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济南府 进士知多少

2015-06-11 08:19:00来源:济南时报作者:徐敏

  作为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进士既是政治精英,协助帝王治国理民,又在文、史、哲、艺等诸多领域有所建树。刘廷銮先生花费近5年时间撰写出《山东明清进士通览》一书,收录了两朝进士的生平事迹,填补了明清时期进士概览的空白,也是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珍贵史料。

  Part 01 从收录进士墨迹到研读进士历史

  中国科举制度从隋代草创到清代终结,有案可查的大约产生了11万余名进士,这些人构成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特殊群体。记录这些精英们的史料,历代《登科录》、《题名录》仅仅简略录入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榜次等内容,更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生卒年份、家族、仕历、事迹等,大都散见于方志、档案、碑传、笔记杂著等文献中。

  年过花甲的刘廷銮老先生从事了数十年的出版工作,从2008年退休后开始与妻子孙家兰致力于《山东明清进士通览》一书的编纂。谈到当初为何有撰写此书的想法,刘廷銮表示是缘起于对进士墨迹的兴趣。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刘廷銮开始收藏清代进士书法,因清代进士群体较大,再加上离现在不过百余年的时间,故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也较多,大多数散落于民间。就在搜集进士书法的过程中,刘廷銮逐渐渗透到科举制度的研究,乃至进士个人的生平事迹。

  在编著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的脉络非常清晰:举明清两朝进士《题名碑记》为纲目,系山东府州县志人物述记为内容,然后质之于史。从2008年与出版社确定选题后,先后花费五年多时间终成此书。这套书分为明、清两卷,以传略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记叙、整理了两朝4188名进士的传略性史料,整体体现了山东明清两代各科所取进士数量、籍贯、家族、仕历、甲第名次以及重要事迹。作为可以索检明、清两代进士及考镜当时社会现状的重要工具书,它的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进士刘墉像

  刘廷銮编著《清代百名进士墨迹》 记者黄中明 摄□本报记者徐敏Part 02 进士多出身望族,刘墉家族四代11进士

  梳理明清两代的进士家庭代系结构,可以看出进士呈现出明显的家族性。以百姓熟知的影视、史志人物诸城进士刘墉为例,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为康熙年间进士,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作为长子,子以父贵,刘墉打小备受乾隆帝的特别关爱。尽管聪明好学,通古今,但之前未曾考取任何功名利禄,终以恩荫举人的身份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考中进士。刘必显与三世后人中,有35人考取举人,11人中进士。刘氏家族被乾隆帝称赞为“海岱高门第也”与“国史之表”。嘉庆帝亲命太子少保光禄为刘氏家族修谱,十世以后,又出吏部尚书刘之和文化官刘喜海。

  由于《山东明清进士通览》不仅记叙了进士个人的生平事迹,并且囊括了其家庭概况,所以从一名进士的辑录信息中就可以窥见其家族情况。虽然没有刘墉家如此显赫,一个家族两代出多名进士的情况也不少见。明崇祯十六年济南籍进士陈扆铭,其父陈伯友是万历年间进士,堂兄陈扆诵,也是崇祯年间进士;康熙十八年济南章丘籍进士焦毓栋,其祖父焦馨是名万历年间进士,弟焦毓鼎是康熙年间进士,儿子焦祈年是雍正年间进士。两代这种家族性进士的例子不胜枚举,从每一名进士的家族成员中均可以找到其家族性中举的相关信息。

  浓厚的进士家族性特点中可以看出,殷实的大族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极强的竞争能力,一些传统的大家族进士中举特别多,所以说进士多“出身名门”不无道理。这类大家庭的家庭成员多位居官位,且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他们重视家庭教育,而且熟悉科举考试的考试规则和内容要领,所以经常出现家族中父子、祖孙、堂兄弟均进士高中的局面。

  Part 03清代济南进士数量在山东各府中排名第一

  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名称之为状元,也是科举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也是荣耀和显赫的代名词。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又别称“殿元”。

  从绵延1300余年的科举考试中,有籍贯科考的状元397人,其中山东36人(武状元不计算在内),北宋时山东籍高中状元的人数最多;从南宋开始,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山东状元人数所占比例明显减少。明清两代,山东共出了11名状元,其中明代5名,清代6名。从山东状元的地理位置上看,主要分布在聊城、济宁、曲阜、东平、潍县、青州等当时经济、文化和交通比较发达的地方。

  清代的山东状元中,有过一个有趣的文化历史现象,就是十年间济宁的红牌坊街上出了两名状元:孙毓溎和孙如仅。不过两人虽然同姓,却非同宗。孙毓溎是济宁直隶州人,家学渊源,著称齐鲁,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孙毓溎位列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咸丰三年(1853年),孙如仅位列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值得注意的是,时隔不到十年济宁出现的这两名状元不仅是同乡,而且都居住在红牌坊街。孙如仅考中状元后,其状元府也建在红牌坊街,他之所以热衷于科举功名且一举高中,应该也受到了孙毓溎家族的深刻影响。

  遗憾的是,明清两代济南并未走出一名状元。从清代的2200余名进士来看,当时属于济南府籍贯的有420多名,占到全部比例的近五分之一,在各府中排名第一。“这个比例看起来,济南府走出的进士数量并不算少了。”刘廷銮说,当时济南府地域较大,领州四、县二十六,今天的邹平县、平原县、沾化县等都在济南府的范畴。清时济南经济文化也较为发达,不少外地人慕名来济读书并在此著书立说。

初审编辑:张艳

责任编辑:王晓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