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生活扭曲性格
“我以后要当军人,保卫祖国,保护爸爸妈妈。”5月30日,在安丘市柘山镇柘山小学,13岁的王洋(化名)给记者描述着他的梦想,“去年我爸给我买了把(玩具)机关枪,我没事儿就练习瞄准。”
“以前这孩子可不是这样。”王洋的班主任程文芳说,王洋的父母都在潍坊市里打工,夫妻俩长年不回家,连续两年春节都没在家过。王洋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由于年龄差距大,爷爷奶奶无法给予他足够的沟通和适当的教育。
“前几年,他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也不跟同学交流,我们看着都着急。”程文芳说,现在他不仅学习成绩好,开朗活泼,还主动帮助同学。“我每天放学都帮爷爷奶奶烧水,洗菜。”王洋自豪地说。
据柘山小学校长程金礼介绍,柘山镇地处安丘山区,经济相对滞后,外出打工的学生家长多,由此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
早在2008年,安丘市教育局就注意到了柘山这些留守儿童,想对他们进行帮助。经过媒体报道,许多社会爱心人士都来捐款捐物。“但当时到孩子的家里后才发现,多数留守儿童家经济条件并不差,父母外出打工赚的钱不少。”当时组织捐助活动的安丘教育局核算中心书记张振升说,孩子们存在的主要是心理问题。
“心灵氧吧”疏导心理
“留守的孩子一般是两个极端,一种特别听话,爱干活儿,帮爷爷奶奶分担很多家务,懂事儿得让人心疼。一种是受管束少,或者溺爱,造成性格骄纵、孤僻,自我防备意识强,不合群。”柘山小学三年级三班班主任程秀芸说。
发现问题后,安丘教育局在2009年举办了“关注留守儿童,呼唤母亲回家”活动,邀请心理专家讲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镇里有一半在外打工的母亲选择了回家。很多妇女说宁愿少赚点钱,也不能耽误了孩子的教育。”张振升说。
为了给留守的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安丘教育局采取了多种方式: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弄清楚孩子的问题;设立心理咨询室,学校出资让老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证,秘密对有问题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等。
在柘山小学,记者看到,心理咨询室门上贴着“心灵氧吧”的字样。
14岁的岳红(化名),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她自卑,不爱说话。“我觉得自己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不如别人。”岳红说。
程文芳发现后,主动把岳红请到“心灵氧吧”,对她进行疏导。有空就到她家走访,鼓励她走入同学中。刚开始岳红不愿敞开心扉,但班主任像妈妈一样的关怀让她开始逐渐愿意沟通。经过几年努力,如今的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是班里的班长。
“阳光伙伴”形影不离
不仅如此,还有“代理家长”和“阳光伙伴”帮助留守孩子们。女老师们承担了“代理家长”的职责,“阳光伙伴”则是班里那些阳光开朗的孩子。
13岁的程丽跟着姥姥姥爷生活,一度性格孤僻,总是独来独往。程文芳成为程丽的“代理家长”后,关心她的生活,疏导她的心理,并给她安排了活泼的程玲当同桌。此后,程丽跟她的“阳光伙伴”形影不离,性格逐渐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
据了解,通过心理疏导,现在柘山镇留守儿童中的优秀典型已由原来的26.6%上升到了54%,波动型由50.1%下降到了35%,问题型下降到了11%。
“心理帮助的效果很明显。除了学校自己的努力,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和志愿者来跟他们沟通交流。”柘山镇中心学校校长、教管办主任郑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