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剧:社会浮躁焦虑心态投影 与电视剧中国梦背道而驰

2014-05-16 07:12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回归现实主义是中国电视剧的正路。改革、发展、追梦应是中国电视剧的时代面孔,低俗、炫目和虐心不是中国电视剧的应有品格。比如,浮躁焦虑的时代情绪人所共知,给电视剧创作生态带来了许多内伤,“雷剧”和“神剧”的不断涌现就是艺术受伤的表现之一。

  ◆回归现实主义是中国电视剧的正路。面对“雷剧”和“神剧”的泛滥,当务之急是让电视剧创作回到现实主义创作中去。我们应为创作者营造风清气正、脚踏实地的创作环境。改革、发展、追梦应是中国电视剧的时代面孔,低俗、炫目和虐心不是中国电视剧的应有品格。
  □曾庆瑞 薛晋文

  从2010年抗日剧《雪豹》播出以来,中国电视剧涌起了一股“雷剧”和“神剧”的恶俗风潮。五年来,“雷剧”和“神剧”不仅高烧难退,而且在收视率上一路打败了许多精品力作,被戏称为目前“最成功”的电视剧类型。
以审丑、刺激、恶搞等粗鄙文化,去满足观众的某种猎奇心理
  时下流行一时的“雷剧”,主要是以穿越手法搬演低俗内容示人,将当代庸俗文化与严肃的历史文化进行嫁接混搭,从而以审丑、刺激、恶搞等粗鄙文化,去满足观众的某种猎奇心理。“神剧”一般是以抗战为背景底色,主要兜售武侠的“神魔性”与抗日的“风月味”,在掏空历史和消费抗战中偷换历史的本来面目,最终将神圣的抗战推向亵渎的泥坑。可见,“雷剧”和“神剧”具有“异曲同工”之恶,它们的思想内容多数经不起推敲,艺术价值一般混乱不堪,在电视剧创作观念上同气相求彼此模仿抄袭如出一辙。
  面对“雷剧”和“神剧”井喷的坏现象,我们既要认清它们的真面目,对于虚无社会历史生活,只顾胡编乱造的“白日见鬼”创作取向零容忍,又要深刻反思这种“霸王风月”背后的艺术责任和良知。环顾当下电视剧创作,无度解构社会历史、拿新奇当有趣的现象不在少数;将猎奇恶搞当作艺术源泉的怪病久治不愈,资本逻辑无禁区狂欢的问题触目惊心。倘若“雷剧”和“神剧”的乱象任其膨胀,无须多久,全社会的审美趣味就可能发霉变质,国民的艺术涵养抑或更加庸俗无聊,个体生命的精神人格会断崖式下坠,社会风气始终在奢靡享乐和浮躁焦虑之间打摆子,文艺创作不再是化人化世的“推手”,而变成了蛊惑人心和扰乱社会的“凶手”。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以及“电视剧中国梦”的内涵均背道而驰。
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问题,
影响了电视剧艺术的创作面相
  “雷剧”和“神剧”风靡荧屏的现象,是在当下电视剧艺术被市场以及被资本绑架的大形势下发生的,它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
  首先,“雷剧”和“神剧”风靡是社会生态的投影。当下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问题,已然影响了电视剧艺术的创作面相。比如,浮躁焦虑的时代情绪人所共知,给电视剧创作生态带来了许多内伤,“雷剧”和“神剧”的不断涌现就是艺术受伤的表现之一。在浮躁功利的社会生态下,许多电视剧的主创人员,不相信慢工出细活,不相信“春种秋收”的精耕细作,不相信电视剧创作是一种艰苦的艺术劳动。认为电视剧就是一种“行活”,只要将拼凑、乱炖的“行道”熟练运用,只要不碰红线和高压线,历史生活任由自己改装组合,再辅以艳俗、低俗和诡异元素,准能赚得盆满钵满。可见,功利浮躁的土壤滋生了创作的潜规则,他们将创作下坠为“行活”,把艺术拉低为技巧,将创新矮化为克隆,部分创作者安静不下来、也沉淀不下去,无心为“人民”创作,只热心于为“人民币”负责。雷剧创作之所以形成“千屏一剧”,或同质化的困局,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雷剧”和“神剧”盛行反映了资本逻辑的无度扩张。新世纪以来的电视剧创作,存在着以文化产业覆盖文化事业的不当做法,存在着以商品挤兑艺术品的畸形思维。“雷剧”和“神剧”大行其道,于是,荧屏上演了许多“雷剧当道神剧打擂”的奇观。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雷剧”和“神剧”的编剧乐于铤而走险,导演支持编剧天马行空去胡说八道,制片人鼓励导演和演员大胆出位表现,一部部的“雷剧”和“神剧”就此新鲜出炉了。显而易见,电视剧创作的本分和艺术良知,被资本行为全然踩在了脚下。省级卫视和地面频道也加入了圈钱大军的行列,一般不看电视剧的质量,只要有“巨雷般”的桥段、“大神般”的情节,以及“女神级”的演员统统拿下。一边负责批量粗制滥造、一边负责零售播放,在生产和消费的默契中往复循环。双方都在皆大欢喜的双赢中助推着“雷剧”和“神剧”的再生产,至于电视剧的社会效益、文化效应和审美效应,一般没人当回事。
  再次,“雷剧”和“神剧”泛滥凸显了审查监管的漏洞。“雷剧”和“神剧”总能成功逃过审查的筛子,并招摇过市误导观众岂非怪事?仔细寻思,我们的审查机制和监管环节存在诸多漏洞,许多调控手段打蛇不打七寸,致使“雷剧”和“神剧”虽屡经调控,却能野蛮生长。比如,在电视剧备案公示立项的环节,只粗略地将其归纳为历史传奇剧或抗日剧即放行,很少对剧本的具体内容进行过目。在成品送审环节,多年来我们都有心照不宣的规则,只要不踩红线,一般都会予以放行,于是“雷剧”和“神剧”闯关成功。由此看来,当下的审查机制明显偏重于意识形态一端,而审美效应的另一端却无足轻重,受此影响,连普通观众都认为不可能通关的“雷剧”和“神剧”,却在审查部门的眼皮底下溜之大吉。
回归现实主义
是中国电视剧的正路
  电视剧的未来何去何从?
  首先,回归现实主义是中国电视剧的正路。面对“雷剧”和“神剧”的泛滥,当务之急是让电视剧创作回到现实主义创作中去。我们应为创作者营造风清气正、脚踏实地的创作环境。改革、发展、追梦应是中国电视剧的时代面孔,低俗、炫目和虐心不是中国电视剧的应有品格。唯有回到现实主义的正路上,中国电视剧才可能深入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真实回应个体生命的情感诉求,忠实履行文艺效忠时代的应有担当。也唯有敬畏现实主义的创作,中国电视剧制作才可能走出“行活”、“行道”的窠臼,或“奇技淫巧”的误区,真正以良知和责任去为人民而创作。
  其次,重新审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成熟的电视剧生产体系,应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和谐共振。电视剧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资本的支撑,任何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恐怕都造不出中国电视剧的锦绣河山。大体而言,作为文化产业的电视剧是文化事业电视剧的基础,文化事业电视剧又是文化产业电视剧的引领,没有产业支撑,艺术性再好的电视剧都难以和观众见面。反过来,只看到电视剧的产业和商品属性,将艺术生产置换为工业生产,而无视电视剧艺术的社会属性和文化特性,带来的极端后果就是“雷剧”和“神剧”的爆屏。为此,在实践创作中,电视剧艺术家应拿捏好两者的互动关系,深刻认识两者的依存关系。事实上,优质的电视剧艺术,从来就是事业和产业的双性统一体,比如,《闯关东》《士兵突击》《大河儿女》,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案例。
  再次,完善监管政策并加强调控的有效性。根本扭转“雷剧”和“神剧”扎堆的困局,还有待在备案公示立项阶段积极作为。不仅要看故事梗概,更要对剧本的主要内容把脉会诊,如发现趋新猎奇的不良迹象,应当将问题解决在起跑线处。在审片阶段,既要注重思想内容的指导,更要依托专家对艺术性和审美性开出药方,阻止劣质作品和有毒作品登上荧屏,没完没了地祸害观众的眼球。与此同时,电视剧生产的宏观调控思维当与时俱新,不妨适当放宽对反腐题材电视剧、教育题材电视剧或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管控,通过调控电视剧立项的类型数量,去引导创作资源合理分流,避免涌向“雷剧”和“神剧”的“保险柜”去扎堆求生。
  当下,“雷剧”和“神剧”的创作问题不应等闲视之,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反思,作为当代国剧的电视剧,不允许因“创作雾霾”的出现而延误其远大前程!
  (曾庆瑞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薛晋文系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王晓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