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网民点赞背后的十年“习惯动作”

2014-05-04 10:56来源:大众网
分享到:

点滴中见大爱,坚持中显真情。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做好事。成立十年来,德州交警直属一大队就是天天、人人在服务群众中树立了口碑,赢得了赞誉。

  编者按

  今年年初,送38名安徽农民工回家一事,将德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属一大队从幕后推到台前,事迹被全国上百家媒体竞相报道,超过100万网民为之点赞。

  这个有着84名干警的队伍成了全国交警的典范,仿佛是“一夜之间”。然而,殊不知,自2004年成立以来,“为人民服务”是他们坚持了十年的“习惯性动作”。

  春末夏初,随着气温上升,人们对于德州交警的关注仍在持续升温。“五四”青年节来临之前,大众网记者来到德州市交警支队直属一大队,试图解读这支年轻队伍的“成名密码”。

百万网民点赞背后的十年“习惯动作”

  ——近距离感受德州交警支队直属一大队

  大众网记者 马宝涛 石少军

交警直属一大队民警为安徽农民工联系了宾馆住宿

安徽受助民工返城务工途中来德州送锦旗

交警在街头执勤

  “五一”假期,德州与全国各地一样,景区、商场爆棚。然而不同的是,无论城市干道还是背街小巷,德州都没“堵成一锅粥”。

  这与交警不无关系,包括微循环的打通、标志标线的科学设置,也包括现场路面疏导。

  5月3日晚8点,平时的晚高峰早该过去了,东风路与湖滨大道交叉口依旧车水马龙,不过秩序井然,道路畅通。“因为假期嘛,车比平时多了不少,”交警张波说,车流量还比较大,他还需要再在岗上多站一会儿:“不光交通需要指挥,车多,需要服务的群众自然也多。”

  就在一个小时前,他刚把长年在此拉二胡的盲人黎乃新搀扶到马路对面。这是这个岗上每天的固定“作业”,已持续六年,以致于黎师傅能分辨出每一个交警的哨音和脚步声。

  就在半个小时前,张波刚刚引领一辆禹城疾驰而来的120急救车,开进十三局医院。打通生命通道,帮助患病群众跟死神赛跑,这被他们认为是天职……

  点滴中见大爱,坚持中显真情。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做好事。

  成立十年来,德州交警直属一大队就是天天、人人在服务群众中树立了口碑,赢得了赞誉。

  交警们的“习惯动作”

  交警执勤中,扣车、罚款,是遇到违法行为时的正当做法,但并非唯一做法。有些时候,转变处理方式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往往更能与制度设计初衷相一致。而“灵活应变”的原则,则须时刻铭记为民宗旨。

  2014年1月10日晚,德州市交警支队直属一大队民警就遇到了这样一桩“麻烦事”。他们在城区进行交通安全检查时,发现3辆用塑料布遮盖着后斗的农用三轮车,将车队截停后数了数,车上竟然坐着35人!有老人也有孩子,最小的还不到3岁。

  原来,驾乘三轮车的38名群众是在河北沧州务工的安徽亳州人,因车票难买,准备乘坐三轮车回家过年。农用车载人本是交通违法行为,从沧州到亳州,长途跋涉1500余公里更有重大安全隐患。民警没有多想,在依法对驾乘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就近帮助老乡联系好了食宿,并协调鲁北客运公司抽调一辆客车,于次日将大伙安全送至亳州。

  “根本不需要想,遇到这事就会习惯性地这么做。”人高马大的杜德军是事件发生时的执法交警之一,安排食宿,联系客运公司,送农民工返乡,这一系列的“习惯动作”在他眼中“真不叫个事”。  

  4月29日中午12时,大众网记者跟随一大队民警执勤。在德州市东方红路实验小学路口,正值上下班高峰期,一些行人不等绿灯亮起,就越过了斑马线。“大爷,您的三轮车能稍等一会儿吗?来,我帮您往回退一下,您看咱也不差这几秒钟,安全第一呀!”交警邓金凤面带笑容地说。打算闯红灯的大爷不好意思地笑着退了回去。

  温情执法,是一大队的“习惯”,多年来,直属一大队的交警在依法履职中,处理的类似事件不胜枚举:为了抢时间,大队长亲自驾车开道,护送危重病人去医院;大雪天,交警冒着严寒为抛锚车辆换轮胎;冬夜里,交警将棉衣脱给偎在街边的流浪者……

  每一件事,无不折射出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出他们对践行“守护之神、服务之星、文化之魂”警察精神的不懈追求;彰显着他们心中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

  因交通发达,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一大队的执法辖区是德城区,而德城区是德州市的中心城区,仅4纵6横10条城市主干道、4条过境国省道里程就接近700公里,大大小小的十字路口更是多达几百个。由于心中装着群众,在繁忙的路面上,他们没有迷失方向,全力打造着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公安交警队伍。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王晓亮

网友评论