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殡仪馆火化工:细心干好"良心活" 揪心与孩子谈工作

2015-04-04 14:42:00来源:大众网作者:马俊骥

31岁的薛伟(化名)是济南市殡仪馆的一名火化工,12年前中专毕业就从事起火化工作。12年的时间里,他对这份工作从开始的抵触变成了现在的喜欢和释然。(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摄)

与想象中阴森可怕的气氛不同,火化车间被称为“离天堂最近的门”,火化工们庄重地送逝者在世间的最后一程。图为火化工薛伟正在火化车间忙碌着。(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摄)

在济南市殡仪馆火化车间共有7位火化工,每天他们都在送走各种各样的逝者,对逝者不再是恐惧,而是尊重。在他们自己看来,火化工就如同理发师、美容师、邮递员一样,都是一种普通的服务岗位,只不过他们是专门为逝者服务的。(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摄)

火化工薛志伟将一具遗体送进火化炉。“这是个良心活,需要细心负责。我干的是好事,有什么可怕的?”薛伟说。(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摄)

12年来,火化设备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呛人的烟尘、难耐的高温、不经意的烫伤和时常的钻炉检修不可避免。(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摄)

几位火化工默契地同时发力,将棺木从小车上抬起,放到火化炉的炕面上。(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摄)

遗体火化后,薛伟将骨灰送往骨灰发放间。在薛伟看来,火化工作是逝者家属的一项重托,完成后有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成就感。(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摄)

每具火化的遗体都经过火化工们的严格核对,确保骨灰不出错。图为薛伟在火化间登记逝者姓名资料。(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摄)

薛伟说,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认同火化工作,他希望能少一些歧视,让火化工们能够得到尊重,能够跟孩子说自己的工作。(大众网记者 王长坤 摄)

  大众网记者 马俊骥

  曾经,殡仪馆火化工是别人眼里的“晦气”职业,关于他们的“在参加婚礼时上被赶出”“跟人握手被嫌弃”等新闻屡见不鲜。但是现在,他们在更多人眼中是逝者离开这个世界前最后的“守望者”和“摆渡人”。清明节前夕,大众网记者走进济南市殡仪馆火化车间,与火化工共同工作,揭秘这个特殊工作群体的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微小的骨灰也被细心收集 工作量大让人分秒不闲

  翻滚着热浪的炕面缓缓移出炉膛,薛伟(化名)拿起一个不锈钢小铲子,小心地将上面的灵骨铲起,放在身边的工作台上。一位同事则拿起专用的骨灰吸尘器,细致地将炕面上的微小骨灰吸起,收集回骨灰盒里。

  济南市殡仪馆的火化车间,平均每天有20位逝者在这里走完世间的最后一程,火化工薛伟和6名同事,是这最后一程的“摆渡人”。

  1984年出生的薛伟是7人当中最年轻的,但是已经在济南市殡仪馆的火化车间工作了12年。“我19岁中专毕业就来了火化车间,那时候老师傅跟我说,火化工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4月3日下午,薛伟一边往骨灰盒里装着灵骨,一边对记者说,“当时我想,这个活儿,谁信啊。”

  薛伟所在的车间有6台新式火化炉,由5名火化工运行,除去轮休的1人,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是4人在工作。平均每天20具遗体的火化量,需要6台火化炉几乎流水式作业,火化工更是分秒不闲。

  遗体接收、冷藏、化妆、告别,最后被送到火化车间。4位工友一人抬住遗体袋或者棺木的一个角,默契地同时发力从小车上抬起,放到火化炉的炕面上。按动按钮,炕面推进炉膛。点火,火焰像翻卷的云彩一样将遗体包裹在其中。炉门关闭,只能从炉膛的一角看到火光熊熊跳动。与此同时,火化炉中另一个炕面已经冷却完成,按动按钮炕面推出,灵骨被小心地收集、压碎,装进黄色的袋子里再放进骨灰盒中,连微小的骨灰都被吸尘器吸起。

  这项工作“将心比心”很重要 保住一小把骨灰家属下跪致谢

  “刚开始干的时候家人不同意,我自己说实话也不乐意,也想着换工作,但是干着干着就喜欢上这个职业了。”薛伟说,从抵触到喜欢,是一个别人无法理解的漫长过程。

  火化车间被很多人称为“离天堂最近的门”,能送这最后一程,在薛伟看来,是一件值得自豪的大好事,“尤其是当我亲手把骨灰盒交到家属手里时,那种完成一项重托的成就感,无法用语言形容。”

  常人很难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重托,也会把火化工作想象成一种只需要胆量的粗活。

  在火化行业,2岁以下婴幼儿遗体的骨灰很难保存。“炉膛里燃烧要送风,骨灰冷却要排热风,风扇一转,那一点骨灰全没了。”薛伟说,看到众多逝者家属失望的眼神,他和同事们一起研究,一遍遍调试进油进风配比,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

  “有的人可能觉得我们掌握这么个技术挺无聊挺没用的。”薛伟说,“将心比心,对于家属来说,可能就让他们一生都有了寄托。”

  大约半月前,一位4个月大的婴儿逝者在济南市殡仪馆火化,工作人员提前告知家属,可能无法保存骨灰,在薛伟和同事的努力下,一小把骨灰被交到家属手里,接到骨灰的那一刹那,家属“扑通”跪倒,向火化工致谢。

  “别人都说干火化工最重要的是胆子大。”薛伟说,“其实不是,这是个良心活,需要细心负责。我干的是好事,有什么可怕的?”

  因为工作几乎没有朋友 “最揪心”怎么跟孩子谈自己的工作

  从12年前进入火化车间工作,薛伟身边的朋友就越来越少,绝大多数已经断了联系。发小同学的婚礼喜宴很少有人邀请他去,他也心知肚明地不去参加。

  薛伟说,与同事们一样,在这12年里,明里暗里的歧视和嫌弃如影随形。“不敢跟别人说自己干什么工作。别人不愿意跟我们握手,甚至一个桌吃饭都不愿意。”薛伟说,更让他痛苦的是,自己的家人也受到“牵连”,“我们小区里的一些大妈在楼下带孩子,我妈抱着孩子出来,大家都躲着。”

  不仅是外人,连亲戚也怨言颇多。薛伟和妻子是在学校里相识相恋的,现在都在济南市殡仪馆工作,双方父母对两人的工作比较理解。“找对象困难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过年的时候,亲戚会当着面说怎么还在‘烧死人’的地方工作?”薛伟说。

  特殊的工作环境,让薛伟自言性格发生了变化。“我们这里所有火化工都有这个问题,性格越来越压抑孤僻”,薛伟说,“几乎都没有朋友,跟别人也聊不到一块儿去,人家聊工作中的事,我们聊啥?”

  薛伟告诉大众网记者,最让他感到“揪心”的,是以后如何面对自己的孩子,“我孩子还小,刚两个月,同事里有的孩子都上小学了,还不敢告诉他爸爸是干什么的”。薛伟说,“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这个行业越来越被接纳,不要让孩子因为我的工作而受歧视。”

  记者手记:

  向干“良心活”的火化工致敬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殡仪馆火化车间是一个阴森可怕的地方,我的印象也如是,但是当真正走进的时候,我才发现,在这里工作的人们高尚而值得敬佩。

  此前,在网上,我看到过很多关于火化工图省事骨灰不装全、“灰色收入”等等传言。进入火化车间后,这些传言成了无稽之谈--逝者家属几乎没有与火化工私下接触的机会,车间的墙角上,监控探头无死角覆盖。炕面上的灵骨如果收不全反而无法处理,直接影响下一具遗体的火化。

  对于很多火化工所说“干着干着就喜欢上这份工作”的说法,一开始我也是存疑的,在常人看来,这实在是一份难以让人喜欢上的工作。但是3个多小时的采访后,我发现,即使作为一名旁观者,我也渐渐开始体会到这份工作背后的意义。那些原本阴森恐怖的因素,成了片面的自取其扰,那些歧视和嫌弃,也成了浅薄的自以为是。

  虽然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但是火化工们大多乐观自信。薛伟告诉我,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理解和认同他们的工作,与老一辈的火化工相比,他们要幸福得多。老一辈的火化工中,很多人一生没有朋友,在孤独和压抑中生活工作。

  火化设备也大大进步,12年前,薛伟刚进入济南殡仪馆时,火化炉在工作工程中还需要火化工开炉查验,在打开炉门时,经常发生爆燃,灼热的骨灰扑人一脸,烫伤是家常便饭。如今,火化炉成了全自动的,尽管如此,呛人的烟尘、难耐的高温、不经意的烫伤和时常的钻炉检修也无法避免。

  在采访中,我发现一个细节,每位火化工在进入车间时都会细心地整理着装,将衬衣领子一丝不苟地压在工作服下面,拉好工作服的拉链,系好扣子。在车间里,他们是不苟言笑的,与在休息室中时简直判若两人。

  说实话,在车间里,他们的举动言行很难被外人看到,但是很多细节上的庄重,似乎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章,被严格地遵守和执行着。

  也许恰如薛伟所说,火化工作是个良心活,需要细心负责,干的是好事,有什么可怕的?看似一份简单工作,完成的是很多家庭一生的重托。(大众网记者 马俊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魏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