美和消费层次。我个人更喜欢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书籍设计,简洁明了,质朴。可能是越做美术工作的,对漂亮越有免疫力吧,说白了就是包装设计,不影响其本质,现在许多图书设计太花哨,形式大于内容,喧宾夺主,而不是相得益彰。
随着科技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图片取代文字改变阅读方式,是大势所趋。网络、电影、电视、视频等远比文字更加刺激眼球,激发求知欲和触动视听神经,现代教学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正说明这点。传统图书的图片化正是迎合这种趋势。图像的优点是形象,信息量大,但也是缺点。图像浅显易懂,理解的难度大大降低了。使读者缺少了面对文字主动思索和再造想象的乐趣。举个例子,形容古代四大美女的样子,就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没有告诉我们眉眼高低,只知道万物见后的反映。这种美放到何时何地都不过时,太高级了。每个人都可以想象自己的西施,用西方人的话说就是“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如果换成图像,林妹妹就只有一个陈晓旭了。
近年来常常“听书”
山东商报:在读图时代,好的图画书籍是怎样的?
张国华:我现在也给孩子买绘本看,因为孩子小,选择起来主要是手绘质量好的,那些电脑制作大多没有手绘的有意思。现在好的绘本市场上不少,特别是国外的创作者,创作手法充满想象力,同样给我很多启发。上周刚看了一本,用橡皮泥平面创作的绘本,很有意思连我都愿看。
山东商报:最近填色图大火,您喜欢吗?对这个怎么看?
张国华:是吗?孩子的家庭作业里常有填图,常让我帮他一起涂,因为我的颜色比他的全,呵呵。好事吧,属于DIY 吧,和几年前数字油画,人人可以填色画油画或者十字绣应该一样,可以减压,可以让普通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山东商报:有什么独到的读书心得跟大家分享吗?
张国华:我的阅读方式近年来也有改变,常常“听书”。因为画画的关系,常常一坐,伏案就是一天,我就选择听书,《百家讲坛》《黄帝内经》《浮世风尘》《蒋勋说红楼梦》等等都是听的,一心二用,效率也不错,因为当有些地方需要精力集中时,其实什么也听不进去,这样到可以反复听。但写东西时,只能一心一意。再有就是有机会就多出去走走,所谓的行万里路吧,而且路上的风俗文化、历史名人鲜活,让人印象深刻。
初审编辑:张艳
责任编辑:陈凤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