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童行-点点荧光让爱同行
首批向小学生发放1万件爱心荧光衣,各地市相继展开发放。
首批向小学生发放1万件爱心荧光衣,各地市相继展开发放。
网罗山东各地名小吃,一起品味舌尖上的山东。
对济南潍坊烟台威海青岛的生产车间、科研一线进行采访报道。
定于2014年4月25日至10月25日举行,主题:让生活走进自然。
吕鸿宾是在沂蒙山区的莒县爱国村的老党支部书记,尽管已经去世了20多年,但他在村集体发展过程中的开拓进取,在工作中的清正廉洁和乐于倾听百姓声音的工作作风,至今被村里的乡亲们所津津乐道。村里的干部也都以他为榜样,踏踏实实的为老百姓服务。
编者按
日照市莒县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红色土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生活着一批普通却又不平凡的老人,他们就是我国建国前老党员。这个群体最多时曾达13341人,截至2013年12月15日,尚健在1058人,其中抗战期间入党的200人,解放战争期间入党的858人,年长者已逾百岁,最年轻者也已过八旬,平均年龄为86.7岁。到今年,仍健在的已不足900人。
自2012年10月开始,日照市委组织部、莒县县委组成专门工作组,对老党员事迹进行抢救性、保护性挖掘整理,累计征集到近20万张图片、3万多分钟视频资料和大量珍贵实物。今年5月16日至19日,大众网记者踏上这片红色土地,通过走访、调研,与十多位老党员交流,与他们身边的人接触,近距离感受这群“80后”老党员跨越时代的“本色精神”。
莒县“80后”老党员故事(4)
老劳模吕鸿宾带乡亲们致富 一辆自行车骑了40年
大众网记者 姜洋
吕鸿宾的小女儿吕明明吕明在谈起父亲时很骄傲。【高清组图】
吕鸿宾是在沂蒙山区的莒县爱国村的老党支部书记,尽管已经去世了20多年,但他在村集体发展过程中的开拓进取,在工作中的清正廉洁和乐于倾听百姓声音的工作作风,至今被村里的乡亲们所津津乐道。村里的干部也都以他为榜样,踏踏实实的为老百姓服务。
建生产互助组办农业合作社,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1948年,吕鸿宾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吕家庄(后合并为爱国村)第一任支部书记。不久,淮海战役就全面展开了。吕家庄的壮劳力大多参军支前,只剩下老弱和妇女,吕鸿宾积极动员群众组成四个季节性互助组,使全村无闲人,解决支前与生产的矛盾。由于小麦适时下种,第二年亩产50多公斤,比单干户亩增 28公斤。之后,全村农民都入了互助组。吕鸿宾也被评为一等劳模,吕家庄被授予“全县第一模范村”称号。
1950 年春,吕鸿宾将4 个季节性互助组调整为3 个常年互助组。为了使互助组能巩固发展,吕鸿宾总结以往的经验,和大家一起创造了“三大合理”的办法,即劳力工分合理,牲畜记工合理,工具使用报酬合理。 “三大合理”政策随即在阎庄区推广。 省、地、县派人来总结经验。由于吕鸿宾在互助合作方面的突出贡献,被沂水地区评为农业劳动模范。这年9月,吕鸿宾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的接见,政务院授予他“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1951年11 月25 日,吕鸿宾等3 户农民办起了全省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他任社长。合作社在工作组的帮助下,采用了农业新技术,17 亩小麦平均亩产 92公斤,其中3亩丰产田亩产 254 公斤,创沂水地区小麦生产最高记录。1955年爱国社扩大,成为由19个自然村组成的爱国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他的支持下, 爱国社成立起5 个人的铁木业社,后逐步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爱国机械厂。石灰窑、砖瓦厂、水泥厂、鞋厂、缝纫、木工、修配、油坊、纸浆、马车运输、拖拉机站等一批项目也发展起来,并有了颇为可观的经济效 益,提高了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到1976年,爱国村建起了一幢又宽又长的“小康楼”,一批村民乔迁新居。
一辆自行车骑了40年,要求“公款”喝羊肉汤的村干部补上钱
在采访中,爱国村80岁的老文书杨进向记者回忆说,吕鸿宾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不仅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其清正廉洁的作风给全村人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次,在接待外地来爱国村学习的考察团时,村党支部的几名成员用村里的公款,请考察团的成员们喝了一顿羊肉汤。那时候,爱国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村党支部的成员们还觉得,请外地的客人喝羊肉汤是不是有点“小气”。这件事传到吕鸿宾那里之后,他坚决要求所有参与的党支部成员自费把羊肉汤钱补上。村里许多人不理解,觉得吕鸿宾是“小题大做”,但吕鸿宾说,“村里再有钱那是集体的,不是我们个人的,只要用村里的钱必须公事公办。”
在吕鸿宾家,有一辆看上去跟“废铁”差不多的自行车,车链子磨得发亮,其他部分确是乌黑的。吕鸿宾的大女儿吕春祯说,这是父亲吕鸿宾50年代初跟随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回来后买的,一骑就骑了40多年。后来,随着村里乡亲生活的改善,不少人都买上了摩托车,但吕鸿宾还依然骑着这辆自行车出门办事。当时县里考虑到他是老劳模,又上了年纪,给吕鸿宾安排了一辆“专车”,只要他出门,一个电话车就来接他。但是,吕鸿宾自己却从来没有用过。
喜欢倾听百姓意见,做12个小板凳接待来访群众
吕鸿宾的小女儿吕明明回忆起父亲时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吕鸿宾在莒县周边的地区很有“名气”,许多老百姓生活中碰到了问题,都喜欢找吕鸿宾“说道说道”。尽管这其中大部分老百姓都不是自己村里的,但吕鸿宾依然乐于倾听这些老百姓反映的情况。为此,吕鸿宾业余时间专门手工制作了12个小木凳子,只要有人找他反映问题,他就请人坐下,倒上水,听群众讲问题。村里有人觉得他这是“多管闲事”,但吕鸿宾却说:“人家找我就是信我,只要我做的能让群众说共产党好,我就满意了。”
在吕鸿宾生前居住的家里,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只有简单的锅碗瓢盆。整个70年代,吕鸿宾一家都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的防震棚里,夏天闷热冬天漏风,后来他家才盖起了一间14平米小屋,屋里一个土炕就占了一半,进屋时,中等个头的人都得猫着腰才能进去。1982年,考虑到吕鸿宾是老劳模,县里决定给他家盖几间像样的房子,一家人都很高兴,但吕鸿宾自己却不乐意:“村里乡亲们的居住条件还不是很好,我自己绝对不能搞特殊。”
采访结束时,村里的老文书杨进告诉大众网记者,老书记吕鸿宾去世后,村里之后的党委班子都把老书记当成榜样,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办事,赢得了老百姓的信赖。“我们村里的干部,都帮着群众解决问题,带着群众致富,谁也不敢给老书记脸上抹黑。”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刘宝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