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砚中极品砣矶砚:乾隆皇帝曾“点赞”(图)

2014-10-20 08:19:00来源:水母网 作者:邵壮
分享到:

砚台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其中,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而被人们广泛了解。

  乔旭玲制作砣矶砚的工作照

   水母网10月20日讯 (YMG记者邵壮摄影报道 通讯员宋仲田)砚台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经过千年的发展历史,砚无论在选料、加工等方面都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珍贵的收藏品。其中,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而被人们广泛了解。

   其实,烟台长岛也出产一种罕为人知的砚台,据记载乾隆皇帝还曾专门题诗“砣矶石刻五螭蟠,受墨何须夸马肝,设以诗中例小品,谓同岛瘦与郊寒”以示赞叹,这就是砣矶砚。顾名思义,砣矶砚取材于美丽长岛中砣矶岛上的砣矶石,只有那里的石头可以做出绝世砚台。

   与很多的民间工艺品一样,近几十年砣矶砚经历了摸索起步、出口热销、行业停滞等几次大起大落后,随着如今国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而重新被人们所关注。昨日,记者采访了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砣矶砚雕刻技艺传承人乔旭玲,听她讲述“刻石成金”的故事。

   传承千年 乾隆盛赞“何须夸马肝”

   “这是烟台长岛出产的砣矶砚,清朝时为宫廷贡品。现在故宫博物院中就收藏了一方砣矶砚,色青间碧,周围刻着五条蟠螭,反面有乾隆手书的七言诗一首……”正在进行的2014中国(烟台)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乔旭玲积极推广着自己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砣矶砚。其实,早在四年前的博览会上,她亲手制作的砣矶砚《海上仙山砚》,以其磅礴气势和精美造型获得了金奖。此后,乔旭玲便带着她的作品参加全国大大小小的民间工艺展览,《鹤鹿同寿》荣获第八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银奖、《红梅赞》荣获山东省首届民族民俗民间博览会金奖……面多获得的众多荣誉,乔旭玲坦言其中更多是赔本赚吆喝,“我从不考虑成本,就是想让砣矶砚走出去,让国内更多的人知道它的历史,了解它的珍贵,体验它的优势。”

   “砣矶砚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冬天哈口气就能研墨。”乔旭玲解释说,这是因为海岛出产的砣矶石寒气重,属浪蚀多带绢云母千枚岩,内含云母、石英、绿泥石和多种矿物成分。早在北宋熙宁年间,人们就利用砣矶石制砚,距今已有近1000年历史。宋代唐彦猷《砚录》记载:“登州海中砣砚石,发墨类歙,文理皆不逮也”。

   “砣矶砚又叫‘金星雪浪砚’,‘金星’是它又一个珍贵的特点。”乔旭玲指着砣矶砚上闪闪发光的金色亮点告诉记者,这是黄铁矿晶体,在上面研墨,写出的字也能闪耀出点点金光。“砣矶砚是鲁砚中的一枝奇葩,其中的精品为历代地方官吏敬献皇帝的贡品。”乔旭玲告诉记者,清代乾隆年间上贡的砣矶砚,现仍有一方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砚底刻有乾隆皇帝手书的七绝:“砣矶石刻五螭蟠,受墨何须夸马肝。设以诗中例小品,谓同岛瘦与郊寒。”

   诗中所说的马肝,是指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之首、产于广东省肇庆市的端砚,该砚呈马肝色。“岛瘦”、“郊寒”是指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和孟郊诗的风格“清真僻苦”。从诗咏可以看出,在乾隆皇帝眼里,砣砚和端砚如同贾岛和孟郊诗的风格一样,各具千秋,互有特长。1984年,原全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偶得此砚,连连称奇,赞不绝口。欣然泼墨挥毫,谓砣矶砚为:“金星闪烁雪浪翻,为文泼墨赛马肝”的“砚林珍品”。

   跌宕前行 砣矶砚完成华丽转身

   对砣矶砚的几十年不变的执着,源自乔旭玲对家乡的情感以及家族的荣耀。1963年,乔旭玲出生在砣矶岛上的砣矶镇,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砣矶砚这门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的民间技艺,在当时几乎已经看不到踪影。但乔旭玲听长辈提起过,自己祖上曾经有一门手艺,那就是砣矶砚雕刻。所以,当1979年当地政府成立长岛县砣矶工艺美术厂时,乔旭玲毫不犹豫选择在这里就业。

   就在那一年,沉寂已久的砣矶砚迎来了曙光。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的一方清朝雍正皇帝御用金星雪浪砚,引起了一位日本客商的浓厚兴趣。他随即向有关部门申请,从我国进口这一珍贵的砚台。加工任务从北京到山东,一级一级落实下来,可到了长岛,面对这笔来自海外的订单,却没人敢接。

   “当时在长岛,几乎已经没有人掌握制砚这门手艺了。当时的长岛县砣矶人民公社革委会在全岛寻找能工巧匠,寻找收集民间资料。经过将近1年的学习试验,一点点将失传半个多世纪的制砚手艺找了回来,制出了解放后岛上出产的第一方金星雪浪砚。”当时,乔旭玲的大伯参与了这一文化抢救的过程,乔旭玲就这样跟着学习制作砣矶砚。“现在回忆起来,那时候日本客商看中的是砣矶石的品质,只要求制作成简单的四方砚台,一个人三四天就能刻制完成。至于雕刻花纹修饰,厂子根本不允许。”

   也许是家族遗传的天赋,乔旭玲开始悄悄研究其砚台雕刻,一次她尝试用废料完成了一个飞马图案的砣矶砚,“当时的成就感让我至今难忘”。随着砣矶砚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厂子逐渐开始重视砣矶砚雕刻,天资聪颖的乔旭玲成为创作组的主力,试着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龙、凤、山、水刻上砚台,让原本朴实无华的砚台,变成了一块块精美的艺术收藏品。

   然而进入90年代,砣矶砚市场突然陷入了低谷,国外客商不再进口,国内市场大量滞销,让原本50人的大厂裁员到了不足10人,很多人开始下海搞起了更加赚钱的海水养殖。乔旭玲也离开了厂子,到长岛县开了一家电器修理店。“现在近千元也买不到的砣矶砚,当时跌到了十几块钱。我原本打算放弃,但没想到经常有人找到我,希望购买质量好的砣矶砚。”

   没多久,乔旭玲手里几方当时厂子顶替工资的砣矶砚就销售一空,这也让乔旭玲意识到,是从业人员的良莠不齐导致市场的萧条,于是乔旭玲重新捡起了老本行,开始雕刻砣矶砚。“但当时基本还是靠电器维修店糊口,雕刻砣矶砚只是副业,手工完成一方砚台少则半个月,多则几个月,周期很长,也很遭罪。”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高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