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济南以“泉城”称著。众多泉水夺地出流,姿态万千,大量泉水昼夜涌动,滋润着济南城,还构成多条河流的源头。济南的泉水水质清澈,甘甜可口,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抚育着世代济南人民。近于恒定的水温,冬暖夏凉,冬季犹如云雾蒸腾,夏日清凉彻骨。如此美妙而醉人的泉水,引发众多文人雅士或著文赞誉,或吟诗作赋,留下美诗佳句千秋传颂,形成特有的泉文化。目前,济南名泉已列入国家遗产,为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录。
当前,第二届济南泉水节正有声有色地向前推进。各项活动精彩上演的同时,本报特邀专家共话济南泉水,畅谈济南名泉申遗历程及泉水的宝贵价值,希望进一步普及泉水知识,唤起人们爱泉护泉的自觉。
申遗,让泉水流向世界
□田晓东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行动,该公约是目前加入缔约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公约诞生40多年来,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民众的关注与积极响应,在全世界掀起一股申遗热。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联盟”就提出并倡导,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人类共有的遗产。1945年联合国成立后,在伦敦会议通过了教科文组织法。1948年教科文组织提出,保护世界“不能移动”的文化遗产的工作,并就设立专项国际基金,保护和恢复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的遗迹进行了讨论,为公约诞生打下基础。1959年,埃及拟在尼罗河上修阿斯旺大坝,但可能淹毁河谷内的阿布辛贝勒神殿等一些珍贵古迹。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努比亚行动计划”,成功抢救埃及阿布辛贝勒神殿的实践,坚定了建立国际性保护世界遗产的信心和决心。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次会议正式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我国于1985年12月加入该公约。我国自加入世界遗产委员会后,积极参与相关国际事务,在世界遗产申报、保护、管理和相关国际交流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截至2014年7月,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与自然遗产项目共47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9项,世界自然遗产10项,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4项,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在文化遗产方面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在自然遗产方面提出了“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这些都与《世界遗产公约》及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办法相一致。
济南是著名的泉城。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济南名泉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旅游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保护名泉,更好地挖掘名泉内在潜力,更好地弘扬泉文化,2006年市政府启动济南名泉申遗工程。
申报世界遗产能够增加社会公众对遗产地重要性的认识。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遗产所在地政府要强化对遗产的保护措施,加强保护监测工作,因此,申遗有助于推动遗产地政府建立完整的保护管理体系,编制科学的保护规划;能够吸引国际援助,可以接受国际社会技术支持和建议。世界遗产还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济南名泉列入双遗产预备名录的历程
□丁大尧
泉水申报世界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也是泉城人民的美好愿望。
早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官员来到济南时,就认为趵突泉可以申报世界遗产。2000年,国内城市生态学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陶康华以及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旅游系主任吉小青也建议济南泉水申报世界遗产。2002年6月济南名泉研究会成立,正式提出济南名泉申报世界遗产的构想。后经几年准备酝酿,2005年2月,济南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泉水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2006年6月,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安排申遗工作。
泉水申遗过程也是对名泉进行细致保护的过程。济南市围绕“突出泉城特色,保持泉水持续喷涌”目标,摸索创立十字保泉方针,确保泉水自2003年9月以来持续喷涌。2005年9月,济南市人大颁布实施《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这是全国首部名泉保护法规。2006年4月,市政府印发济南市保持泉水喷涌应急预案。同时,《济南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通过市规委会初步审查通过,这也是泉水申报“双遗产”的要求。1998年至2002年,济南市对市辖范围内的645处泉水进行了全面实地考察,评选新七十二名泉,划分十大泉群,为泉水申遗准备了大量基础性资料和信息。老城区形成以泉水为重要内容的“一湖一环一城”的格局,近60处泉水得到抢救恢复,千古名泉重新焕了光彩。
名泉申遗启动以来,市园林局、名泉办、名泉研究会抽调专门人员广泛搜集资料,精心编写申遗文本,多次组织专家论证,数万文字几易其稿,大量配置史料、图片、视频资料,形成了完整一套申报书、资源价值、相关法规等规范上报资料,同时组织专家进一步挖掘济南泉水自然与文化资源价值,编撰学术论文材料,补充完善申遗内容。
2006年8月23日,市园林局、名泉研究会组织专家对济南泉水申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申报书进行论证,袁道先、林学钰等8名专家与会。专家组基本同意“申遗报告”,认为济南泉水符合《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标准,济南泉水有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重要价值,并建议加强泉域区管理,从水量、水质上确保泉水持续喷涌;加强国际交流,提高济南泉水在国际上的知名度。2006年12月,济南以市政府名义向原建设部上报济南名泉申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报告》。济南名泉申遗得到了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领导的充分肯定,2009年济南名泉进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泉水为主题的申遗项目。
多管齐下保持泉水常年喷涌
□刘国爱 邱璟
济南市区泉水众多,概括为趵突泉群、黑虎泉群、五龙潭泉群和珍珠泉群等四大泉群。泉水来自第四系(局部为闪长岩)以下九龙群三山子组碳酸盐岩岩溶地下水的上溢,水质好,水量大,喷涌景象壮观。泉水是济南的象征和灵魂,泉区地下水是泉城人民良好的供水水源。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济南保泉与供水之间产生矛盾,合理开采地下水,保护济南泉水常年喷涌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泉水出流的地质背景
济南市区泉水出露于泰山隆起北翼山区与平原的交接地带,地形南高北低。泉区附近地形标高25.6-33m,向南地形逐步增高,过渡到长城岭标高约800余米。泉区附近无大的河流,仅有排泄泉水和洪水的护城河,远离泉水西南有玉符河、南北沙河等,西北有黄河。济南的年降水量介于300-1145mm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65mm(1959-2006)。
由南部长城岭到济南市区泉区分布的地层和岩石有:新太古界泰山岩群变质岩、寒武纪-奥陶纪碳酸盐岩、济南岩浆岩体(市区西部为石炭纪-二叠纪砂页岩)。在山前地带分布第四系地层,市区附近厚10-30m,西郊地区可厚达100余米。区内第四系地层的大气降水入渗系数为0.1,寒武-奥陶系岩溶含水层的大气降水入渗系数为0.3-0.45。区内大气降水通过第四系地层孔隙和岩溶裂隙下渗、或转化成河水下渗补给区域地下水。地下水总体由南向北径流,汇向市区附近受岩浆岩阻挡部分上溢成泉,部分通过岩浆岩底部及西郊向北的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通道、石炭纪-二叠纪砂页岩底部向北径流出泉区。泉水出露最低标高25.8m,全泉出露标高27.01m。
◆◆◆二、济南泉水的动态
济南对泉水的研究始于解放前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对泉水流量和泉区水位、水质的观测从1959年开始。泉区最高水位31.86m(1963年)。1972年趵突泉首次出现短时断流,至2003年泉水几乎每年出现断流。泉水断流的主要原因是泉区范围内泉水流量和岩溶水的开采量、向北出区外地下径流量之和超过了泉区总补给量。2003年9月泉水出流以来一直喷涌,其原因是在年降水量较大的情况下,济南市政府又采取了二环以内封井,以外控制开采量,实现开采总量控制的措施。
泉水质量较好,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矿化度小于1g/l,硬度小于450g/l。近些年由于开采石灰岩和排放垃圾等原因,钙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有增大趋势,但未超标,泉水补给区局部地下水受到污染,水质超标。
◆◆◆三、泉水补给范围
济南市区泉水总体来自南部山区的地下径流补给,泉区南边界到长城岭。济南市区泉水补给范围约1500km2,年补给量介于28-96万立方米之间,多年平均补给量65万立方米左右。开采条件下会夺取周边地区侧向径流补给。根据多年的观测资料分析,济南市区泉水的补给除来自东南部地下水的直接径流补给外,还来自千佛山断裂以西地区地下水的补给,因千佛山断裂在市区附近具导水性质。自然状态下济南泉区地下水总体流向北西,东南部地下水是在明显的水头差的作用下补给市区泉水,西郊地下水是在微弱水位差或几乎以定水头的作用下补给市区泉水,西郊地下水补给市区后便得到南部和西南部地下水源源不断径流补给。东、西郊地区因水位高于市区会补给市区。
此外,市区与东、西郊水厂、济西水源地地下水联系密切。为保证市区泉水出流,各水厂的开采量的大小应受到水位高低的约束,每年的合理开采量还取决于降雨量大小。
◆◆◆四、保持泉水喷涌的建议
对于保持泉水常年喷涌,我们建议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根据地质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保泉 人工开采地下水夺取部分地下径流量和部分泉水。丰水期高水位时,东西郊和济西水源地地下水开采一般小于补给量,对市区泉水出流影响小。低水位时如等量开采将对泉水出流影响大。因此要根据泉区附近水位的高低来确定是否开采和开采量多少。泉区水位较低时建议不要开采济西地下水,让地下水满足泉水出流。
从人为控制开采上进行保泉 丰水期东西郊水厂及济西水源地地下水开采量要适中,既要最大限度利用地下水资源(水质优良,适合饮用),又达到保泉目的。
从优化生态环境上进行保泉 济南泉水出现断流,除因人工开采地下水及降水量偏小外,还因其它人为因素造成补给量减少导致。建议将卧虎山水库等水库水作为生态水,定期向河道放水,以补给地下水。另外加大南部山区植树造林,涵养水份,补充地下水资源。
从规划布局上进行保泉 城市规划布局应尽量少往南部山区石灰岩区即泉水直接或间接补给区拓展,严格控制地面固化范围。
最后,建议阻止垃圾不经处理向南部山区堆放;努力实现泉水先观后用;建议根据水位变化来确定何时调整开采量;对西部灰岩通道出口施工多眼深井进行适当帷幕封堵挡住浅部地下水水外溢。
济南泉水的生态保护价值
□荣斌
济南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结构,使地下岩溶水得以以多种方式出露于地表,在济南地区形成10大泉群,800余处泉子。众泉如乳汁般滋养着济南地区的生态环境,使济南地区形成独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2012年10月,水利部确定济南市为全国首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通过实践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泉水与城市和谐共生,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水生态文明。济南老城内外的山野街巷之间遍布甘泉,仅老城区便有150多处泉池和泉井。众泉溢出的泉水在城区汇积成诸多溪渠,溪渠纵横交错,或沿街傍路,或穿墙过户,形成密致的市井水系。溪渠中碧波清涟,水草摇曳,岸边垂柳依依,柳荫宜人,使这座北方城市宛如南国水乡。老城市民就生活在泉子身边,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泉水息息相关:人们抬眼可见泉容,伸手可掬泉水,足不出院即可汲来泉水烹茶煮饭,小院门前即可洗菜浣衣。泉水与济南市民和谐相处,亲密无间。
济南老城北部有由城区泉水汇流而成的大明湖。大明湖是国内唯一由泉水汇成的城中湖,湖面面积达58公顷,水质优良清澈。良好的水源条件、地质条件和排水条件,使大明湖“淫雨不涨,久旱不涸”。自古以来,大明湖就是济南人理想的避暑胜地。由于大明湖水系由泉水汇成,水质上佳,适宜水生植物生长,故湖中莲藕成片,湖岸垂柳对波,古人誉称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丰沛的泉水资源提升了济南北部郊原的生态环境。济南城区的泉水溢出地表后,形成了泺水、历水两条主要径流(按,历水今已不存),依地势由南往北流去,最后汇入大清河(古济水)。金代开挖小清河后,济南的泉水则成了小清河的主要水源。小清河全长216公里,不仅是山东省腹地的一条黄金水道,对济南城区排水也起到重要作用。小清河济南段长70.3公里,水清岸绿、鸟飞鱼跃,舟楫穿梭。。济南北部还有多处湿地,诸多湿地充分发挥了滞蓄洪水、水体净化、生态修复等功能,对于济南市区及郊区植被发育和气候调节都具有重要作用。
得天独厚的泉水造就了济南的水生态文明,这是大自然赐予济南人的福祉。同时,保护好济南的泉水,创造更好的生态文明,也是济南人永久的责任。
(注:文中数据皆引自《济南泉水志》)
济南泉水的科研价值和科普价值
□奚德荫
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大自然鬼斧神工地塑造了济南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使济南在山前地区形成一个巨大的蓄水构造且具很强的调蓄功能,蕴藏着丰富的岩溶地下水资源,孕育了众多的泉群,大自然的神奇吸引到了古今中外众多专家、学者对泉水探索、研究,使泉水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科普价值。
我国古代许多名士对泉水成因发表不同看法,其中宋代曾巩等人经实地考察、试验,得出济南泉水来源于“岱阴诸谷”(即泰山北侧,济南南部山区)之水经渴马漏,伏流北出成泉的结论。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地质局801队于1958-1962年进行水文地质勘探,首次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济南水文地质条件和泉水的成因。指出南部山区大面积石灰岩接受大气降水后,地下水流向与地形、地层产状的一致性,由南向北运动,在市区泉城路一带受地下分布的火成岩石透水层阻挡,以及断层影响,引起了水文地质学界的关注。泉水上升出流,钻孔自流。水文地质学上称之为单斜自流构造。除市区外,还在东、西郊发现岩溶水富水区,建立水源地是我国最早研究岩溶水资源的成果。为济南城市和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济南泉水是研究我国北方岩溶地下水的典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水资源相对不足,许多地区分布有石灰岩,地下可能有较丰富的岩溶水资源。济南地区岩溶发育的特点,岩溶水补给、经流、排泄条件和蓄水构造等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可为其他城市勘探研究岩溶水资源,解决城市生活、工业用水等提供有益的经验。
济南泉水形成的结构——单斜自流构造已作为典型实例收录在我国高等学校水文地质专业的教材中,长清区馒头山中,下寒武系地层被我国列为华北地区标准地层剖面供中外学者研究。多年来一些院校和科研单位将济南地区的地质和济南泉水研究作为理想的培养专业人才基地。从地层、构造、岩溶地质、岩溶水化学和岩溶水资源等方面开展调查和研究,发表多篇论文和研究报告,丰富的泉水研究内容。
泉水的科普价值主要有三方面。一、普及科学知识。作为“泉城”,济南应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泉水独特的自然景观、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等,引起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对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激励他们热爱自然科学,献身自然科学。二、提高全民保泉意识。泉水是济南的名片,也是济南人民的骄傲。应该在全市人民中普及泉水知识,让人们了解泉水有关知识,认识到泉水的宝贵和稀有性,泉水对济南创建卫生文明城市、水生态城市、促进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三、有助于促进对南部山区的保护。保护泉水从根本上就是要保护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保泉不仅要保“量”(泉流量)还必须保“质”(水质),我们不但要认识自然,更要保护自然,接受自然规律办事,对南部山区的破坏是不可逆的。
济南泉水是无尽的宝藏
□李世欣
济南泉水是大自然的慷慨给予。泉水,既构成“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水半城湖”的城市特色,又是源远流长的无尽宝藏,具有宝贵的经济实用价值。
泉水的经济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生态保护价值。泉水的主要补给区是南部山区。章丘百脉泉、平阴洪范池泉群就地补充。泉域补给区内群山起伏,树木茂密,水源丰富,沟渠纵横,这对于山区的植被发育和生态保护起到重要作用。泉水流经的河流沟渠,泉水汇聚而成的水库湖泊——如锦绣川、卧虎山、垛庄水库、大明湖等,泉水形成的湿地——如白云湖湿地、美里湖湿地、孝里湿地等,都对于济南的生态保护、环境改善、空气净化、气候调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无可估量的。
其二,旅游景观价值。“不到趵突泉,空负济南游”。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来到济南旅游,大多是慕名为看泉水而来。领略天工造化的泉水自然之美,感受博大精深的泉文化。泉水是济南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和依托,泉水拉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对济南的社会经济发展举足轻重。
其三,生活利用价值。济南泉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口感温润,清冽甘霖,是优质的饮用水源。世世代代的济南人饮用泉水,是济南人的福气。目前,济南市有关部门正研究实施泉水先观后用、分质供水,让市民长期饮用天然泉水,这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至关重要。随着保泉措施的不断深入,泉水恢复了常年喷涌,正常年份泉群日喷涌量在60万立方米以上,按城市生活饮用水价格计算,其价值显而易见。
其四,名优品牌价值。济南泉水汇流成河,对农田灌溉带来便利条件,利用优质泉水浇灌出的地方名优特产如章丘大葱、明水贡米、龙山小米、明湖白莲藕、北园蒲菜、平阴玫瑰等,成为名闻四海的优良产品。利用泉水瓤造的阿胶、酒类、矿泉水、泉水宴等,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产品。
泉生济南,泉兴济南。泉水在生态、环保、观赏、饮用、生产、生活、农林、水利等诸多方面,对济南的城市发展和建设,对人们的生活和情操,对济南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品牌,都产生极其深远而又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泉水是济南无尽的宝藏,每一个泉城人都要满怀敬泉、惜泉之情,倾尽爱泉、保泉之力,精心阿护,使之源远流长,世代延续。
济南泉水的人文传承价值
□张华松
泉水,因有人的活动作用于其上,由人来认识她、审美她、利用她,时间长了,就逐渐形成泉水文化。济南作为享誉天下的泉城,不论是灿若繁星的清泉,还是穿街过巷的大小泉溪,抑是由泉溪汇流而成的湖泊沼泽,都积淀和蕴含着丰厚而独特的人文传承价值。可以这样说,济南的每一滴晶莹的泉水都承载着一定的历史和文化。
济南泉水文化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遥远的上古时期。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八千年前的济南后李文化已打上了泉水的烙印;《诗经》大东篇“有冽氿泉、勿浸获薪”的诗句是有关济南泉水最早的记录,距今近三千年。《左传》记载春秋齐鲁国君相会于泺,此泺究竟是指泺源趵突泉,还是指泺水入济处的泺口,学术界尚有争论,但是《左传》在记述齐晋鞍之战的文字中,明白无误地提到了济南名泉之一的华泉。由此可见,济南泉水的人文传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从史前开始,济南一带的聚落和城邑主要都是依托泉水建立起来的。就以济南古城——历城来说,她依托的泉水,一是城东发源于舜井泉群的历水,一是城西发源于趵突泉泉群的娥英水。考古工作者在舜井街西侧发现了龙山文化遗存,证明早在四千多年前,这里就有泉水聚落存在。历城是泉城,水源充足,也是西晋末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西迁历城的主要原因。此后历代济南城的扩建和改建都充分利用了泉水资源,直到今天。
泉水是天赋济南的宝贵资源,古往今来,济南人用她来装扮城市,建设美丽的园林。泉水永远都是济南园林的核心和灵魂。济南园林兼具中国园林“北山南水”之所长,在园林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城原本就是一座大园林,苏辙任官济南,曾吟诗称赞济南为“林泉郡”,用今天的话表述,就是“园林之城”。元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也将济南城形容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大花园。
大诗人元好问说:“承平之世,济南楼观天下莫与为比。”历下亭、北渚亭、白云楼、白雪楼、四照楼以及七桥风月,古代济南最著名的景观建筑都在泉溪湖畔。只有将这些景观建筑置于泉水的背景下予以审视,才能真正把握其中的文化意义。
“吾济富山水,人称名士乡。”由于泉水的滋养和霑溉,历史上的济南名士辈出。“济南自古多名士,每得风流太守来。”济南的林泉胜赏吸引众多的外地名士来济南游览、讲学、做官或定居。苏辙东来只为济南林泉好,元好问更是“日日扁舟藕花
里,有心长做济南人。”济南名士群体尤以诗人居多,仅是中古以来的一流诗人和文人,就有唐代的崔融,宋代的李清照、辛弃疾,元代的杜仁杰、张养浩,明代的边贡、李攀龙、李开先,清代的王士禛、田雯、蒲松龄等。至于外地来济南,并对济南林泉多所题咏的一流诗人和文学家,自李白、杜甫以下,直到近现代的刘鹗、老舍,更是不可胜计。
文人雅士吟赞济南泉水的诗文汗牛充栋,这些诗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描写济南泉水的景观特色,展现济南泉水的诗意美感,极大提升了济南泉水的知名度和济南城市的美誉度,同时也极大丰富了济南泉水的审美内容,提升济南泉水的审美水平。
济南自古有曲山艺海之称,各种门类的艺术繁荣发达,与济南泉水环境自然有关。举例来说,金元济南乐府皆京国之旧,那时趵突泉、金线泉一带勾栏歌楼林立,剧作家武汉臣等人正是在这里“听泉水、看暮云”,进行其戏剧创作和演出的。《老残游记》中白妞黑妞明湖居说书的故事,人人耳熟能详。近代济南北郊兴起的地方灯舞——四蟹灯,更是展现泉城水乡特色的民间艺术奇葩。
济南泉水还承载着太多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文化。因远古圣王大舜曾耕稼于济南历山脚下,所以自古以来,舜泉之畔有舜祠,古人认为大舜就是保佑济南风调雨顺的水龙王。近代又有舜井锁蛟的传说。趵突泉畔有祭祀舜妻娥皇女英的娥英祠,金元以后又有香火鼎盛的道观吕祖祠。至于古大明湖畔的大明寺,孝感泉畔的孝感泉,更是济南古城因泉水而立寺的典型。泉水是济南神话传说的永恒主题,泉水为济南宗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泉水养育了“明湖三美”——蒲菜、茭白、白莲藕,养育了北香稻、蔬菜以及鱼虾紫蟹,这些独具风味的特产又是被誉为“中国菜之长子”的济南菜的重要食材。济南泉水培育了古代中国酒文化奇葩的“碧筒饮”,酿造出了济南古代名酒舜泉酒、“秋露白”以及今日名酒“趵突泉”。依泉而居的亲水环境养成了济南人浪漫风雅的生活情调、爱泉护泉的意识以及科学合理利用泉水的良好习惯。
泉水塑造了济南人的集团性格,塑造了济南城市的个性,“清纯而灵秀、俊雅而热情、活泼而进取、包容而开明”。泉水成就了济南的市花荷花、市树柳树以及市鸟鹭鸟。
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济南泉水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不只在中国,即便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泉水文化是济南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济南文化中最耀眼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