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入鲁,“生态山东”绿色动力

2014-06-12 07:28:00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分享到:

2010年,山东省与华北电网500千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华北电网向山东送电350万千瓦;2011年,±660千伏银东直流送电工程双极投运,实现宁夏回族自治区向山东省送电400万千瓦。2011年3月8日,省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签署《关于加快推进山东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提出加快特高压入鲁工程建设,建设坚强智能山东电网。

  特高压施工。□徐可 报道

  电力“高速路”。□高立联 报道

    ◥新建三条通道
    2017年投入运营
    2017年投入运营
    2016年投入运营
    ◥已运营三条通道
    2011年投入运营
    2009年投入运营
    2005年投入运营
  “外电入鲁”通道规划示意图
     制图:于海员
  □ 孙华 侯婷 徐宁 崔浩杰
    ◆特高压工程建成后,年减少省内标煤消耗6000万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16%
  山东九盏电灯,有一盏是它们点亮;济南、青岛两座城市的发展可以靠它们驱动;每年全省能源消耗量,因它们降低5%。它们就是山东电网连接外省的三条输电大通道——±660千伏银东直流、500千伏黄滨双线和500千伏辛聊双线,输送能力750万千瓦。
  省发改委负责同志说,在不久的将来,“两交一直”三条特高压通道将为山东带来更多的绿色能源,山东接纳省外来电能力将达到2500万千瓦,占全省年度用电量的比重近三分之一,相当于每年替代省内标煤消耗6000万吨。
  “特高压入鲁”,走过了7年的漫漫长路,正从远方向山东送来能源大礼。
  七次政企高层会谈,代表、委员连续六年呼吁,“特高压入鲁”取得实质性突破
  山东能源发展,曾经长期“自给自足”。因全省一次能源相对短缺,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多年来,全省能源战略一直紧紧围绕煤做文章。电力发展则根据省内“一次能源紧缺、水力资源贫乏”现实,延续“本省就地平衡”的发展方式。当2004年、2005年缺电现象在全国蔓延时,“不缺电”一度成为山东招商引资的一张闪亮名片。
  2006年3月19日,在全省实现户户通电十周年庆祝大会期间,省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举行会谈,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山东电网发展会谈纪要》。那时,山东电网已经实现与华北电网联网,虽然没有电力交换,但联网可以起到事故备用的作用,为山东电网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2008年,中国的奥运之年,正是这一年,“外电入鲁”提上日程。这一年夏季,因省外电煤无法保障,全省发电严重不足,山东电网遭遇10年来最严重的电力供应紧张形势,供电缺口占全省需求的三分之一。当时,山东电网仅靠一条500千伏辛聊双线与华北电网相连,高峰时段,75万千瓦的“外电”支援,显得杯水车薪。
  煤炭资源不足、环保空间有限、铁路运力紧张等因素,对山东省转变电力发展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缺电的事实让全省上下深刻地认识到,依靠自身一次能源或从省外大量输入电煤,都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电力供应完全依靠“本省就地平衡”的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山东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要求。电力发展方式必须进行重大转变,电力工业发展思路要转变为“优先接纳省外来电、积极发展核电、适度发展省内高效燃煤火电”,变输煤为输电,在国家“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电力流向层面上,满足全省的电力需要。
  2008年11月8日,省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签署了《关于推进山东电网建设、实施“外电入鲁”战略会谈纪要》。双方商定,积极推进特高压电网发展,加快实施“外电入鲁”战略,保障山东能源安全和电力可靠供应,确保山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双方一致认为,山东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目标,解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关键,电力尤为重要。转变电力发展方式,推动煤电基地一体化开发,加快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提高“外电入鲁”容量,是保证山东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选择。
  从2006年3月19日省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山东电网发展会谈纪要》,到双方签署《关于推进山东电网建设、实施“外电入鲁”战略会谈纪要》。短短两年半时间,我省与国家电网公司先后举行了5次会谈,大力推进电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直流和特高压电网接入山东,积极接纳省外来电,保障山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明确。
  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的要求,“外电入鲁”的步伐也不断加快。2010年,山东省与华北电网500千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华北电网向山东送电350万千瓦;2011年,±660千伏银东直流送电工程双极投运,实现宁夏回族自治区向山东省送电400万千瓦。
  “外电入鲁”,成为山东新增电力需求的重要能源支撑。
  2011年3月8日,省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签署《关于加快推进山东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提出加快特高压入鲁工程建设,建设坚强智能山东电网。
  在防治大气污染,加快推进节能减排的新形势下,新一届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实施新一轮“外电入鲁”的重大战略部署,并亲力亲为,加快推进。2013年6月25日,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郭树清与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与举行会谈。双方充分肯定了山东电网发展成就,就进一步加快“外电入鲁”步伐,满足山东电力需求等充分交换了意见,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加快特高压等电网项目建设。为加快“特高压入鲁”步伐,仅2013年,省委、省政府领导先后3次与国家电网公司协商会谈,7次向国家层面呼吁加快特高压工程核准进度。同时,省主要领导多次带领省发改、电网山东公司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中央部委进行会商,并与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自治区)签订了能源战略合作协议,为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一次次的战略会谈中,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达成了共识:加快推进“特高压入鲁”,是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供应问题、实现大气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目标的最佳选择。
  在政企战略合作的同时,社会各界对“特高压入鲁”的期盼更加热切。全国“两会”住鲁代表委员连续6年提交“外电入鲁”建议提案,2014年,首次以人大代表团建议提交,相关建议提案达6件,层次数量均创历史之最。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副主席孙继业两次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加快“外电入鲁”特高压工程建设 促进大气污染防治的建议》。2014年,他的提案获得了10个委员的联署。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王新陆和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副主委、山东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系教授解士杰,主动约见媒体记者,呼吁加快“特高压入鲁”。因为在他们眼里,“特高压入鲁”是一个双赢选择:东部省份经济发展用电需求得到满足,进一步调整了能源结构,缓解了严重的大气污染;西部省份则将丰富的煤电、水电、风电送出,使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人民的期盼,省委、省政府的嘱托,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迫感,使省发改委、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具体推进这项工作的同志们感到肩头千斤重担。他们化压力为动力,超前谋划,强力推进。千辛万苦终结出累累硕果。5月28日,省发改委召开“外电入鲁”情况通报会,向媒体和社会各界通报,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条重点输电通道的通知》,确定了新一轮“西电东送”整体通道方案。其中,落地山东的三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全部获批,标志着“特高压入鲁”工程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从孤网运行到融入全国大电网,省外来电成为山东经济社会的“绿色引擎”
  2014年6月5日,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召开迎峰度夏新闻发布会,预测全省电力供需将呈现“今夏供电形势严峻,今明两年持续性缺电”的特点,今年夏季全省最大电力缺口将达600万千瓦,占预测最高用电负荷的十分之一。这让全省上下愈发期盼特高压电网能早日进入山东,为山东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支持。
  回望2005年,随着500千伏辛聊双线的建成投运,山东电网实现与华北电网相联,结束孤网运行历史。2008年,山东,发生了因省外电煤无法保障,发电出力不足造成的严重“电荒”,用电高峰时段,山东电网通过500千伏辛聊双线得到华北电网75万千瓦的外电支援。
  2009年9月,山东电网与华北联网的第二条通道500千伏黄滨双线建成投运,山东电网接纳省外来电的能力提高到350万千瓦;2010年11月,世界首条±660千伏银东直流极Ⅰ投运,山东电网接纳省外来电的能力再增200万千瓦;2011年2月,银东直流双极投运,山东电网接纳省外来电的能力达到750万千瓦。
  750万千瓦,相当于2013年全省全社会用电负荷九分之一,可满足济南和青岛两个城市的用电需求。至此,全省每九盏电灯就有一盏由外电点亮,全省每年的能源消耗量因外电降低5%。
  2011年以来,借助三条“外电入鲁”输电大动脉,山东每天接纳约1.3亿千瓦时“外电”,相当于每天用载重40吨车皮运送标准煤80节。三年累计接纳省外来电1480亿千瓦时,节约标煤消耗约5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1亿吨、二氧化硫14.5万吨。
  三年来,面对全省用电量年均9.7%的强劲增长,在省外来电的有力支持下,全省没有发生一次拉闸限电,连续三年保持了电力总体平衡,每年拉动全省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
  据国网山东电力有关负责人介绍,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三峡电站2012年发电量为980亿千瓦时,全省通过三条“外电入鲁”大动脉年均接纳省外来电近500亿千瓦时,相当于半座三峡电站,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不言而喻。
  山东是工业大省,也是能源消耗大省。山东每年消耗的煤炭约占全国的1/10,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排放量均居全国第一。山东电网火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90%以上,2013年电煤消耗约1.7亿吨,80%以上的电煤需要从省外调入。
  为了推进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2013年山东省出台规定限制煤炭消费:到2015年底实现“不增反降”,2017年底力争比2012年减少2000万吨,202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重力争降到60%左右。在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电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大背景下,“外电入鲁”成为山东经济高增长、低排放的绿色希望。
  “摆在面前的无非两条路,一是淘汰能源消费终端的落后产能,二是降低能源生产领域的煤炭消耗。近三年的‘外电入鲁’实践证明,后者的效果更好,投入更小。”省经信委电力处相关负责人分析说。
  但以目前的“外电入鲁”规模,已经难以满足山东的大气污染防治需求,急需“特高压入鲁”支援。被誉为“电力高速路”的特高压电网具有输电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损耗低的优势,并在国内多个省份实现了安全经济运行。
  与直接的节能减排相比,“外电入鲁”还“倒逼”了电源结构调整,助推绿色能源发展,推动发电企业向风电、太阳能等绿色装机转型。据统计,2013年,山东电网全年新增加并网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装机130万千瓦,新增并网清洁能源机组首次超过新增火电机组。当年,山东电网清洁能源机组发电124.1亿千瓦时,比前一年增长了31%,占全省全年社会用电量的3.1%。
  充足的“外电”,不仅降低了能源生产领域的污染物排放,还为能源消费领域的“电能替代”创造了条件。去年以来,国网山东电力大力推行以电代煤、以电代油,通过实施500万平方米居民采暖“煤改电”改造,减少原煤消耗10万吨……为全省的节能减排、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特高压入鲁”,山东成为新一轮“西电东送”受益最多省份
  经过多年的坚持、坚韧、坚守,2014年,“特高压入鲁”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新一轮“西电东送”整体通道方案中,规划设计的“锡盟-山东”等三条新通道全部获批,在国家这次批复中所占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我省也成为这一轮“西电东送”受益最多的省份。
  已经取得国家“路条”的三条“外电入鲁”新通道分别是:锡盟-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起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落点于济南市,线路全长约730公里,计划2017年投运。上海庙-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起于内蒙古上海庙,落点于山东鲁南,线路全长约1300公里,计划2016年投运。榆横-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起于陕西榆横,落点于潍坊市,线路全长约1070公里,计划2017年投运。
  据省发展改委负责人介绍,这三条特高压工程建成后,全省接纳外电能力将大幅提升,最高输送容量为2200万千瓦,正常运行输电容量1800万千瓦。届时,全省正常接纳外电将达2500万千瓦,每年可接纳省外电量1400亿千瓦时,省外来电所占比重近三分之一。年减少省内标煤消耗6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3万吨、二氧化碳1.1亿吨。省内装机中,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16%,省内火力发电比重将大幅下降,能源结构更趋合理。
  除了节能减排的直接效益,与输煤相比,这三条特高压还具有更加经济的输送效益。以银东直流为例,工程输送到我省每度电的社会总成本(不含发电成本)为0.130元,而铁路输送煤炭的社会总成本每度电需要0.291元。因此,银东直流工程可以使山东以最小的社会总成本获得同样多的电量,每度电可以节省社会总成本0.161元,总计每年可节省成本为46.4亿元。三条“特高压入鲁”通道输送能力是银东直流的四倍多,考虑距离因素,保守估计每年可节约成本170亿元。
  三条特高压的受益者不仅仅只有我省。对于送端的西部地区,当地能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不再受制于“以运定产”的运输瓶颈,煤炭产业链还可拉长,通过煤炭就地转化从而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虽然“特高压入鲁”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严峻的能源供需形势留给山东的时间也不多了。据预测,近三年全省电力缺口日益增大,2014年可能达到600万千瓦、2015年1000万千瓦、2016年1500万千瓦,电力供需矛盾巨大。如果以上三项工程都能提前3-6个月建成投运,到2016年底全省电力供需矛盾将得到很大缓解。加速推进工程建设,确保及早开工、提前建成,对山东极为迫切、尤为重要。
  喜讯振奋人心,也更催人奋进。为了确保工程“核准之日即开工之时”,我省各级各部门将密切配合,国网山东电力正集全公司之力全速推进各项准备工作。
  5月14日-16日,国网山东电力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挂帅的特高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指挥部,下设前期工作、工程建设、物资保障、生产准备验收、宣传工作5个专业组。同时成立的还有3个特高压工程业主项目部,统筹施工队伍、工程设计、设备供货和大型机具等资源,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工作流程、特殊工艺和施工工法,为特高压大规模、高强度建设做好准备,力争在建设管理能力和施工技术等方面创出山东特色。
  借助三条特高压大通道,“远方来电”不仅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了绿色动力,也为“以电代油,以电代煤”的能源消费模式创造了条件,对于治理大气污染,降低煤炭消费总量起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
  在“特高压入鲁”利好消息的带动下,“电能替代”又有了新的进展。在以电代油方面,根据“2014年高速公路城际快充网络建设项目”规划,京沪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山东段的18个服务区将建成36个充电站项目。同时,国网山东电力还将配合青岛、临沂、淄博、潍坊、聊城等5市完成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目标。在以电代煤方面,国网山东电力2014年计划推广应用热泵技术200万平方米、电力蓄能设备8万千瓦,打造30项电能替代典型示范工程,完成替代电量35亿千瓦时以上。
  远方来电,实现了能源生产的“零排放”,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实现了能源消费的“零排放”,特高压,以清洁能源为“生态山东”带来了绿色希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刘宝才

责任编辑:石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