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级以上官员不得候选院士
“单位”和“归口部门”不再具有院士提名资格。
“单位”和“归口部门”不再具有院士提名资格。
大天鹅在水上一动不动,小天鹅不停悲鸣,来回打转。
一位读者电话指责近半小时,数次“问候”记者长辈。
“恐惧看守所,恐惧监狱……对不起,救救我吧。”
一家诚信经营15年的瓶盖老厂,在酒类行业遭遇“寒冬”之际,竟然做起了制作假洋酒瓶盖的生意。不到一年时间,就将120万个假洋酒瓶盖销往苏州。近日,烟台市龙口警方成功打掉了这个“假作坊”,在现场又查获成品假瓶盖60万个。
瞧,这假酒瓶盖做得几乎可以乱真。
现场查获了一大批假酒瓶盖。
张氏父子制售假酒瓶盖的作坊。
水母网1月7日讯(YMG记者 张韬 通讯员 马玉强 徐忠 摄影报道)一家诚信经营15年的瓶盖老厂,在酒类行业遭遇“寒冬”之际,竟然做起了制作假洋酒瓶盖的生意。不到一年时间,就将120万个假洋酒瓶盖销往苏州。近日,烟台市龙口警方成功打掉了这个“假作坊”,在现场又查获成品假瓶盖60万个。
瓶盖老厂生意受挫,“洋酒企业”伸援手
张氏父子原本在龙口当地经营一家小有名气的瓶盖厂,生意一直红红火火,老爷子张勇15年来磨练出来的瓶盖制作手艺远近闻名。2013年年末,中国酒类行业滑坡,一些经常从张勇家拿货的小酒厂,纷纷减少订单,有些甚至停产倒闭。
就在张勇一筹莫展之际,大儿子张伟找到了一条“出路”。原来,之前一位经常在厂子购买瓶盖的大客户得到一条消息,说苏州那边一位名叫杨建的“二道贩子”正在到处募集瓶盖生产商。当杨建得知烟台龙口有这么一家人掌握高超的瓶盖制作手艺后,他第一时间联系上了张伟。
起初,杨建谎称自己是国外某知名酒品牌生产商,准备在国内生产一批洋酒,瓶盖生意则可以交给张伟家的企业,可张家必须先做几个样品来看看。
不到一年生产了120万个假瓶盖
杨建寄来的参照瓶盖共分三种,黑方、红方、芝华士,没出多长时间,张家第一批仿制样品便发到了杨建手中,杨建看后百分之百的满意。可就在验货这段时间,张伟了解到,芝华士等三种洋酒根本不在国内生产加工,苏州的杨建根本就不是什么洋酒生产商,多半是个捣鼓假酒的。可是,张伟与老父亲还是经不住利益的诱惑,答应帮助杨建继续生产假冒瓶盖。
为了掩人耳目,张家的瓶盖厂外部以果园打掩护,繁密的枝叶将整个厂区遮得严严实实,外人很难发现。
交易环节,张伟不仅填快递单时使用假名、假电话,而且经常开面包车跑到蓬莱、龙口两地发货。就这样,自2013年10月份至2014年8月份,不到一年时间,就有120万个这样的假瓶盖流入了苏州,杨建再将这些假瓶盖继续分销给假酒制作商,这些假酒最终分散到了全国各地的夜场、酒吧,进了消费者的肚子。
“假作坊”藏身山区,果园打掩护
一个假瓶盖的价格只有1元钱,但张家在这期间获得的利润已经达到了30多万。
2014年9月份,龙口市公安局经侦大队接到群众举报,称本地有人制作并向外销售大量假的洋酒瓶盖。民警从物流领域反馈的信息得知,经常有人向苏州一位名叫杨建的人发送大批瓶盖,虽然寄件人每次使用的都是不同的名字、电话,但杨建每次却都将货款汇给张氏父子。而通过视频监控,民警也锁定了一辆嫌疑面包车,通过对行车轨迹的分析,疑点指向了龙口市的东南山区。
民警驾车对该地区展开侦查,发现了果树掩映下的三排厂房,而在厂子的垃圾桶里,民警找到了很多制作瓶盖的下脚料,更重要的是,民警还在厂内找到了视频监控捕捉到的嫌疑车辆。
警方出击,制假父子双双落网
2014年9月24日,龙口市公安局经侦大队联合辖区派出所对厂区进行“突袭”,8名工人正在从事假冒瓶盖的生产,现场查扣60万个假冒洋酒瓶盖以及大量半成品。张氏家族的老爷子张勇也被民警抓个正着,张伟闻风而逃。十一假期刚过,迫于压力的张伟最终选择投案自首。目前,张勇、张伟父子因涉嫌生产假冒注册商标标识已被依法移送起诉,苏州的杨建以及下游假酒生产企业也已被当地警方端掉。(文中人名皆为化名)
相关链接:什么是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它是创造性智力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权利。它与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些重大专利、驰名商标或作品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版权)、厂商字号名称权、货源标记权、商业秘密权、制止不正当竞争权、原产地名称标志权、植物新品种权以及文化遗产等智慧成果权等。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