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国旗合个影
当国歌响起,当国旗升起,满满的爱国情怀在心中激荡!
当国歌响起,当国旗升起,满满的爱国情怀在心中激荡!
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聚焦山东乡村儒学现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征集一批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优秀漫画和动漫艺术作品。
每到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这群汉服“粉丝”会聚集在一起,统一身着各色汉服,再现千年前古人的衣着礼仪。大概在2006年前后,花费了数天时间,王忠坤手工缝制出了自己的第一套汉服,如今仍然有汉服爱好者在沿袭他手工制作的方式。
摇曳生姿的步摇金钿、含蓄雍容的广袖交领襦裙、精致的翘头履……这样以往只在博物馆和历史教材中见到的服饰,“穿越”千年的时光,穿戴在了现代人的身上,而将它们从浩如瀚海的历史碎片中打捞出来,精确复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是一群执着的儒生、淑女,他们就是汉服爱好者。在岛城这个群体的人数已经有1000余人。每到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这群汉服“粉丝”会聚集在一起,统一身着各色汉服,再现千年前古人的衣着礼仪。
从史书博物馆收集汉服资料
作为青岛汉服协会的创始人,王忠坤在岛城汉服圈乃至全国汉服领域都颇有名气,比起他的真名,“齐鲁风”这个颇为书生气的网名在圈子里有着更大的号召力。王忠坤说,大概13年前,还在大学读书的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汉服。 “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当时网上有少数几个人,投入非常多的精力和时间,热衷于整理、搜集汉服的各种资料。 ”对古代文化充满兴趣的王忠坤,成为了国内最早一批研究汉服的人。现在,除了主业教授古琴外,他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研究和推广汉服上。
不同于蜀绣、制砚等传统工艺的代代相传,汉服在清朝遭遇文化入侵,中间有370年左右的中断期,王忠坤等爱好者要做的,就是进行一场汉服复兴运动,让早已经消失的汉服“重生”。手头现有的资料有限,王忠坤这群爱好者将“考据帝”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史书中《舆服志》章节里搜寻片言只语,跑博物馆、史料馆查找各种散件、文物,甚至从破损的塑像、残破的画像中寻找一点一滴的信息。
一针一线缝出首件汉服
2006年,王忠坤在青岛创立了汉服协会,随着爱好者的加入,他们有了自己的QQ群、论坛和贴吧,人数也达到了1000余人,在有些中学、高校里,还有了“分舵”。
出去推广汉服,肯定要穿戴上汉服服饰。大概在2006年前后,花费了数天时间,王忠坤手工缝制出了自己的第一套汉服,如今仍然有汉服爱好者在沿袭他手工制作的方式。 “从网上找料子、裁剪、拼接,到最后的缝纫,都是自己手工做的,原来连补袜子都不会,现在绣花都不成问题。 ”青农大毕业的小朱,在大二时接触到了汉服,现在已经手工制作过4件汉服。她说,自己的第一件汉服,整整花费了一周时间才缝好,中间经历了多次返工。虽然过程繁琐,但当真正把自己的手工汉服穿在身上时,那种满足和自豪感,远远不是购买汉服可以得到的。
火眼金睛古装剧“找茬”
据了解,汉服分为常服和礼服两种,不同朝代还有不同的流行趋势,男女地位的不同也有不同制式。严格按照制式制作出来的汉服,会有着超越时代局限的美感。王忠坤所在的汉服会馆里,还摆设了步摇、翘头履等其他配饰,王忠坤说,这些首饰、配饰多是会员们自己琢磨,一点点手工打造出来的。在网上,一件最普通的汉服价位也在400到500元左右,而自己制作根据材料不同工艺繁简,成本会更高。
“穿上汉服后,你的行为会受限,行动也会更加符合古礼,更加接近温文尔雅的境界。 ”指着会馆里挂着的一件交领深衣,王忠坤说,像这样的广袖汉服因为袖口巨大,穿着者在用餐时,大幅度挥臂等不雅动作就会受限,不得不举止端庄,显出君子之风。常年研究汉服也使得爱好者有了“火眼金睛”,别人看古装剧是看剧情看热闹,他们看却成了“大家来找茬”,哪件衣服哪个配饰有问题,他们一看就知道。王忠坤表示,随着汉服文化的流行,现在影视剧里的汉服也越来越接近历史,“戏说”的成分有所降低。
遵循古制汉婚婚礼“重生”
每到传统节日时,岛城的汉服爱好者们会聚集到公园、天后宫等地点,进行集中的展示、推广活动。 “传统节日包括饮食、娱乐、祭祀三部分活动构成,汉服更多地渗透到祭祀这个部分中,成人礼、射礼、祭祀礼中汉服都是重要一环。 ”每当王忠坤他们一众几十人,身着汉服焚香、抚琴、跳舞时,总会引起众多路人的围观,但这几年认识到这是汉服活动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岛城的汉服圈子里,年龄最小的有初中生,年龄大的则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以年轻人为主。仅今年,王忠坤就组织参与过4次汉婚婚礼,从服装、礼器、场景布置到具体礼节,全部按照礼仪来完成。作为汉服的推广者,王忠坤希望将来汉服可以被更多人所接受,甚至成为时尚、潮流,被更多普通人穿到生活中。(记者 王晓雨)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